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明代,晋商大户们就已在全国享有盛誉。平阳、晋中一带的晋商更是富甲天下,常有家产不到十万根本不算富的说法。
到清代,晋商资本之雄厚不仅垄断了中国北方贸易和资金调度,而且还涉足到亚洲一些地区,甚至在欧洲市场也有晋商贸易的痕迹。有些商人为了贸易的需要还学会可蒙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俄语等多国语言,并能与北方少数民族及俄国人对答如流。
可以说,从蒙古草原上的骆驼商队,到吴淞口正在扬帆出海的商船,都蕴含着山西人的宏伟计划;从呼伦贝尔草原上浓浓的醋味,到贵州茅台酒的陈酿清香,都有山西人酿造叫卖的身影。甚至有人戏言说:凡是有鸡鸣狗叫的地方,都有山西人。直到今天,以晋商的行帮、字号命名的城市街巷还依然存在,如张家口的日升昌巷、包头的复盛西巷、蒙古国科布多的大盛魁街等。此外,晋商的活动还对各地城镇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时至今日,在东北、内蒙古、西北仍流传有“先有曹家号后有朝阳县”、“先有复盛西后有包头城”、“先有晋盛志后有西宁城”等俗谚俚语。
晋商还垄断了对蒙贸易和西北、东北市场。中原地区对蒙古游牧民族的贸易,一般都要经过张家口和杀虎口。中俄恰克图通商后,使得张家口成为北方的一大商埠,一时商贾云集。咸丰年间,一些洋商也来到这里,成为山西商人稳固的商业伙伴。晋商还以张家口为基地,垄断了对俄贸易。据史料记载:张家口最大的商号集团是山西祁县人范家开设的“兴隆魁”,它是清朝时期对外蒙古和俄国等地贸易的中国第二大型企业。其他商号如“长盛川”、“大昌川”、“大盛魁”等都是重要的旅蒙商。
在张家口从事沿边贸易的有山西八大皇商: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宁、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这八家山西商人是在明朝末年来张家口做小生意的。一开始,他们置朝廷封锁边关的禁令于不顾,与刚刚崛起的满族后金政权的官民进行频繁的贸易活动,为他们提供食盐等各种紧缺物资,为清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政府进入中原后,这八大晋商受到清世宗雍正帝的亲自接见,赏赐上方服馔,并被封为“内务府皇商”,获得特准经营垄断性商业,以及向官府资金借贷等特权,成为名满中原的大皇商。
对蒙贸易的西口,即杀虎口的晋商,由行商与坐商两部分组成。行商贸易大多在大青山后和西营一带,他们需向绥远将军署领取理蕃院颁发的“龙票”。当时晋商把绸缎、布匹、糖、茶、烟等商品通过杀虎口贩往新疆,再从新疆返运白银、鹿茸、金沙、葡萄干、杏、瓜之类的物产在丰镇、归化、包头出售。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每年有二十余万只羊通过这里卖给在京羊庄。鹿茸开市之时,交易量常日达二十万两白银。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杀虎口商贾云集,生意兴隆,成为繁华重地。当时新堡、旧堡店铺林立,集市繁荣,日杂百货、副食糕点、钱行当铺、医药卫生、酒楼饭馆等商铺数不胜数,白酒、陈醋、金银、木器、皮毛、米面加工等手工作坊也是应有尽有,一度成为塞上的商业重镇。
总的来说,晋商的辉煌,不仅成就了山西这片热土上的富商巨贾,推动山西成为当时的“海内最富”,而且有力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城镇的兴起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让中国经济走向了世界的舞台。“诚信为本、以义制利”的经商理念,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商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