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67100000023

第23章 愿为同胞倒海倾

——日据时台湾第一才子林幼春

丘秀芷

沧海三百年

写林幼春,必须先了解台湾雾峰林家大概。雾峰古名阿罩雾,是平埔族语音译。清代台湾第一大家族阿罩雾林家,对台湾甚至两岸影响甚巨。第一代祖林石在乾隆年间来台,虽然很快富甲一方,但因林爽文之变牵连,曾中落,到第三代甲寅又复兴。

林甲寅生二子,长子定邦,二子奠国。后人以下厝、上厝区分,甚至粗疏地以“武”与“文”分两大房。其实上厝出了一举人,林奠国之三子林文钦于甲午战争前一年光绪十九年(1893)恩科中举,林文钦长子林献堂于日据时以文化领导民族运动,所以世人概括称其文功,其实不若下厝文才之多。下厝林定邦长子林文察1854年曾平小刀会之乱,1859年募台勇2000至内陆平太平天国之乱,与二弟林文明于同治三年(1864)平戴潮春之乱,林文察武功彪炳,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兼陆路提督,受封为乌纳思齐巴图鲁,但伐太平军时,战死于漳州。林文明曾受封为建威将军,然而1870年竟于彰化知县府被刺杀。母亲四上北京申告,12年才将彰化知县定罪。林文察之子林朝栋,字荫堂,曾击退法军,平施九缎之变,协助福建巡抚岑毓英,也协助刘铭传建台湾省,是清代全国道员唯一获黄马褂者。

林朝栋之三子林祖密(本名资铿)襄助孙中山二次革命,但北伐时为漳州军阀刺死。

林朝栋次子林仲衡(本名资铨)在日据时办汉文杂志《台湾青年》,启发台湾人不忘中华文化,《台湾青年》后易名为《台湾》,又后来成为《台湾民报》,影响更大。他是下厝从事文事的中坚分子。

下厝文采风华

下厝从事文治更具影响力的有两位,第一位是林文明之幼子林痴仙(本名朝崧,又字俊堂)诗名最盛,有《无闷草堂诗集》传世。

第二位是又下一代的林资修,是林文明的孙子。林文明有六子,次子林朝选(绍堂)曾任广东候补知县,因久居福州娶福州女子何氏,林家“朝”字辈,多住福州“卫前街”。林朝栋曾孙,林光辉保留甚多先人信件,往返皆是寄福州“卫前街”。其中有一封林朝栋(荫堂)寄林朝选(绍堂)收,信封上即注明为“内家信”,请“歧翁仁兄吉便带省,祈交卫前街交绍堂舍弟亲收”

内容为“绍堂三弟如面”,说明姻亲回籍路过福州要三弟招呼,又谈另一些事,无任何赘语。

这时阿罩雾下厝家业最盛,闽台两地,皆有住处、事业、官职,两地往来频繁。下厝建“宫保第”五进房,为台湾最有规格的建筑,因为是大官宦之家,也非某些台湾大富户之斗艳所能匹敌。

“大花厅”为其中重要建筑之一,梁柱上写“文朝资正义,武德在奇功”,前五字即林文察、林文明来台第四代“文字辈”;林朝栋,林朝选,林朝崧(痴仙)等8兄弟为下一代,再下一代资字辈更多,林资铿(祖密),资铨(仲衡),资彬,资修(幼春)等18人。有4人文名皆赫赫,已不止是大花厅梁柱上写的“文朝资正义,武德在奇功”,正字辈,义字辈,更多了。

至于顶厝,文字辈林文钦举人有二兄皆是殷绅,再下一辈较有名的为林烈堂、纪堂、献堂、阶堂,虽为“朝”字辈,未以辈分名行世。尤其林献堂另有一号“灌园”,为日据中后期,台湾光复初年众所周知。甚至一般人研究雾峰林家,以顶厝林献堂为代表,却不知下厝的历史性更多。马英九在2008年当选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到雾峰下厝宫保第,信手提字“三代民族英雄,百年台湾世家”,马英九以此自豪,一般人也认为提字提得非常好。事实上,阿罩雾林家,不仅武功,也在文化上有甚大贡献。

而林文明之幼子林俊堂(朝崧又号痴仙),孙子林幼春(资修又号南强),更是在文化运动上着力甚巨,作品也突出。

本论文以林幼春为主轴。母亲何氏为福州人,林幼春也出生在福州,依当时林朝栋(荫堂)寄给林朝选(幼春之父)之信看起来,林朝选住的是官府“卫前街”所在,林幼春就是在此地诞生。

林幼春于1922年(壬戌)曾回到福州,曾作《壬戌岁重游福州,去回四十年矣,折柳金城,谁能遣此,聊作数绝以记之》。

由此可见他离开福州为1882年,而他生于1880年,可见约3岁就离开福州,虽写去国40年,但古人写数目,皆一概略。这5首律诗对出生地有深刻描绘。

古时城郭古云烟,海立山飞世局迁;我本楼船旧童子,且图留命看桑田。

乌衣门巷旧曾栖,海燕重来路欲迷;垂老却寻生我地,不堪肠断卫前街。

(原诗加注:往岁先君寓闽与先妣结褵于此,仆闽产也,老大重来能无怆然)

第二首为:

舅家生小记曾游,曲巷常穿狮子楼,天外旅魂招不得,又挥清泪过西州。

(原注:舅氏三人皆客死于台,先君及今慈经纪其丧并为之后)

第四首写寄寓王家,王家为书香门第:

高门通德典型新,赁庑人来嘉有邻;偶许蔡邕窥墨宝,此行自诩得儒珍。

第五首写福州美食海味:

龙宫神女弄珠来,忽漫登盘笑口开;寄语东坡翻食谱,江瑶端合当舆台。

2岁离开福州,43岁回来,却能记住幼时的印象。

誓将逐鸱夷

林幼春才情早发,17岁就有佳作,虽然本名林资修,但以幼春行名,写文作诗则以“南强”为名,17岁时,他小叔林痴仙作《中秋无月歌》,他以《次韵和季父中秋无月歌》作七言律诗,这一年是清廷割台第二年丙申年(光绪二十二年,1896)诗文充满家破国亡之悲:

天公挥泪作霜霰,妖氛鼓荡不相见;蟾轮失驭迷东西,广乐无声仙子倦。是时梁园筵正张,毫竹哀诗喧一片;布裘惨淡对西风,忽拟飞凫登月殿。酒酣气可吞妖蟇,赤手擒来总充咽;扫尽云烟百万重,大地晶莹共摇眩。萧条此意空金樽,投暗明珠倍难现;何当玉斧手亲操,七宝玲珑呵护偏。

此诗是否应和他叔叔诗中:

“仙桂森森千丈高,岂是妖蟆可吞咽”、“霓裳曲调长寂然,蟾兔何时暂曾见”等暗喻台湾被割让,但妖魔岂能长存,定有重见月华的一天。

第二年(1897)18岁的林幼春写诗《梦得季父信愀然而作》也是豪情万丈:

夜梦寄书来,依稀入胸臆;陆沉神州间,挥剑苏门侧,誓将逐鸱夷。

十七八岁的诗,即可见林幼春的志气豪情。也就是他日后以文化抗日的序曲。

组 织 栎 社

林幼春自年少即得肺病,身体一直不健朗。他19岁结婚,妻子庄能宜却在第二年就病逝。继室赖书娘。

林痴仙、林幼春叔侄二人加上赖绍尧三人决定以文抒情,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结诗社,名为“栎社”,栎树不成材,是废材,所以取此名,乃是因为在异族日本人统治下,他们不能以武力抗日,只有自谦栎社。

虽自谦废材,其实均是大材。栎社是台湾日据时最有质量,最有影响力的团体。1902年林朝崧(痴仙)、林资修(幼春),赖梅之(绍尧)3人结诗社。这时中部名诗人蔡启运、陈瑚、吕厚庵、陈怀澄、陈锡金5人加入。再两年,林仲衡(资铨)、傅鹤亭也加入,慢慢地加入的人多了起来,他们通常聚会的地方在下厝“瑞轩”,有时到林痴仙的别墅无闷草堂。

1907年到林献堂的莱园,这时有11人;林献堂再两年(1909)也加入栎社,后来变成主要人物。这一年林献堂已30岁,林幼春在辈分上小他一辈,却长一岁。诗社社员已24人,有两位已病故。

当时台湾南南北北有文人结社,但都酬唱风花雪月,甚至与日本台湾总督府唱和,栎社完全不一样,总是家国为念。

林痴仙在栎社第一集中,曾记故乡泉州清源山,也写福州《钓龙台歌》。而由诗集中《送侄幼春过海游学》中可见林幼春24岁时,即栎社成立第二年1903年林幼春回祖国大陆念书,诗中赞幼春“先世起家用弓马,汝独苦心向词赋;千金一字不轻下,文成每有惊人句”。由此可见林家武功起家,文业由林痴仙叔侄两人创造。此诗中又有“迩来震旦(中国)新学兴,说富言强士争骛”,“汝今此行良有以,窃愿知新更温故;毋忘所能古有训,博览兼通问则俗。”可见林献堂希望侄儿在“西学为用”时别忘固有文化,诗最后还叮咛他不要喝酒。

见到梁启超

下厝瑞轩接待过梁启超,文人来往,都写诗作文,由诗文中看到细节。林幼春在“南强诗草”中有诗篇文字,记见梁启超细节,像“十年读公书,一旦识公面,初疑古之人,并世无由见,及此慰平生,春风座中扇”就是。他在诗中自称“小儒”,而对大儒的心是“高深邈难测,窥管自已眩”。

其实这一年(1910)林幼春已扬名全台。梁启超来台,栎社在下厝接待他,林献堂当时还是新会员,但因先前两年(1907)林献堂第一次去东京,回程中遇见梁启超,由神户同文学院的汤觉顿介绍,因此邀梁启超到台湾。这时梁启超已闻林幼春之过人才情,尚未见面即特意写好文章,题目为《赠台湾逸民林献堂兼简其从子幼春》,文中指日本在台苛政,导致“老屋十家九家毁”,也谈台湾御用绅士“狐假虎威尚有然,泽竭民劳可知矣”。

梁启超与林献堂语言不通,用笔谈,林献堂写想为台湾同胞争自由,梁启超回说,“中国在今后三十年,断无能力协助”,希望台人不要武力抗争,“最好仿效爱尔兰人,对付英本国之手段,厚结日本中央政府之显要,以牵制(日本)台湾总督府之政治,使其不过分压迫台人”。

这应是林献堂以后行事之准则,这一点与下厝林痴仙、林幼春叔侄之做法略有出入。林痴仙是绝不给日本人脸色的。

梁启超来台,特写诗赠林幼春:

南院北院多畸士,我识仲容殊绝伦;才气犹堪绝大漠,生涯谁遣卧漳滨。

欧心词赋歌当哭,沉恨江山久更新;我本哀时最萧瑟,安逢瘐信一沾巾。

林幼春还敬梁启超一长诗,全诗放情悲歌也怀义有致。起文记梁启超此时“去国十年”回不了故国,但梁之“饥溺已来天所悯,斯人不作吾何恃”。再叙自己“我生识字即识公,结未了缘良有以”,再谈割台湾痛史,“回忆朱崖弃地初,和议宰相诚狗彘”,“吾君义重未忍绝”。“僵仆相随义旗起,诛夷斩伐彼岂惜”,既知梁启超之保皇,却也叙自己偏向革命党之意志。最后叙及从梁启超之谈吐获益甚多,“朝闻夕死不敢辞,愿执一经侍中垒”。

长诗中用甚多典,必须了解那时代才明白诗义。清宣统三年(1911),革命党尚未成功,清廷已届崩溃。

成立台湾文化社

栎社人才多,但会员多早逝。林痴仙在1915年10月过世,过两年社长赖悔之也在中秋日逝世。三位栎社创办人走了两位,只剩健康向来不好的林幼春。这时有新社长傅锡祺,清水蔡惠如,另有杨肇嘉等会员,都是坚定的反日分子。

1919年中国产生五四运动,栎社诸君子也成立“台湾文社”。栎社总会也兼文社,蔡惠如、林幼春、傅锡祺、林献堂等12人为文社创会理事。文社会员,包括林仲衡(林朝栋次子)台南连横及中部大甲、丰原、神冈、潭子、鹿港的多位名士。而栎社成立到这一年,居然有8位已过世。第二年(1920)又推荐一些会员,这时祖国发生过五四运动,林幼春的诗题也扩大,像《美总统威尔逊》、《德皇威廉二世》、《俄皇尼古拉士二世》、《听人谈欧战故事》全是以律诗记事叙人。

庚申年(1920)林幼春接待了广东来的记者,也赋诗《香园阁席上,呈广东记者团诸公》,而台湾文社也曾在1919年办《台湾文艺丛志》月刊,长达7年,这时不只作诗,还有翻译外国历史,甚至小说,以跟上五四运动的步伐。

这应是受祖国五四运动影响所致。台湾有志之士,为了保存汉文,竭力倡导叙事、论文,但仍没放下作诗之旨趣。林幼春只是反对一群附和台湾总督府的所谓“诗人”,这些“诗人”常聚在一起歌功颂德。他曾跟常在《台湾月刊》写文章的陈逢源说:附骥于台湾总督府那些“击钵诗不是诗,粗夫俗子所唱的歌谣多者是诗”

《台湾民报》起民智

他对一群无聊文人的行止感到痛心疾首,因此不再与之为伍。

一方面因应祖国白话运动,他和一群朋友蔡惠如、林呈禄、黄呈聪、陈逢源,邀族亲林献堂、林阶堂出资,设立《台湾民报》。

台湾民报以白话文为主,创刊词全是白话:“我们汉民族移住台湾,已经过了三百年了,开拓产业,从事贸易,教养子孙实在费了很多苦心。有这样丰富的土地,用这样勤勉的劳力,照理论上讲,我们台湾应该化为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乐园才对,然而,我们同胞现在的生活怎么样呢……”起文无一赘语,也不揣文,全是白话,这是“大正十二年四月十五日发行”的,也就是1923年,日本统治台湾将近30年时《台湾民报》创刊词上的一段。发刊词中陈述:“我们同胞经济不好,负担加重,百姓入不敷出,老不能教,幼无可学,虽是堂堂黄帝子孙,也恐怕与蛮人无大异了。”最后作品呼吁“三百六十万父老兄弟,我们在今日的台湾社会,欲望平等,要求生存,实在非赶紧创设民众的言论机关,以助社会教育,并唤起民心不可了”。

创刊词是林呈禄(资舟)写的,此外黄朝琴(起今)蔡惠如(铁生)陈逢源(芳园)也写文章,有一篇罗素的“中华之将来”,也有谈“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另有“内外时事”,经济版留日学生动态,还有很大的篇幅登胡适写的一剧作《终身大事》以及赵经世的小说,法律知识,白话文研究。

编辑林呈禄,发行人黄呈聪(剑如)主要出资者为林献堂、林幼春、林阶堂、蔡惠如,这已不同于一般“同人杂志”,而是完全杂志的规模,连广告都有。

社说轮流写,出版地在东京,但在台湾有发行,也因为内容过于批判台湾总督府常被禁止,有些社说不署名。

林幼春虽出资,并不主导编务,偶尔也会写“社说”,后来加汉诗,由林幼春主持这一块。

台湾民报由半月刊而旬刊,后来易名为《台湾新民报》,到1940年4月台湾五大报社才合并而终止。

议会期成同盟会

伴着《台湾青年》及《台湾民报》,产生了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台湾文化协会。

当然林献堂与林幼春二人与亲家蔡惠如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无疑的这是受梁启超当初一席话的影响,不再以武力作无谓的牺牲,而是在文化上提升台人,在议会请愿运动中为台人争得一席参政权益。

台湾文化协会创立,林献堂被推为总理,林幼春为协理,台湾民报成立,林幼春被推为社长。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林献堂被推为领导者。

只是这其中发生了所谓“八骏”事件,日本台湾总督府对台湾知识分子和士绅,“摸头”,而致使林献堂也被一些人误会,甚至有人写文章《犬羊祸》讽刺他,连林幼春都受波及。原积极带领同志从事“台湾议会请愿运动”的林献堂在两次领导赴日请愿之后,因为受误会而不再签名联署。但林幼春始终不改初衷。

沉沉人海起雷声

林幼春身体健康较差,第三次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在台北被禁止结社。在1923年2月6日,蔡培火、蒋渭水、陈逢源三人带着106位签署的请愿书由基隆搭船去东京,林幼春特别作一首诗:

一往情深是此行,中流击楫意难平;风吹易水冲冠发,人唱阳关劝酒声。意外鲲鹏多变化,眼中人兽慢纵横;临歧一别男儿泪,愿为同胞倒海倾。

陈逢源等三人抵东京后,在日本的同志选出重组的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主干是明治大学的林呈禄,专务理事蔡惠如、林呈禄、蒋渭水、林幼春、蔡培火等5人,另有理事十多人。回台后,他们积极推动,到处演讲。8月日本台湾总督府开始弹压。这一年12月16日,总督府下令全台日警,同时在台湾南北各地逮捕台湾议会请愿的同志60多人。台北、基隆的也不少,中部清水、雾峰、彰化、员林、西螺、大甲、梧栖;南部有台南、高雄、白河,几乎一网打尽。林献堂正好去关子岭,没被逮捕,他叫他的助手叶荣钟想法搭火车到台北,访朝日新闻的特派员蒲田,把这消息带到东京《台湾民报》。在东京的同志立即召开大会支持,上海的台湾青年会也召开,朝日新闻也把这次“大检束”报导出来。

蒋渭水、蔡惠如、林幼春、林资彬等60多人都被抓,最后移送台北古亭村监狱,在狱中度过阳历新年、旧历新年。林幼春身体孱弱,1924年2月7日交保释放。其余陆续被释,2月18日全释放。蒋渭水写了一些文章,他是学古人题目写。林幼春则写律诗,连同后来被判刑坐监,写了《狱中闻画眉声》、《再闻画眉声》、《狱中感春赋落花诗以自遣》、《狱中寄内》、《咏史》、《四月十五夜铁窗下作》等到《出狱》多达近20首。其描写狱中伙食之差,冷冻、蚊咬生动、形象。

这60多位被捕交保后,1924年7月开始被以“治安警察法违反嫌疑案”审讯,初审无罪,二审,林幼春为辩护律师写了诗,“沉沉人海起雷声,万弱欢迎百姓惊;吾骨早枯心早死,得公热血欲重生”可惜二审十多人被判有罪,蒋渭水、蔡培火禁锢4个月,林幼春、陈逢源、蔡慧如、林呈禄等3个月,上诉无效,只有坐监。

无力对抗有力者

他们坐监时间不长,反而引起更多人注意并参与,也让林献堂归队并全力支持议会请愿活动。有的领导同志甚至组织“无力者大会”以对抗御用士绅的“有力者大会”。开会时参加的人1000多人,林幼春还发表《无力者之自白》。

文化协会成立后,在各地开讲座,但常被日警中止。林幼春因健康关系,较少各处奔波,不过在重要的场合他总是和林献堂、蔡惠如一起出面,三人都是世家,有分量。林幼春很长一段时间为台湾民报社长,到1930年《台湾民报》改为《台湾新民报》,改由林献堂任社长,林幼春只是主持汉诗界,他甚至把已故抗日诗人丘逢甲的诗也放进汉诗界,署名用他的别号丘苍海。事实上林幼春偶尔写社说,只不过多不见名,唯二具名“南强”的社论是1924年7月1日、8月11日的《同床异梦的内台人》、《这是谁的善变呢》,前者批判在台湾的“内地人”——日本人,后一篇批判御用绅士辜显荣。

他和林痴仙、赖绍尧是最初引领文人保留汉文化的诗人,五四运动之后,他的思想也进入新的境界,和林献堂、蔡惠如、林呈禄致力新文学的提倡,也极力支持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

风灯中的种子

林幼春充满了豪情。只不过长一辈的战友林痴仙,赖绍尧早早过世,后来蔡惠如去福州经商,却中风回来,过世。蔡惠如与林家也是亲家,他曾以“风灯上的种子”来譬喻志士们的行动,其他战友、文友也多早逝。最伤人的是1927年文化协会分裂,两派水火不容,林幼春不当台湾民报社长之后慢慢淡出,也可能是健康状况不允许,只好淡出。

1931年,他还为栎社30年沿革志写序,1935年杨逵办《台湾文学》杂志,他也提供大笔经费,以后养病期间有学者来请益,他末期作的诗还有《劝农篇》、《轻柔曲》、《题云沧画》,都未见日薄西山的意思,谁知1939年10月2日,他却病逝,享年60岁。

至于下厝数代,长房林文察、林朝栋、林祖密三代在武功上贡献甚大。其实林文察之孙林祖密之兄林资铨(仲衡)在文化上贡献不少,林文察另一孙林资彬也是文化人。

下厝二房林文明这一支,他的幼子林朝崧(痴仙),他次子林朝选之长子林资修(幼春,又字南强)在文化上影响最大,他除了写文作诗,也在民族运动上提倡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贡献最多。他的诗作传流下来,后人称林幼春是日据时的“台湾第一才子”不为过。

雾峰林家的下厝、顶厝可称五世其昌,家族庞大成员,开枝散叶,散布在各行各业。

这家族各房各支各有不同的故事,大陆曾拍《沧海百年》,叙说的就是下厝的故事,不过内容有很大的出入,给人的印象就是这一家都“武功赫赫”,却不知下厝之文人对台湾的贡献也特别大。

本论文以林幼春为主轴,带出他与栎社、《台湾民报》、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的关键。

当然,出生于福州病逝于台湾的林幼春其人、其文、其事,有更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

同类推荐
  • 史记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史记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史记》名列二十四史之首,是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通史,为纪传体史书的创始。《史记》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其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余字。内容浩繁,艺术精湛。因其在史学和文学两大领域的卓越成就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为了帮助青年朋友学习历史、增长智慧,《史记鉴赏》选取了包括述事、人物、议论、典故在内的章节予以注释、翻译,鉴赏精辟,深入浅出。文白对照,译文精微,详而不繁,阅读方便。
  • 凌云谱

    凌云谱

    大华三百六十年国祚将近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之下,看一介平民赳赳武夫,如何商场情场战场,场场得意。凌云谱上三十六英雄,如何挽狂澜于既倒
  • 大宋王朝之惊变

    大宋王朝之惊变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时,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 当代北京邮政史话

    当代北京邮政史话

    我想,我们是否可以说,历史至少是人民群众参与创造的。人民群众参与创造了历史,自然也有权了解历史。从这个意义来说,当代北京编辑部的这套丛书是这样一个尝试,即帮助人民群众了解历史,或者具体说主要是帮助有一定文字阅读能力的老百姓了解当代北京的历史。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尝试。一起来翻阅吧!
  • 龙颈:决定帝国命运的“富二代”

    龙颈:决定帝国命运的“富二代”

    本书介绍了秦朝、汉朝、蜀汉、晋朝、前秦、隋朝、唐朝、辽朝、宋朝、明朝、清朝二世。
热门推荐
  • 九阴九阳之阴阳神功

    九阴九阳之阴阳神功

    千年世家弃子孔玉得到天尊的传承,万千功法集于一身,以五行均衡之体演化天地阴阳,以巫族血脉修炼九转玄功。因至爱身死,为寻复活之法造下无边杀戮。孔玉以古武只手破天,以祖巫神通破灭宇宙洪荒,与天道圣人周旋,聚集天地五方旗,终成混元无极教主,在无量量劫中傲视群雄,笑傲天下。
  • 又见流星雨

    又见流星雨

    星空闪烁,泪眼成河,那日笑意,瞬然泯灭。许下曾经以为最美好的愿望,如今却成了最痛心的厄运。心碎一地,为何还要我徒手去捡?泪落成河,为何还要我跪地去拭?血染的仇恨,梦寐的爱情。我该何去何处?明年今日,是否还能又见流星雨。
  • 落夏铭朝

    落夏铭朝

    孤单的少年,交换吗?用你最后的信仰去换回你用生命都要捍卫的尊严。倘若你真的再无牵挂,那就随我一起堕落。
  • 大龄皇后:皇上小弟老实点!

    大龄皇后:皇上小弟老实点!

    想她鼎鼎大名风扬国际连锁饭店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享誉国际的超级名模,却被一盏从天而降的水晶大吊灯送到这里。摇身一变,她成了当朝太师的嫡出长女,母仪天下的皇后,更是当今皇帝仅有的一双儿女的母亲。却也是——独守空闺三年余的黄脸婆,年龄比当朝帝王还要长两岁。身居冷宫?独守空房?没关系!她干脆无视皇帝,勾结当朝六王爷。以冷宫为根据地,成日穿梭在皇宫和皇城之间,开舞坊,赚银两,欺男霸女,拥女逗儿,歌舞升平。顺便——收了一个年轻貌美的邻国皇子做助理,生活好不悠哉!
  • 有个故事,相伴青春

    有个故事,相伴青春

    岁月已逝去,你曾经的微笑,在回忆里却散不开。我忘了哪年哪月的哪一日,我在哪面墙上刻下永远在一起的美丽愿望。
  • 浮梦般的琉影年华

    浮梦般的琉影年华

    每个人的青春年华,都有着如同浮梦一现般的闪耀。如水般的记忆,偶然的邂逅……她,能否为自己而活,表明心迹?他,能否遵从内心深处的声音,勇敢追爱?他们,拥有着一段迷惘的情缘。但,他们终将走到一起。完美的青春年华,为自己的幸福,勇敢……
  • 鬼情人Ⅱ:爱上一个鬼

    鬼情人Ⅱ:爱上一个鬼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我的身体里隐藏着一个鬼。他一直在保护我,使我尽量不受到伤害。可是,在我的记忆深处,却好像有一个空当,我发现无论我如何的用力都想不起。曾经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故事,似乎总在我的眼前晃,可是偏偏我发现我就是捉不住。我从来不会害怕鬼,因为有他的存在。曾经他无数次的对我说“叶子,你要好好的长大。等你长大的那一天,你便是我的女人。”然而,我长大了。我却发现我的身边空空荡荡的,他已经不于存在。我想知道他是谁,他长的什么样子,可是属于我的,只有我那残破的回忆。这个故事,还要从我小的时候说起。(注:本书开头仍引用《鬼情人I》中主人公少时的记忆,所以可以独立阅读)
  • 无止界境

    无止界境

    一位青年从遗忘纪元中脱颖。在内心回响中,在他身边的,是迎庆末日的笑声。在无限可能的世界里,他终成主宰!吞噬,你的所有亦是我所有。焦土,吾所踏足之地必将化为焦土。死亡,死亡仅仅只是开始。末日,瞧瞧这可怜虫吧。
  • 许诺星辰

    许诺星辰

    哎?你们都姓穆吗?没有,我是羡慕的慕;他是肃穆的穆哦。那你喜欢他!我……你管我!
  • 后现代修仙

    后现代修仙

    吴邪本是大乘后期的修士,因寻觅宝藏穿越到地球。遭雷击、遇野猪袭、夺舍重生喜得养神玉。上学校、努力学习、逆袭学霸完全没问题。在地球上的生活很新奇,吴邪边学习边修行。偶然一天他在地球遇到了故人,自此他的地球生活便不在平静了。凡人流现代修仙,尽量保证三观不毁,节操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