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十三世的常立教赴京参加进士考试时,结识了历史上有名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因这些热血青年的思想观点颇为一致,就私下里结成了朋友。
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向日本无条件赔偿。日本条件很苛刻,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一些爱国青年更是激愤万分。正好全国的举人这个时候正在北京准备科举考试,在康有为、梁启超的带领下,他们准备联合向清政府上书。
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篇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纷纷响应,一千二百多人亲自署名。后由康有为、梁启超二人领导着,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聚“都察院”门前请求代奏。因当时的举人大多乘坐公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上书的内容主要是:第一,要求拒绝向日本投降,拒绝签订合约;第二,要求迁都,把都城从北京迁到陕西西安去;第三,要求进行大练兵,继续抵抗侵略者等。而当时参加这个公车上书的就有山西商人常家的子弟常立教。
公车上书失败后,常立教遂隐居东山寨,自称“盛世遗民”,以寄愤慨之情。由于他具有强烈的变法维新思想,返乡之后,紧接着兴办新学,培养新型人才,以此来振兴家业,扶持国家。常家从十四世开始,由商贾大族、外贸世家,慢慢向书香门弟、学者世家转变,常立教功不可没。
常立教是个极为开明的人物,他曾考中第53名举人,是常氏家族中第一位靠科举成名的人物。在义和团运动中,常立教由村民们推举当上了乡团团长,为保卫一方百姓,进行辛苦大练兵。到庚子事变时,归化城战火连天,即将化为灰烬,并时常受到俄国士兵的破坏骚扰,常家的商业运转更加艰难,此时常立教只得担起重任。为了处理好北京一带的常家产业,他被迫前往北京,用尽了浑身解数,可是最后仍然毫无办法,江河日下,非一人之力所能挽救。
参与公车上书仅仅是常家涉足社会活动的开始,在此之后,常家的一大批子弟在政界、商界、文化界都颇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