贞观二年二月的一天,正逢休沐日。陆玉成邀请了上官仪、王天翔等士子以及虞书鸿来陆府小聚。
一大早,众人齐聚陆府花园,连虞书娟也跟着来了。
陆玉成摆出谢家制造的十几只高脚玻璃杯,并拿出西域产的葡萄酒招待他们。
谢家已开始小批量生产玻璃制品,由于质量好、价格又较便宜,上市后非常火爆,供不应求。众人摩挲着手中的玻璃杯,爱不释手。
唐代的名酒很多,荥阳有土窟春,富平有石冻春,剑南有烧春,郢州有富水酒,乌程有若下酒,岭南有灵溪酒,宜城有九酝酒,长安有西市腔酒,还有从波斯进口的三勒浆、从大食进口的马朗酒,还有西域的葡萄酒。
葡萄酒早在汉朝的时候就传入中国,但价格极其昂贵;直到唐朝时候,破了高昌,才把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带回了中原,葡萄酒才推广开来,当时河东乾和葡萄酒(河东即今山西西部),堪称中国最早的葡萄酒品牌。但依然是很昂贵的酒,李白用“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来写葡萄酒之珍贵,这应该是当时最接近于陆玉成前世口味的酒了。
众人喝着葡萄酒,酒酣耳热之际,王天翔提议大家以葡萄酒为题各自赋诗一首,众人欣然应命,最后陆玉成以抄自唐代诗人王翰那首《凉州诃》:“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轻而易举夺得魁首。
上官仪感叹地说:“观此诗之豪气,莫非玉成尚有驰骋疆场之志?”
陆玉成默然,他来到亭中,手抚檀几上的瑶琴弹奏起来。奏完曲调过门,他不由引亢而歌,唱起了前世风靡两岸三地那首《笑傲江湖》:
沧海一声笑
滔滔两岸潮
浮沉随浪只记今朝
苍天笑
纷纷世上潮
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江山笑
烟雨遥
涛浪淘尽红尘俗事知多少
清风笑
竟惹寂寥
豪情还剩了
一襟晚照
沧海一声笑
滔滔两岸潮
浮沉随浪只记今朝
苍天笑
纷纷世上潮
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江山笑
烟雨遥
涛浪淘尽红尘俗事几多骄
苍生笑
不再寂寥
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一曲唱罢,余音绕梁。良久,上官仪慨然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吾辈生于天地间,自当做一番轰轰烈烈之大事,才不虚此生。蒙杨公抬爱,有意荐某赴明春进士试。望与诸位共同砥励切磋,来日各展鸿图,成为国家栋梁!”
陆玉成举怀环邀一圈,道了一声“饮胜”,众人纷纷喊道“饮胜”,举杯一饮而尽。
(按:清代徐松的《登科记考》把史书中凡记贞观初登进士者,都系之贞观元年,而贞观二年又不贡举,所以系上官仪为贞观元年中进士。
而《旧唐书?上官仪传》谓杨恭仁于贞观初在扬州举荐上官仪,且唐进士试例于每年春,而州府贡进士在上年秋冬间,且一般都把杨恭仁上仼时间系于贞观元年,所以上官仪中进士很可能在贞观三年。)
吃中饭时,陆玉成特意做了几道炒菜上桌,有炒鸡、炒猪肉、炒羊肉等,让众人觉得很惊奇,又大饱口福。
尽管有米饭,但唐朝的主食以面食为主,更具体地说,是以饼为主,各种饼多达几十种(其时各种馒头也叫饼,饼的概念比现在大)。在唐代笔记小说《因话录》里就提到“世重饼啖”。各类史书、小说、诗歌里也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饼,比如蒸饼、煎饼、胡饼、汤饼等等。
当时的肉食,以羊肉为主(吃牛肉是犯法要被重判的,猪肉虽有但不太多),而羊肉有个问题就是膻味大,所以能去膻味的胡椒在当时地位极高,价格也非常贵。
唐朝不吃鸡鸭鹅肉。因为在唐朝有的时候,鸡鸭鹅等禽肉是不算肉的——这里有个小故事:唐初一度禁止御史到地方时吃肉,但唐初名相马周到地方特别喜欢吃鸡肉,然后就被人告了,唐太宗说“我禁御史食肉,恐州县广费,食鸡尚何与?”意思大约是我怕铺张浪费所以禁止御史吃肉,但是吃鸡怎么能算肉呢?
关于肉食,当时唐朝渔猎风气很盛,钓鱼很常见,而且当时有道非常非常有名的菜——“切鲙”,其实就是当今的生鱼片。
打猎得来的猎物,诸如鹿、兔子、野猪、熊,也经常出现在唐人的菜单里。
再说蔬菜,现在很常见的西红柿、土豆、青椒、红薯、洋葱、辣椒、玉米,唐朝都沒有。即使现在常见的大白菜(当时叫“菘”)、菠菜(当时叫“波棱菜”)都不算是常见的蔬菜。白菜是因为品相不佳,菠菜则是刚刚引进价格太贵。
那么当时最常见的蔬菜是什么?秋葵,叫“冬苋菜”,杜甫有诗云:“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复新。谁云滑易饱,老藉软俱匀。”现在已经不大常见了,只在南方部分省市还有吃。
另外还有一种很常见的蔬菜,叫做薤(xiè),杜甫同样有诗云:“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现在这菜也还有,名字叫“藠(jiào)头”,但同样也很不常见了,只在南方部分省市还有。
再说做法,当时的做法比较单调,基本就是煮、蒸、烤三种,炒什么的要到宋代才有。
再来说说调料。当时辛香料还是蛮多的,常用的花椒、胡椒、豆蔻、桂皮、陈皮都有了;也有些比较复杂的调料,诸如豆豉、豆酱,葱姜蒜也都有了;盐肯定是有的啦。不过味精、鸡精这些近代才有的当时肯定没有,辣椒也没有。
很多古诗里都提到了当时做饭用的调料,诸如“蒸豚搵蒜酱,炙鸭点椒盐。去骨鲜鱼脍,兼皮熟肉脸”(猪肉蒸了蘸蒜泥、烤鸭蘸椒盐、生鱼片、带皮的羊或者猪头肉);再如“鲂鳞白如雪,蒸炙加桂姜”等等,都能看出来唐人对于调料使用跟现代已经很接近了,做法也很多样。
吃完中饭后,大家又聚在花园,陆玉成就请虞书娟抚琴,众人边听边品茶。
唐代茶的饮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根据唐代陆羽《茶经》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煮时,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称为一沸。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稍后锅中的条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称为三沸,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汤就算煮好了。如果再继续烹煮,认为“水老不可食也”。最后,将煮好了的茶汤舀进碗里饮用。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这是当时社会上较盛行的饮茶方法。
因茶叶有不同种类,所以还存在另一种方法,将饼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开水冲泡,而不用烹煮,这是末茶的饮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