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商众多的家族中很难找到一对父子像渠源祯、渠本翘这样性格有着如此之差异的。渠家在渠源祯的治理下渐渐走入一个发展的辉煌期,可谓风雨正兴,万事无忧了。但渠源祯是一个特别认死理的人,他认准了的事自己不做也不允许身边的人去做,比方说对仕途的态度。
渠源祯有三个儿子,渠本翘是其长子,从小聪明好学。当时,晋商之中相互联姻的风气很盛,渠本翘母亲本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乔家堡的一名千金,渠本翘的外祖父乔超五是乔家堡商业巨擘乔贵发的四世孙。
渠源祯多妻多妾,这与乔家不准纳妾的规矩相背离,渠本翘从小就和母亲居住在外祖父乔家,深受乔家博学重才的影响,对儒家文化、科举仕途从小就有着向往之情。渠本翘常年不在渠家,所以渠源祯、渠本翘父子两人的关系可以说特别不好。
渠源祯希望儿子将来继承家业,学习经商。但渠本翘在乔家堡外祖父家随母亲生活时,深得乔氏家塾熏陶,博通经史。幼时的渠本翘嗜书如命,一心求学,心无旁鹜。加上乔家家中藏书颇丰,古籍志书与《海国图志》、《瀛环志略》、《博物新编》等名著应有尽有,这让从小好学的渠本翘更是如鱼得水。他在外祖父家发现了一片新天地,便日夜赖在外祖父家,徜徉在经史子集与介绍近代科学著述汇成的书海中,几乎乐不思蜀。
光绪十一年,渠本翘参加童子试,考中了秀才,并被选拔到祁县城中的昭余书院。当时昭余书院的先生是吕瑞田,他见渠本翘天资不俗,又一心向学,前途不可限量,便对他颇为器重,更是将平生所学传授与他。在先生的悉心栽培下,次年渠本翘即被选入当时山西的“最高学府”令德堂就读。又过两年,渠本翘以乡试第一名中举。后来,渠本翘参加会试,考中了进士,被选入“内阁中书”。至此,渠本翘凭借自己的实力走出了一条与父亲完全不同的道路,跻身于仕途并站稳了脚跟,但这更激起了父亲渠源祯的狂怒。
清光绪十八年(1888年)的一个春天,一辆马车缓缓地驶进了山西省祁县的县城,马车里是在仕途上正混得春风得意的渠本翘。这一年渠本翘26岁,刚刚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中了举人,他此行的目的一是回乡祭祖,二是希望借这个机会改善与父亲剑拔弩张的关系,以便征得父亲对仕途的认可,对母亲的真心。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他从车上下来时候,被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景象惊得目瞪口呆:年过半百的父亲渠源祯率领着全家老小几十口人跪在大门口,以接待官员的礼仪等候着他这位新科举人。渠本翘完全被父亲的举动震撼了,半天没反应过来。谁能想到渠源祯会做出以长跪幼的行为,完全打破了宗族礼法。这不仅将儿子堵在了家门外,从此父子二人更是水火不容。
在渠源祯看来,科举只会把儿子塑造成一个迂腐之人、一个缺失了积极向上心态的人、一个自甘堕落的人。渠源祯给儿子下跪的非常之态,正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这种极端行为能使儿子有所警醒,醒悟到自己走入仕途是错误的行为,经商才是渠家的根本。在父亲渠源祯看来儿子似乎被仕途迷了双眼,但结果是渠源祯的这一惊天骇世的行为并没有拉回儿子的心。等到1892年渠本翘再中进士时,渠源祯已经是彻底地死心了,他没有再为难儿子,但也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欢喜。
渠源祯脾气相当古怪,对待子女的态度更是异于常人,因此还以“怪”而闻名。他对渠本翘的态度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因为其本身对官场的厌恶,直接让他厌恶了接触官场的所有人,哪怕是自己的儿子。
血浓于水,毕竟是一笔写不出两个渠字的亲父子。为了缓和同父亲的关系,渠本翘做官的同时在商业领域也有了很多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