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要树民主之风。团结共事应当建立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之上,没有民主就没有团结。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规定,严格按照有关议事和决策机制办事,不能个人说了算,更不能搞独断专行;要增强民主意识,遇事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善于和同志们进行沟通,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三要守原则之本。坚守党性原则是领导干部立身之本。“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团结共事决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刻意掩盖矛盾,回避问题,有错不说,不是真正的团结,而是一种庸俗的关系论,有悖于团结的真谛。这样的班子,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上摩擦不断。班子成员应坚守原则,多做开诚布公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对苗头性问题进行大胆提醒,敢于同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作坚决斗争,营造风清气正、心齐的工作局面。
五要保持一颗自省心,不忘清正廉洁。
清正廉洁是领导干部为官做人的第一底线,也是领导干部一辈子的常修课。
一要慎用权。“权是双刃剑,荣辱一挥间。”秉公用权、为民用权,可以造福社会,赢得人民的拥戴;以权谋私,必然身败名裂,沦为人民的罪人。乡镇领导干部一定要始终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敬畏之心和感恩之情,真正把权力用在加快发展、推进事业上,用在为民谋利、造福群众上,以又好又快发展的实际成效回报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二要慎微。腐败是从“小节”开始,廉洁应从“小节”做起。我们决不能以小节问题“不只我一个”来原谅自己,决不能以小节失守“就只这一次”来开脱自己,决不能以小节毛病“多少有一点”来放纵自己。在面对各种诱惑的情况下,不逾规,不越界,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官。
三要慎交友。要择善而交,不攀权、不附贵,多同农村群众交朋友,多同基层干部交朋友,多同先进模范交朋友。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规范工作圈、管住活动圈,在赞扬声中保持清醒,在奉承声中保持自警,在诱惑面前保持坚贞,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本文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上发表)
§§§第三节
帮配强班子帮规范运行帮发展经济—— 泰和县从“三帮”入手推进后进村转化工作
自第七届村委会和上届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以来,泰和县从帮配强班子、帮规范运行、帮发展经济入手,先后将全县297个村中的30个后进村转化为先进村,12个后进村转化为中间状态的村,有力提升了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
“三条途径”帮配强班子,使后进村转化有能人引领。
创新村级班子选配方式,采取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村党支部书记、选派青年致富能手担任“见习”村官、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等“三条途径”,配齐配强后进村“两委”班子,重点是村党组织书记的选任,使后进村转化有能人引领。近两年来,通过“三条途径”措施,使8个后进村转化为先进村,7个后进村转化为中间状态的村。
一是公开选拔村党支部书记。坚持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制订选拔方案、发布公告、组织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竞职演说、党员选举、组织任命等步骤,先后面向全县公开选拔22名后进村党组织书记,打破了“本村人选本村人”,“矮子里面拔将军”的传统做法,有效解决了这22个村暂无合适村党组织书记人选的问题。
二是选派青年致富能手提任“见习”村官。按照每个后进村2名、见习期为一年的原则,先后选派了124名“双带”能力强的青年致富能手担任后进村见习村官,在克服农村青年致富能手直接担任村干部引起的一些“水土不服”现象的同时,又极大地调动了后进村现任村干部的“双带”积极性,引发了后进村村干部“双带”富民的“鲶鱼效应”,在村干部和群众中树起了学习、追赶的新标杆。
三是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先后选派8名优秀机关年轻干部到后进村任村党组织书记;同时,先后选派9名35岁以下、近两年来新提拔进乡镇领导班子的年轻干部到后进村任第一村党组织书记。
“三种方法”帮规范运行,使后进村运转正常化。
采取组工干部结对联系后进村、县直单位结对帮扶后进村、开展创建活动等“三种方法”,帮助后进村建章立制,规范运行,使村级管理走上正规化。近两年来,通过“三种方法”措施,使4个后进村转化为先进村,2个后进村转化为中间状态的村。
一是组工干部结对联系后进村。县委组织部选派机关干部到后进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重点帮助后进村建强党组织班子、理顺村“两委”关系、健全村两委议事办事规程、融洽党群干群关系,使后进村运行规范化。
二是组织县直单位进行结对帮扶后进村。按照政法部门帮乱村、党群部门帮落后村、经济部门帮穷村、涉农部门帮产业村的原则,通过开展“阵地联建、活动联办、困难联克、党群联手”主题活动,先后选派了56个县直单位与后进村进行结对帮扶,重点帮助后进村规范运行。近两年来,帮扶单位先后帮扶后进村资金50余万元,帮助新建、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35个,建立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党员干部联系困难群众、村两委联席会议等制度89项,使后进村运转逐步走上正常化轨道。
三是开展创建活动。结合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坚持在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中开展“好搭档”创建活动,进一步凝聚村两委干部的战斗力,同时,在全县农村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进一步规范村级运行机制,形成制度治村、制度管事的良好氛围。
“三个优先”帮发展经济,使后进村转化有实力保障。
采取优先培育“双带”能人、优先政策支持和项目倾斜、优先党员创业贴息帮扶等“三优先”方式,积极为后进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与政策支持,提升后进村经济发展速度,使后进村转化为先进有经济实力保障。近两年来,通过“三个优先”措施,使18个后进村转化为先进村,3个后进村转化为中间状态的村。
一是优先培育“双带”能人。组织后进村党组织书记到县内一些党建示范村考察,由一些“明星村”党组织书记现身说法,并帮助他们建立“1+1”结对帮扶制度。将后进村党组织书记纳入培训计划,积极推荐其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培训,组织后进村党组织书记参加市场经济、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领导能力等各类培训和学习,帮助他们补充所需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工作能力。优先组织后进村青壮年党员到全县“三培两带两服务”基地实践锻炼。近两年来,先后共组织40余人次后进村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赴江苏华西、山东寿光等地参观学习,组织100余名后进村青壮年党员进行实践锻炼。
二是优先政策支持和项目倾斜。加大对后进村的财政支持力度,县财政每年下拨每个后进村3万元,用于增加村干部工资、缴纳村干部养老保险等,县委组织部从县管留存党费中每年下拨每个后进村5000元,用于村党组织工作经费和走访慰问困难党员。整合农业、水利、林业、老建、交通、农业开发等部门的项目,优先向后进村倾斜,帮助其发展经济。近两年来,协调和整合了89个水利、交通、教育、畜牧、农业等方面的项目进行重点帮扶,进一步树立了后进村党员干部发展经济的信心和积极性。
三是实行党员创业贴息帮扶制度。采取县财政下拨一点、县党员互助基金出一点、县管留存党费下拨一点的方式,对后进村的党员创业进行贴息帮扶,根据其创业规模和发展前景,贴息力度为2000元/年~10000元/年。近两年来,共对186名后进村党员创业进行贴息达70余万元,有效带动了980余名群众创业致富,新发展壮大了45项富民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后进村的经济发展,改变了后进村的落后面貌。
(本文在《江西组工通讯》2011年第4期上发表)
§§§第四节
民情联访民忧联解民安联保
—— 泰和县开展“访民情、解民忧、保民安”活动的做法和成效
2010年以来,泰和县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围绕当前正在做的事情,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深入推进这项活动,泰和县把“访民情、解民忧、保民安”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载体,组织全县22个乡镇、135个县直单位8000余名党员干部,下农村、进社区、入企业,带着感情访民情、带着责任解民忧、带着使命保民安,有效解决了基层存在的各类问题和矛盾,兴办了一批群众普遍期待的实事好事,进一步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了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同、支持和参与。
一、主要做法
一是紧扣“六访”访民情。广大党员干部带着“民情日记”本,紧扣访生活状况、访生产情况、访社情民意、访政策落实、访创业环境、访发展大计“六访”重点,分两个批次集中15天时间深入22个乡镇297个行政村,走田间地头,上门入户,与基层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互动,及时掌握了群众所思、所盼、所想、所怨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坚持每月进村入户进行回访。目前,共走访了6万多户农户,召开各类座谈会350多场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7390余条,梳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事业、社会稳定等各类问题1427个。
二是“四帮四送”解民忧。各乡镇、各单位抓住“办事”这个关键,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以“四帮四送”(帮灾后重建,送项目上门;帮发展生产,送服务上门;帮扶贫解困,送温暖上门;帮纠纷调解,送政策上门)为主题,通过各种途径想方设法为联系村群众提供政策、信息、资金、技术等服务,切实解决群众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问题,努力让群众享受到活动带来的实惠。目前,各单位共落实水毁工程维修、村组道路硬化、农网改造、人畜饮水工程等各类项目218个,资金3700余万元,结对帮扶困难群众1100余户,结对帮扶资金5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