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不断发展完善,取得明显进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干部工作,特别是1995年以后,为了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中央相继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2002年7月,中央把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新要求,运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成果,修订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法规,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朝着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具有里程碑意义。实践充分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过程,就是干部工作神秘化的“面纱”不断被撩开的过程,就是干部工作不断扩大民主的过程。
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干部任用条例》颁布后,各地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有关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坚持扩大民主的基本方向,准确把握扩大民主的科学内涵,积极探索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新途径和新办法,有力地推动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进一步扩大了群众参与面,增强了干部选用的透明度,促进了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用规范化的程序保证了选人用人上的民主。在推荐环节,坚持把民主推荐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必经程序和基础环节,有的地方还试行“两轮推荐”重要干部;在提名环节,把领导干部个人提名、组织提名和干部群众民主推荐提名有机结合,有的地方还试行全委会提名党政正职干部,努力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的质量;在考察环节,通过实行考察预告、差额考察、民主推荐、民意调查、民主测评等多种形式听取群众意见,体现群众愿望;在讨论决定环节,坚持民主集中制讨论任用干部,有的地方还推行了常委会票决制和全委会票决制。
二是用多样化的形式实现了选人用人上的民主。各地创新干部选拔形式,先后创造了“两推一选”“公推直选”“三票制”“三推双考”“两公开四差额”等多种形式,营造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良好人才选拔环境;进一步扩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范围,对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程序、范围、方法等进行积极探索,尤其在一些重要岗位和较高职位上进行公推公选,促进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三是用科学化的制度落实了选人用人上的民主。实行了考察预告、任前公示、试用期制和重大事项报告制、谈话诫勉制、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建立完善了任职、免职、辞职和降职等制度,疏通干部能上能下渠道;推行干部任免事前向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沟通报告制,试行干部任免全程纪实制,部分地方还进行“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进一步加强干部选任工作的监督,提高了选任的整体水平。
二
干部工作民主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民主认识还存在偏差。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干部、群众,对民主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误区。从领导干部来看,主要表现在:有的领导干部缺乏民主意识,担心扩大民主会影响自己的领导权威,削弱自己手中的用人权,因而态度上不热心,行动上不积极;有的习惯于搞个人说了算,“家长制”“一言堂”现象严重,压制民主;有的领导干部对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顾虑重重,怕泄露、怕出娄子,以致应当让群众了解的情况不敢公开,应当让群众参与的事不敢让群众参与,回避民主。从干部、群众来看,主要表现在:有的对干部工作中民主化进程抱着观望的态度,甚至持怀疑眼光;有的认为选用、考核干部与己无关,是领导的事、上边的事、组织部门的事,对考核敷衍应付;有的以个人利害关系来推荐和评价干部;有的习惯于揣摩上级和个别领导人的意图,投其所好,按领导意图办;有的在个别谈话推荐担心泄漏谈话内容得罪人,不愿或不敢讲实话;有的存在“老好人”思想,对拟交流提拔的干部“送客出门、送顺水人情”,一味地划优秀票、说“行、挺好”,等等。
二是民主参与对象还不够全面。在具体实践中,选拔任用一个干部,究竟应由哪些群众参与?多少群众参与才算合乎公认的前提?对于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或民主评议、个别谈话的范围和对象,《干部任用条例》虽有规定,但对“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其他有关人员”等没有明确规定,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常常把这类人员视为可有可无。由于没有明确规定群众参与的人数,掌握起来随意性较大。一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过分强调选人用人的保密性、敏感性,在推荐、测评、谈话的范围上“三多三少”:上级、同级多,下级少;领导干部多,群众少;机关多,基层少。使推荐票和测评票存在“失真”现象。
三是民主操作方法还不够科学。一些单位在组织民主推荐对有关政策和标准、具备资格人选的情况介绍不充分,给群众的酝酿时间少,与会人员填写推荐票的空间少,不设专用信封和票箱,推荐票由推荐人直接交给会议组织者。这些做法,不利于群众充分地真实地表达意见,造成投“人情票”、“印象票”、“跟风票”、“授意票”、“顾忌票”的现象,影响了群众参与的效果。
四是民主效力还没有保障到位。少数领导干部对群众参与结果的运用存在实用主义的倾向,有的有选择性地对待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采纳有利于实现个人想法的结果;有的有倾向性地选择个别谈话范围,使考察谈话结果与个人意图相吻合;有的在推荐提名和研究决策中划圈子、定调子,搞变相的个人说了算;少数地方对群众参与结果缺乏及时反馈,且反馈面小,大多数参与的群众不知情。这些,使群众意志难以在干部工作的最终结果上充分体现,不少群众认为干部工作中扩大民主只是摆花架子、图形式、“走过场”,参与热情不高。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方缺乏对群众投票的全面分析,存在简单地“以票取人”的现象,使一部分人把“拉票”当成升迁的一条“捷径”,以至出现“谁拉的票多谁能上,谁不拉票谁吃亏”的情况,产生了不良的导向。
三
针对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扩大干部选任工作的民主,还要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一)要从观念更新上入手,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主动、自觉地把干部民主放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大局中去思考,放在干部工作全局中去思考,放在千秋大业“关键在人”的定位中去思考。一是要促进领导干部的观念更新。领导干部要转变过去干部管理集权、干部任免神秘化和习惯于“领导定干部、组织派干部”的思维定式,克服扩大民主、落实“四权”后怕失权、失位、失票、失利的不良心态,牢固树立选拔任用干部工作要注重群众公论的观念。二是要促进组织人事干部的观念更新。组工干部要克服“唯上是从”的做法,牢固树立“为群众选干部”“在群众中选干部”“让群众参与选干部”“考察和举荐群众公认的干部”等观念。三是要促进广大党员和群众的观念更新。要引导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克服“无所谓”思想,提高民主参与的意识;消除群众对干部考核工作的顾虑,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珍惜权力,落实民主参与的责任;加强对《干部任用条例》等干部任用法规的学习宣传,使广大群众普遍掌握干部任用标准、程序、方法,不断提高民主能力。
(二)要在关键环节上着力,不断探索扩大干部选任工作民主的途径。要把扩大民主的要求贯穿于干部提名推荐、考察、任用和监督等各个环节,从封闭式的内部小循环转变为党组织、党员和群众共同参与的开放式大循环。一是规范初始提名方式,进一步扩大干部推荐工作中的民主。实行领导职位空缺公示,将空缺的领导职位、推荐人员的基本条件、任职资格、专业需求等向社会予以公示,广泛听取公示后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保证推荐提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综合运用“个人自荐”“群众推荐”“组织推荐”和“领导干部署名推荐”等多种方式提名,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推荐工作中来。二是拓宽群众参与范围,进一步扩大干部考察工作中的民主。试行社会征询,除向规定范围的人员了解情况外,向考察对象的同事、街坊邻居以及所在社区和执纪执法部门等单位,全面了解考察对象的工作圈、生活圈和社交圈的综合表现;进行民意调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设计调查内容,广泛选择调查对象,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考察中来,准确评定班子和干部的政绩;坚持和完善延伸考察制度,既考察现岗位的表现,又考察上一个领导岗位的表现,看干部的一贯德才表现;适时恰当地把考察结果向干部群众反馈,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保护好干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三是完善投票表决办法,进一步扩大干部任用决策中的民主。进一步理顺党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的关系,形成权责明确、协调配合、有效制约的科学的权力运行机制。制定常委会票决干部、全委会投票表决任免主要领导干部制度,实行全委会对下一级党政正职拟任人选进行票决。进一步完善票决程序,完善决策议题预告、人选介绍展示、票决过程纪实等环节,提高票决质量。此外,积极探索推行“差额上会、差额票决”工作。
四是推行干部选任民主评议,进一步扩大干部任用监督中的民主。要组织群众对党委选任干部的总体情况(用人导向、治理不正之风)、基本程序、落实群众“四权”和对新提拔干部的满意度等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并对评议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认真整改。
(三)要在操作层面上把握,不断提高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质量。一是科学界定民主推荐和测评的范围。以知情度为根本要求,区分选任制和委任制,科学界定民主推荐和测评的范围,充分体现参与主体的多层面、多角度和代表性,切实提高对干部认识的真实和可靠程度,客观、准确地反映民意。如果简单地追求参与主体数量的多少,不考虑主体的认知程度,很容易适得其反,影响了解干部的真实情况。二是科学组织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考察考核要提前“打招呼”、发材料,使群众有更多时间酝酿思考,作出正确选择。要采取分层次、分类别进行推荐,使情况分析更有针对性。针对“拉票”问题,可探索设立“公开述职”“个人自荐”等让干部展示才华、表达愿望的合法平台,变暗处的无规则的拉票为公开的有规则的竞争。三是科学分析和运用民意结果。对民主推荐的结果必须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全面综合地看待得票的结果,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尤其是民主推荐结果不够集中的,要把民主推荐与谈话推荐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谈话了解干部的深层次问题,准确地认定干部。同时,要把得票情况与干部的日常表现结合起来,与干部的工作实绩结合起来,与干部的工作岗位性质结合起来,客观公正地分析干部的民意情况,尽量避免出现民意失真的现象。此外,还要探索设计科学的量化测评体系,根据对考察对象的了解程度,赋予不同层次的干部、群众不同的权重,准确地评价干部。三是科学地公开干部工作的内容。对于选拔任用干部的原则、条件、方法和程序,班子的职数、结构、职位的具体标准,组织部门任用干部的过程、环节和结果,特别是推荐结果和提名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向干部群众公开;对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政绩、年度目标及完成情况等,要在民主推荐之前,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四
在干部工作中扩大民主,还要处理好四对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党管干部”与“扩大民主”的关系。既要注意防止一味强调党管干部原则,忽视落实党员和群众民主权利的倾向,又要注意防止和克服把扩大民主简单化,认为扩大民主就是“群众决定干部”“一切干部都要由群众来选”。要正确认识到党管干部是指党委和组织部门代表人民群众履行选人用人职责,从而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群众行使“四权”的积极性,确保把党放心、群众满意的干部选出来、用上去。
二是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离开了民主,集中就失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就会导致集权主义和专制主义,就难以保证干部任免决策的正确;离开了集中讲民主,民主就失去了正确的指导,就会导致分散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干部群众就难以有效地行使参与干部选拔的民主权利。因此,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这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