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是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内,既有出资开设店铺的大东家、大小掌柜,又有管账、管信、跑业务、接待顾客的小学徒,还有车夫、拉骆驼和做杂务的伙计。
山西商人从个体分散买卖到合伙经营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任何一个商人在经营的初期,由于财力的限制,往往是身兼数职,既是掌柜,也是伙计。这种自我经营的模式,类似于自耕农,自我劳作、自我收获。但由于这种经营模式带有很大的商业局限性,使得资本积累的过程非常缓慢,使其失去了很多的商业机会。
因此,就有一些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商人,在完全靠自我经营已无法求得更快的发展时,就会把一部分工作交与他人去接管操作。而后来人们把将资本交予他人经营的人,称为财东,把接受别人委托工作进行谋生的人,称为伙计或合伙人。进而,合伙而商这一新的商业体制开始形成了。
例如,陕西延绥镇的驻军靠商人运输粮食以供军需,商人到此输纳粮食以换取盐引。这个镇尤其贫穷荒芜,很少有商人到此经商。一直以来,官府都是委派当地富豪之家来输送粮食。后来,就有山西商人慕名来到这里,与本地商人展开了贸易往来。这时,就有了最初的合作贸易,出资者不出力,经营者不出资。经过长期的合作,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以信义为本的合作关系,即伙计(也就是经营者)看中了东家的资产,东家相中了伙计的经营能力和品德,二者通过合理的机制使彼此产生出一种约束力,从而使合作长期地坚持下去。
晋商的特别之处在于,不论是什么样的合伙人,往往都是从小学徒做起的。大多数都是从小学徒熬成掌柜、先生,最后成为大东家、大股东,当然也有不少的人连小学徒都做不好。这是因为在当时做小学徒是铺号中处于最苦和最低层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吃苦、不敬业、不勤劳、贪小便宜,那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商人,或早或晚总会被店铺辞掉。所以说,做小学徒也必须具有一定的智慧。
当时山西人认为去学做生意,首先必须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勤劳、机灵、有本事、有才干、守规矩的人,而商界是培养人的好地方,因为商界各项规矩都是很严格的。再者,当熬出学徒成了伙计,就会有工资,再过几年,做的好的,还会有一厘、几厘的人身股,除工资外,遇账期还能分红,倘若是媳妇熬成婆能当上大掌柜,人身股可增至一股,那分红就更多了。
例如,大盛魁商号拿一二厘分红的人,可管点杂事、接待客商等;拿三四厘的人,可在柜上应酬买卖,但大事自己不能作主;拿五厘的人,常有一定的做生意经验,行情一看就明,货色一看就懂,生意能否成交,也敢一语定夺;拿七八厘的人,已成为商号里外的一把手,或在总号、分庄之间来往,核算亏盈、盘点货物,或奔波于天南海北,拍板大的买卖交易;拿九厘的人,就不用管日常营业,专门解决重大疑难之事。顶身股的人死后,在一定时间内还会有分红。各号均由财东出面聘请掌柜,再由财东、掌柜共同邀请三五人,书写股本合约,其内容包括资本若干,以若干为一股,三至五年为一个账期。每逢账期,一经获利,皆按股分红。赢利愈多,分红愈多。
晋商通过合伙而商、富散于伙计的形式,吸收了人才,扩大了经营资本,把商号的经营与商号店员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两者都参加账期分红,从而充分调动掌柜、伙计、学徒的工作积极性,在商业竞争中充分发挥了团队的作用,增强了商号的凝聚力,增强了晋商在市场上的运作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