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乔贵发回老家休养生息时,他和秦氏辛辛苦苦打下的半壁江山便完全由秦氏经管了。
秦氏在包头老老实实地经营着生意,因刚栽了一下,生意清淡,没什么事做,一个人倒也照料得过来。他夏天种些菜,冬天做些豆腐、生些豆芽,再加上招待些零星的客商,店铺慢慢地恢复了元气。
乾隆二十年(1755年),风调雨顺,黄豆获得了大丰收,一时市场上黄豆供大于需,价格便宜的不得了。秦氏究竟是买卖人,又跟乔贵发做生意多年,颇有些商业眼光,他想着自己本就是以经营豆腐、豆芽为主的,这是个大量买进黄豆的好时机。于是,他便趁机把柜上的现银都买成了廉价黄豆,囤积了起来,以便为自己的生意做储备。
谁能想到,第二年大旱,除了能引黄河水灌溉的土地外,大片土地几乎绝收。于是粮价暴涨,加上去年的黄豆价格特别不好,种黄豆的少了,粮食没有了一个好收成,黄豆更是出现了缺货现象,价格是节节上涨,最后涨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秦氏便瞅准机会把去年收购的黄豆抛售了出去,借此大赚了一把。一瞬间秦氏又成了有钱有势的大富商。有福同享是山西人做人的准则,秦氏想到了与自己共患难、同创业的兄弟乔贵发,便亲自到祁县,把他接了回来。于是乔贵发在秦氏诚心诚意的邀请下,再次来到包头,与秦氏共同携手,进行二次创业。
乔贵发重返包头后,与秦氏同心协力,艰苦创业,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乔贵发经过几年的养精蓄锐,终于恢复了从前那种充沛的精神状态,也比从前更多了几分老练和成熟。此时的乔贵发有干劲、有精神、有本领、有经验,还有秦氏积攒的本钱,于是,乔秦二人的店铺总算是二度开花,又兴旺起来了。
随后,两人还在包头开设了“广盛公”字号。他们扩大了业务范围,开始涉足各种买卖,从此生意兴隆,财运亨通。此后几年的工夫,他们的买卖越做越大,财力越来越雄厚,乔贵发成为了包头市面上有头有脸的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