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七夕夜,长于帝王家。翻阅李煜的族谱,一览帝王家的气度,我们会惊叹南唐是五代十国中独具风华的国度。李煜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华丽却又陈旧的年代,是一个笙歌与戎马交错的年岁,是一个剑影刀光与美人清影交叠的岁月。探寻这样一个王国的兴衰成败,我们不仅为了见证它的风华和它的气韵,更是为了研读一个国家的厚重和一个时代的沧桑。
走近“五代十国”
小从嘉出生的年代是一个群雄割据,烽烟四起的乱世,我们称其为“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一段跨越和动荡的时期,类似于春秋战国和南北朝这些乱世之秋。南北大分裂、地方割据称雄称帝、各政权间相互争斗又相互制衡且政权内部的更迭频繁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征。
“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政权更迭的时代。除后梁一个短暂时期及后唐的都城在洛阳外,后梁大部分时期和其他三代都以开封为首都。五代为期五十四年,有八姓称帝,共十四君。后梁和后周的君主是汉族人,后唐、后晋和后汉的君主是沙陀族人。他们都建国于华北地区,疆土则以后梁最小,后唐最大。南唐建国于937年,亡于975年,先后与后晋(936年—947年)、后汉(947年—951年)和后周(952年—960年)并立。当然,我们重点关注的应该是后汉和后周这两个朝代,尤其是后周。后周不仅发展成当时各方面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而且还将出现李煜一生的对手赵匡胤,以及一位撼动当时格局的时代改革家周世宗柴荣。
至于十国,那是和五代并立的几个国家,包括前蜀(907年—925年)、后蜀(934年—965年)、吴、南唐、吴越(907年—978年)、闽、楚、南汉(917年—971年)、南平(荆南)和北汉(951年—979年)。北汉建国于今山西境内,其余九国都在南方。所以读者应该可以想象得出五代十国的大致风貌——南北对峙,北方轮流承皇帝,南方多国隔江并立。
大鹏一日同风起
李昪(888年—943年)是李煜的祖父,也是南唐的开国者。其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人(新五代史),又一说为海州人(旧五代史)。唐宪宗之后,父亲名荣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李煜和佛教结缘也就不足为奇了吧)。父母在战乱中离世,成了孤儿的李昪只好到寺庙里勉强维生。后来吴王杨行密派兵支援山东的王师范,攻打濠州(今安徽凤阳)时遇到了他。
杨行密觉得这孩子眸子黑漆漆的,虎头虎脑,当即收为养子。此事本是好事,可杨行密诸子不能容忍自己的父亲收受义子(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杨行密宠爱他,而且《新五代史》载,杨行密“奇其状貌,养以为子”。对于富家公子哥,要容忍父亲喜欢外人,而且是比自己长得俊俏的穷小子,那的确是件羞耻的事情)。因此杨行密无奈将李昪送给了徐温,并改名为“徐知诰”。
杨行密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位大人物,他因军功煊赫,世有“高才捷足”之称。唐末受封吴王,902年—905年在吴王位,为五代十国中南吴国的实际开国者。
杨行密发迹于唐朝末年,后灭孙儒,进军扬州城。在任淮南节度使期间,杨行密自己又出兵扩大地盘。即将淮河以南和长江以东的大片领土都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为后来吴国的疆土基本上定了型。
巩固南方基业时,杨行密褪去武将浮夸自负的作风。选贤任能,重视人才,发展农桑。
905年,杨行密溘然长逝。当地百姓无不为之扼腕。
杨行密去世后,徐温逐渐排除对手掌握了军政大权。并且拥立杨隆演建立了吴国,之后又主持谋划杨溥称帝,因而成为吴国的第一大臣。他让长子徐知训驻守扬州(今江苏扬州东北),自己则坐镇润州(今江苏镇江)。隔江控制朝中大权,而徐知诰也渐渐显露才华。
徐知诰长大后,不但相貌出众,而且胆略过人。其为人厚道,待人诚恳。人缘也很好,威望高过徐温的其他儿子们。
几年后,徐温让徐知诰做楼船军使,率领水军驻守在金陵。其随军出征立下战功,被升为升州(今南京)刺史。徐知诰勤于政事、力求节俭、广交儒生且实施仁治,深得百姓爱戴。
不久,徐知训因与部下朱瑾存在恩怨,被朱瑾寻机杀死。扬州顿时大乱,徐知诰隔着长江见对岸火光闪烁,马上召集部下渡江,进城之后很快就平定了朱瑾的叛乱。
徐知诰平息叛乱,并且稳定局势后代替徐知训治理扬州。
徐知诰执政后,扬州渐渐繁荣阜丰。徐知诰春风得意正当时,而远在金陵的徐温老迈,身体渐渐衰弛。
步步为营帝王路
顺义七年(927年),徐温病死在金陵。
这对当时已年近不惑之年的徐知诰是一个天大的际遇,也是一个艰难的挑战。
徐知诰不仅有能力,也很有抱负。早在其十岁时,他便写诗《咏新竹》,其中两句显示了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宏大志向。
徐温死后,徐知诰马上行动起来。他一方面以最快的速度将金陵接管过来;另一方面派兵阻止徐温的亲生儿子徐知询来继承徐温之位,而由自己继承了徐温之位。徐知诰代替了徐温的权臣职位,将杨溥推上了皇帝的宝座,自己掌握朝中实权。
“挟天子以令天下”这招很快见效。徐知诰自恃羽毛丰满,吴王杨溥和徐温诸子软弱可欺,便加快了政治上的篡代步伐。
徐知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正名——借光复李唐之名来获取民心。
徐知诰毕竟也不真是个小喽啰,未成孤儿前,其父十分有背景和声望。他是唐宪宗之后,身份持重。当今天下分崩离析,可哪一个是师出有名的?
世人多半怀念大唐,对“朱温灭唐”耿耿于怀,颇有诟骂。
唐朝,多么富丽华贵的时代?浩荡千年历史,载不尽的就数“唐”了!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富丽张扬,包罗万态;四方来朝,威名远播;歌舞美酒,美人难数;文章词作,妙笔难书……
老百姓都期盼那样的时代,即使那个时代远离。着眼现实,放眼秦淮河,笙歌曼舞。那一片光华中,似乎透着大唐的影子?
即使不能回到大唐,为何不相信那个有气度有谋略的大唐皇室后裔,给我们重塑这样的辉煌?
徐知诰改名“李昪”,达到的效果虽不是一呼百应,但百姓对他却也十分敬畏,并且对其满怀希望。
光名字还不够,李昪需要更多。他不仅需要百姓敬畏他,还需要百姓膜拜他!
不日,秦淮河上便流传一首隐喻李氏兴和杨氏衰的民谣:
江北杨花作雪飞,江南李树玉团枝。
李花结子可怜在,不似杨花无了期。
李和杨,李花结子,杨花无期。这不是说李昪有前途,大有作为;而杨家已经穷途末路,江河日下了吗?
百姓之中流言飞短流长,津津乐道的有,举棋不定的也有;心里嘀咕的有,故作深沉的也有,不一而足。可百姓的这些反应,正合了李昪的心意。
一切被布置得高超精妙,深不可测。一桩桩神乎其神的事之后,李昪的王者形象越发深入人心了。水到渠成,因势利导,李昪终于在知命之年登上了帝王宝座。
与民休息守仁义
说李昪的仁义节俭,主要是想和他的子孙对比,从中看看我们的男主角和开国皇帝究竟有怎么样的区别。
李昪当上皇帝后,更是念起南唐百姓来,仁义之风尽显。他登位后恪守准则,决心与民休息,不动干戈。他先后拒绝了南汉王提出的联兵伐楚的提议,以及朝臣提出的征讨新主继位的吴越国的请求。
他时常劝导太子李景通:“汝守成业,宜善交邻国,以保社稷。他日北方倘以武力寻衅,汝能守吾言则为孝子,百姓定谓汝为贤君矣!”
你也许会觉得李昪这样一个深谙权谋、胸有大志且行军有道的将才,之所以甘于守业而不是开疆拓土并图谋一统天下,肯定是安于现状、贪图享受且乐不思蜀。实则不然,李昪与民休息时自己也是力行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对于他的太子也是如此。有司奏请李昪,言及太子李景通要用杉木制作板障,李昪批曰:“杉木固然不乏,但宜留做战舰,板障以竹代之可也。”
这个寒门出身的君王,平日着装朴素。脚穿蒲编草鞋,衣无罗绮锦绣。盥洗和饮食等各类日常用具全为铁器,严禁有司添置金银制品。他不贪图声色犬马,下令将后宫年轻貌美的姝丽全部裁汰,在身边只留几名老丑勤快的宫女照顾起居。对于那些使历代帝王玩物丧志的歌伎、舞乐、苑圃和器玩等,他更是深恶痛绝,弃之不用。
这样的德行,对于一个皇帝来说真的不容易。我们甚至可以说他是“爱民如子,高风亮节”,这和日后他的子孙形成多大的对比呀!
而在他百年之后,他的子孙展现给世人的又是怎样一幅画面?
在李昪的治理下,南唐国力显著提升。并成为“十国”中的强者,周边诸如吴越、荆南、闽、南汉、后蜀和于阗等国都纷纷来朝。
时人沈彬在《金陵杂题》咏李昪道:“正惭海内皆涂地,来保江南一片天。”
南唐升元七年七月,昪卒,年五十六。谥曰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庙号烈祖,陵曰永陵。
复言李昪之死
李昪的死,实在令人百感交集。既有几分惋惜无奈,又有几分荒谬可笑之感,更不乏警示意义。
“吾欲求延年,试服金石。不想事与愿违,反倒速死,汝当以此为戒。”这是李昪在临终前对太子李景通说的。
南唐烈祖李昪于南唐升元七年(公元943年)因信奉长生道术,死于丹石中毒。中毒者全身发红,身体滚圆,因丹药发胀撑死。今人谢志东研究唐朝共有二十一位皇帝,多食丹药。这种“延年之药”不仅没有延长唐朝皇帝的寿命,反而还药死过几位皇帝。
唐朝皇帝前仆后继地迷恋丹药,真的是追求长生不老吗?历史上诸如秦始皇派徐福寻仙药及汉武帝信方士求长生不老的英主大有,难道这次也不是例外吗?其实不然,据说,唐皇帝吃丹药还是为了治病。李唐皇族有一种遗传病叫“风疾”,史籍中明确记载,患此病症者有高祖、太宗、高宗、顺宗、穆宗、文宗和宣宗。风疾即现在所说的中风,发病急骤且死亡率高。
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的医学家同时又都是炼丹家,葛洪(世称“葛神仙”)在其医学著作《抱朴子内篇》中,有“金丹”和“黄白”二卷专门记述和总结如何炼制金丹仙药;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也包含了不少炼丹法的内容。在这些名医推崇下,促使许多人对丹药更加深信不疑。
综合这些原因,李昪笃信丹药,受其父亲影响难免信佛。自己又是唐宪宗后人,心理上难免暗示自己得了家族遗传病,“寻丹问药”也是合乎情理的。
李昪的死也昭示了一个道理,即“过分迷信沉迷一件事物是非常不可取的,轻则害了自己;重则耽误了整个国家。”
烈祖李昪死后,南唐会是怎样的光景呢?李景通,李煜的父亲登上皇位,南唐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历史的洪波是奔涌向前还是遭遇变数?另一边风雨动荡的后晋又是怎样地垂死挣扎,是国陷契丹之手还是亡于弄臣之掌呢?
待我,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