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坚持以“四合一”党建示范工程引领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强调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吉安县通过大力开展创建集“先进班子+富民产业+村落社区+五通一气”为一体的农村党建示范工程活动,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为加快我县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抓龙头,实施以“三措并举”为先导的村干部素质工程,促进农村民主管理。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村级班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龙头。按照“素质调高、结构调优、合力调强”的要求,通过强化培训、注重储备、健全机制,进一步强化村级班子建设,把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
一是抓好培训强素质。在拓宽选人视野、优化村级班子的基础上,采取村干部“点题”、县乡组织“埋单”的形式,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培训模式,组织实施“村干部素质”工程。组织、农业、建设等部门主要负责“两委”负责人的教育培训,重点加强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和双带能力的培养;乡镇基层党校负责其他“两委”成员的轮训,培训中突出农村现行政策、农业实用技术和市场营销三大重点;村小组长和其他党员依托农村“三培两带”基地、党员电教室和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学习致富技能,强化宗旨教育,不断拓展培训的深度和广度,用知识“换脑”,用技能“健身”,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二是备足源头优结构。按照科技明白人——创业带头人——合格接班人“三步走”的模式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建立村级后备干部定期考核评议和动态管理制度,每个村储备2—3名35岁以下的村级后备干部。同时,创新发展党员重点管理单位制度,把培养农村种、养、加大户和农民经济人等创业能手入党作为发展党员的重点,要求每个村党组织培养3—5名创业能手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每两年至少发展一名创业致富能人入党,改善和优化村级班子和党员队伍结构。
三是健全制度聚合力。结合村级选举工作,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和财务管理制度,实行村务、党务公开,组建村级财务监督小组,加强对村级财务、重大事务的监督,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凡属村级重大问题,必须通过村级民主听证和一事一议制度,接受群众质询,将村务管理权利真正还给村民,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
二、抓载体,实施以“三培两带”为重点的党员创业先锋工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围绕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这条主线,通过培养创业能人,培育富民产业,引导村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带领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因村制宜地确定“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农村发展道路。
一是强化培带责任,培养创业乡土人才。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明确每名乡镇班子成员联系一个“三培两带”基地,每个村党支部要创办一个“三培两带”基地,培养2—3名创业致富能人。在此基础上,大力实施“双带双扶创业致富工程”,由村党支部带领、党员创业能人带头,扶助农村困难党员和生活困难农民共同创业致富,由县财政筹资200万元左右,建立富民产业发展基金。同时,全县每年表彰10名农村党员创业乡土人才,在全县农村营造全民创家业的良好氛围。
二是抓好对接链接,实现人才产业双赢。“富民产业对接链接工程”是“三培两带”活动的一项“延伸工程”。在总结推广横江葡萄、万福麻鸡等产业协会成功运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外托市场、内联农户的联动效应,积极推进产业协会建设,引导农民走“支部+协会、公司+农户”的新路子,通过公司(协会)的集约力量,与产业相关、市场相邻的先进地区的对接,学习先进技术、资本市场和运作经验。同时,结合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依托产业的聚集效应,培养创业能人,孵化富民产业,实现培养人才和培育产业互动双赢。
三是突出主题活动,激发人才返乡创业热情。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开展“爱我家乡、树我形象、兴我吉安”活动,一方面,注重从感情上引。通过一封《致外出务工人员的一封信》、一个亲情问候电话、一次年终茶话会的形式,引导外出务工人员为家乡提供一条致富信息,传授一项致富技术,带走一名富余劳力,创办一个富民产业。另一方面,注重从政策上促。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享受外资优惠政策,并设立专门联系人跟踪服务,代办一切手续,为产业壮大发展开辟“绿色通道”,进一步激发全县外出务工经商优秀人才返乡创业的热情。
三、抓主体,实施以“村落社区”为依托的文明乡村创建工程,提高现代农民素质。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一是构建平台,探索新途径。借鉴城市社区管理经验,组建以农村老干部、老党员、老劳模、老知识分子、老复员退伍军人等为主体,以农村无职党员为骨干,由热心村落社区建设的志愿者组成的村落社区志愿者协会,分设公益事业服务站、环境卫生监督站、民间纠纷调解站、文明新风传播站、邻里互助帮困站,并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为群众提供生产生活服务,探索一条在新形势下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是整合资源,培育新农民。将农民技术培训与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加强党员活动室、农民夜校、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文化阵地建设,加大农村干部远程教育试点力度,实现党员电教“村村通”,整合县乡培训力量,大力开展科普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务工技能的培训,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教育农民知法、懂法、守法,实现农民知识技能和思想观念现代化。
三是注重和谐,塑造新风貌。通过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推广公民道德基本规范,鼓励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增强群众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意识,形成健康向上、和谐文明的良好风尚,力争三年内使全县60%的村基本达到文明村的标准。
四、抓基础,实施以村镇规划为抓手的农村改良工程,美化净化农村环境。
推进农村改良工程就是要通过乡村党组织带领、农村党员带头,引导农民群众改变农村的各种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使农民过上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新生活。其主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发展,从群众最迫切、最期盼解决的问题入手,大力创建以规划为基础,以“五通一气”(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和建沼气)为重点,以“三清三改”为配套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一要高标准规划。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庄美化”的目标,聘请省、市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村庄建设总体规划,计划两年内完成全县所有村镇的规划,并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安排,力求反映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内涵,保护生态环境。
二要多渠道投入。全县每个创建点都安排一名县级领导挂点指导,安排一个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单位帮扶,明确乡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40万元以上,乡财政和帮扶单位各资助2万元以上,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同时,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投工投劳和自发捐款、向外募捐等扩大积累、降低费用。
三要多途径示范。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逐步推进”的原则,全县建成25个标准较高、示范作用明显的示范村庄,采取堵疏结合、整治与鼓励并举方式,重点解决村内柴草乱垛、污水乱流、粪土乱堆、垃圾乱倒、禽畜乱跑等“五乱”问题,达到村街道路硬化、村庄美化、卫生环境净化。以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因村制宜修建村路巷道,在农户房前屋后植树绿化、栽花种草,保护自然生态林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改水、改厕、改圈、改厨、改院,充分利用新能源,改变“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的状况,切实打造“村容整洁”的人居环境。
(本文在《吉安组织工作》2005年增刊上发表)
§§§第二节
创新工作机制抓好发展党员工作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需要有坚实的执政基础。江西省吉安县委,从2001年开始,把抓好党员发展工作提高到夯实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来认识,创新发展党员工作机制,使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吉安县委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重点不突出、结构不合理、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和多年不发展党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基础和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为解决上述问题,县委创建了“重点单位”管理制度。
一、制定“重点单位”管理标准
所谓“重点单位”,就是符合以下其中一项条件的党组织:
(一)连续5年以上未发展党员或党员总数不足10人的村(社区)党支部;(二)党员比例不到职工总数30%,且连续3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机关、事业单位党支部;
(三)无党员班组高于班组总数30%的企业党组织;(四)列为“重点单位管理”党支部占20%以上的基层党委(党总支);(五)党员发展工作重点不突出、结构不合理、标准不合要求、程序不到位和党务工作力量配备比较薄弱,思想政治工作不力,发展党员工作风气不正,以及违反党章和《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规定的党组织。依据上述标准,全县有3个基层党委、33个农村党支部、5个机关企事业党组织相继被列为发展党员“重点单位”,进行重点管理。
二、规范“重点单位”管理制度
分类指导。吉安县委对列入“重点单位”管理的党组织,逐个进行剖析,根据各自的问题进行分类指导。对思想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而多年没有发展党员的党组织,由上一级党组织找其主要负责人淡话,帮助提高认识;对发展党员重点不突出、结构不合理的党组织,帮助其分析发展党员工作现状,制订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对因业务不熟而使发展党员数量大起大落的党组织,则对书记、组织委员进行业务培训,帮助其熟悉业务;对因班子涣散、工作乏力而导致多年没有发展党员的党组织,则通过指派党支部书记、派驻指导员等形式,协助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对班子不团结,党员发展工作不力的党组织负责人,经教育改变不大的,坚决给予调整。
据统计,近年来,全县先后下派了13名干部到“重点单位”担任党组织书记,派驻了7名发展党员工作指导员和联络员,对6名党组织书记进行了调整。
“三制四审八不批”。“三制”:一是“双推制”。确定入党积极分子采取党内和党外群众代表分别无记名填写推荐票;二是“两票制”。吸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前,先由党支部主持召开党外群众民主测评会议,被评议者获赞成票超过到会群众代表半数的,提交支部大会进行无记名票决;三是“问责制”,明确党支部、基层党委、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支部组织委员、支部书记和党委组织员以及基层党委书记等相关职责,若发展党员工作中出现了问题,追究相关组织和责任人的责任。
四审:一是严格审查发展对象考察材料,看其是否具备了条件;二是严格审查培养人意见,了解对发展对象的培养情况;三是严格审查支部大会决议,看是否按规定程序吸收党员;四是严格审查各项手续,看各种材料填写和手续是否完备。
八不批:没有在县委组织员办公室备案一年以上的不批;未经政审的不批;未经培训或培训时间不满40个学时的不批;未经公示的不批;未经谈话的不批;时限不准的不批;材料不全的不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批。
3年多来,全县有136名发展对象因不符合规定而暂缓发展。
落实“重点单位”管理制度
领导联系带动。“重点单位”党委由县委组织部领导负责联系,“重点单位”党支部由上级党委主要领导负责联系。对负责联系的干部要求做到“三定一包”,即:定时间,定责任,定措施,包转化。
督查指导促动。“重点单位”上级党委每季度对“重点单位”进行一次检查,县委组织部每半年组织一次抽查并通报抽查结果。对工作实施不力、党员发展工作差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考核验收推动。吉安县制定了对发展党员工作“重点单位”的验收标准,明确规定每个“重点单位”第一年必须培养3—5名入党积极分子,第二年要发展1—2名新党员,以后每年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入党积极分子,并及时吸收为新党员。同时,建立“重点单位”管理档案,一年一考核、三年一验收,实行动态管理;对验收合格的单位,帮助其建立和完善发展党员工作的制度,防止出现反弹现象。
(本文在《党课参考》2005年第01期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