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36900000047

第47章 社会主义的危机以及克服危机的努力(4)

“反特权”的思想引发出了对权力甚至国家的种种思考,尤其是1968年以后,构成了民间思想团体的重点思考领域。比如,在一份署名“曹思欣”(即“新思潮”三个字的倒置谐音)的大字报《应当表明的观点》中,作者大段引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在强调了“国家不过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不得不继承下来的一个祸害”(恩格斯)、“国家是从社会中产生、凌驾于社会之上并日益与社会脱离的力量。因此无产阶级不仅要夺取国家政权,而且非消灭体现这种脱离的国家政权机构不可”(列宁)等等之后,则强调了群众监督国家政权的重要性,并认为:“十七年的国家机关,就是因为没有很好地置身于革命群众的监督之下,而使无产阶级的最主要最危险的阶级敌人长期隐蔽于无产阶级的政权机构中”,因此,即使“革命委员会”这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诞生的新生事物”,也是由“旧形式脱胎而来,它不免带有旧的残余”,更重要的是,“革命委员会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贫下中农给的,是占人口90%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所以,“直接代表群众的三代会,首先是工代会,有责任监督革委会”,而在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关于工代会监督革委会的口号报》中,则进一步明确提出:“我们不仅要打倒走资派,而且要消除产生走资派的条件。不断改革国家机构,并逐步从组织上保证群众的监督,使国家机构密切联系群众,是当前反修防修的重要措施”●283◆。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这一权力监督的提法,正是《鞍钢宪法》的一种思想逻辑的延续。如果说,《鞍钢宪法》强调了“党委”对权力(一长制)的监督的合法性,那么,在这些文章中,则进而强调了群众对政党监督的合法性。因此,对权力的思考,开始延伸到政党-国家的层面。

曹思欣的这些思考,在当时并非个别的观点,而是弥漫于整个的“新思潮”之中,杨曦光的《中国向何出去?》被视之为这一“新思潮”的代表性作品,并非偶然。正是在这篇文章中,杨曦光不仅批评“十七年来在中国形成的‘官僚主义’者阶级”,而且认为“革命委员会”只是“由资产阶级篡权的假‘公社’”,“三结合的提出,等于把一月革命中倒台的官僚们又重新扶起来,而三结合不可避免的会成为军队和地方官僚起主导作用的资产阶级篡权的政权形式”,只是“对个别人的罢官,而不是对特权阶层的推翻,不是砸烂旧的国家机器”,甚至极端性的提出:“革命人民自己组织的武装力量……靠武装夺取政权,靠革命国内战争”,等等。

将“新思潮”简单地解释为一种无政府主义理论,并不确切。相反,支持这一所谓“新思潮”的,恰恰是巴黎公社式的民主,而他们对1967年建立的“革命委员会”的批判,也正因为它违背了公社原则,所以要重建“中华人民公社”――巴黎公社式的新的民主政体。

1926年,毛泽东发表《纪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在文章中,毛泽东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有二:一是没有一个统一的集中的有纪律的党作指挥;二是对敌人太妥协太仁慈●284◆。在这一表述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列宁主义的影响。但是,以1966年3月中国纪念巴黎公社起义95周年活动为标志,则更强调公社的选举制度(比如人民有权选举、监督、罢免官员的原则)、群众自发的革命首创精神(比如“自己解放自己”)等等,而在1966年8月8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中则明确指出:“文化革命小组,文化革命委员会的成员和文化革命代表大会的产生,要像巴黎公社那样,必须实行全面的选举制度……当选的文化革命小组、文化革命委员会、文化革命代表大会的代表,可以由群众随时提出批评,如果不称职,经过群众讨论,可以改选、撤换”。显然,无论是“十六条”,还是“新思潮”,“巴黎公社”都是一个被共享的理念。问题正在于,为什么这一“公社”理念并没有被运动的发起者贯彻下去,尤其是在“革命委员会”的制度设计上――这正是“新思潮”认为“文革”的领导者背叛了“文革”的原因之一。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复杂,只能留待“文革史”的专业研究。但是,简略地说,“公社理念”的逐步倒退,暴露了毛泽东个人的理论设想和政治实践之间的悖论乃至分裂。这一悖论和分裂经典地体现在1967年上海的“一月风暴”的的过程之中。当“上海人民公社”成立之后,迅速引起高层的震荡,理由之一这涉及到“国家体制”问题。一位研究者指出:迫于政治局多数成员的反对压力,考虑到国家体制改变的问题很复杂,因此还是叫革命委员会好一些。这个“革命委员会”实行“三结合”的原则,即革命群众、革命干部和革命军人。并且重新采用了任命制,而不是基于普选制的巴黎公社式的政治设想●285◆。显然,“国家体制”在这里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但问题远不是如此简单,比如说它还涉及到国家如何治理,包括科层化的治理模式。同时,更重要的或许还在于,这一“巴黎公社”的原则的引进,可能意味着对列宁主义的一个挑战。即反对把个人的权力让渡给政党,而要求人民的直接选举和自己解放自己(革命的首创精神)。因此,1968年以后,“新思潮”就必然会遭遇被严厉取缔的命运。

显然,在“文革”中间,克服社会主义危机的资源逐渐转移到巴黎公社的组织模式和政治设想,但是,它的实践的可能性仍然是非常可疑的,而其极端化的民主倾向,包括对专业化的彻底否定,不仅难以克服当时的国际/地缘政治,同时在国家内部也面临制度上的重重障碍。但是,它所明确提出的“反官僚、反特权”的思想,包括权力监督等等的制度设想,却就此被延续到1980年代。在这一意义上,“文革”未必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不具备任何的“理论”含量。当一个时代提出的某些理论,成为另一个时代的普遍思想,我们就很难说这一“革命”没有任何“理论”含量,这种说法是轻薄的,起码,显得轻率。

更值得注意的,可能是1974年出现的李一哲的大字报《关于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在这篇文章中,一方面写作者继承了“新思潮”的“反特权、反官僚”的思想,另一方面则首次提出了“民主与法制”的概念,这一概念要求取消言论罪,用法律保护工人、农民的物质利益,强调要反封建、反礼治、反人治――这三点实际上构成了1980年代的思想。而“文革”的意义则被概括为:“锻炼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革命民主精神”、“上了宪法的人民群众的言论自由……以及未上宪法的串联自由都在这场大革命中真正实行起来”,等等。李一哲的大字报的理论资源显得相对庞杂,既保留了巴黎公社式的民主理念,又吸收了法制思想。我们很难说在李一哲的大字报中表现出了一种自由主义的宪政民主,但是,它和1967-1968年间的“新思潮”的确有了很大的思想差异。

如果说,1967-1968年间的“新思潮”的理论资源主要来自于巴黎公社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巴黎公社的思想阐述,那么,李一哲的大字报则更多地转向了社会主义的外部资源。尽管我目前并不十分清楚李一哲的理论背景,但这一转折的轨迹仍然相对清晰。我之所以提及这一点,乃在于试图说明,1980年代并不是一个偶然的时代,它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的危机以及克服这一危机的思想和实践的结果,这一结果既昭示了克服危机的社会努力,同时也暗示着在固有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寻找克服危机的资源的困难。它一方面表明了社会自我更新的强大的生命力量,同时,在种种甚至是偶然的历史机遇中,一旦这一寻找资源的努力转向西方,它本身又暗示着一种新的更大的危机的产生。

三,1980年代的知识转型

详细讨论1980年代并不是我在这里的主要工作,那是我另外一个研究设想。

但是,1980年代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叙述领域,这一叙述领域的重要性在于,如果我们不了解前30年的复杂演变,那么我们就不可能真正了解1980年代,同样,如果我们不了解1980年代,那么,我们同样不可能了解前30年以及后30年的历史运动的多重的逻辑缠绕。因此,在当代中国60年的历史中,所谓1980年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年代,它预示了中国将逐渐地重新进入“世界体系”,而1980年代的结束,也宣告了二十世纪的终结,而用某些理论家的术语来说,也即所谓的“告别革命”。

在多重的叙述视野中,1980年代又相对地显得含混甚至庞杂,然而,这一含混乃至庞杂的叙述,却可能揭示出1980年代的丰富性。但是,我在此却想强调,同样重要的,可能是对1980年代的时间处理。这一时间处理既在1980年代内部――比如说,如何解释所谓“前三年”(1976-1979)的重要性――也在这一时间的外部,即如何讨论1980年代的历史关联。

同类推荐
  •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本书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新媒体高校教材。全书分为概论、技术论、影响论、产业论、融合论、控制论等相关内容,对新媒体的概念、特征、产生背景、社会影响、产业发展、新媒体带来的媒介融合、新媒体管理规范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阐述。本书不仅适用于高校新闻传播学及相关专业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新媒体教材,还可作为新闻传播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媒体从业人士的学习参考专著。
  • 中国媒介:转型与趋势

    中国媒介:转型与趋势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众媒介也在伴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转型。探索中国媒介的发展趋势亦是理解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部分。当前,党和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各级领导没有认识到新闻执政的重要性,更没有把新闻执政提到执政能力建设议程上来。新闻执政的意义在于,提高党的执政形象、执政的合法性和执政能力。
  • 子女思想道德教育

    子女思想道德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为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有其标准,教育是其中重要的标准之一,而扫盲是教育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扫除文盲,提高成人识字率是当今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 和谐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工作

    和谐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工作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整体素质。
  • 电视采访

    电视采访

    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引发了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关注。本书紧贴国内外形势,围绕气候变化涉及的自然科学、国际政治和国内政策选择等领域,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的重大影响,阐述了低碳经济和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主要国家温室气体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着眼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和碳排放格局,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对策建议。
热门推荐
  • 卿本惊华:绝世帝王妃

    卿本惊华:绝世帝王妃

    “这位公子生得好生俊俏,不如和小爷回去,为小爷暖床如何?”洛流苏拦在那个似曾相识的“美人儿”身前,十二骨洒金小扇一张,掩住嘴角按捺不住的微扬。苏慕离低头凉凉地看了一眼比自己矮上一头的“小爷”,抿唇一笑。“你确定?”她是皇室唯一嫡女,笑倾红尘三千,回眸绝世惊华。他是都天苏氏尊主,陌上公子无双,覆手染指天下。“我知道你不爱红妆锦绣,那我予你万倾山河,娶你为后。”饶是他秉睨天下,绸缪深算,都不过是想与她奏一曲旷世长歌。月下共酌,此生不负。
  • 千般客

    千般客

    皆道江湖险恶、是非纷扰,但莫管世道如何,总有人愿意将这杯江湖一饮而尽,再道甘甜苦楚。
  • 乾坤六绝

    乾坤六绝

    遭人陷害,不得不随着母亲和姐姐逃亡,母亲重伤身亡,无依无靠的姐弟二人如何才能为母报仇?改名换姓的他能够从仇恨的泥沼中逃离吗?
  • 废材之玩转异界

    废材之玩转异界

    异世大陆,因为一个奇异少年的降临而发生天大的改变!你说你武功厉害?我一个大炮打死你。你说你是符文大宗师?那你懂什么是圆周率吗?你说你是最聪明的?好啊,我们比比看!君无痕,世间世间第一天才,也是第一废材,而这个废材却有着最强老爸,且看,这个所谓的废材如何逍遥异世,异世,有会因他发生怎样的变化!
  • 重生吸血鬼日记

    重生吸血鬼日记

    重生再做一次吸血鬼?!噢买糕的……求别闹!怎么可能是这样的内容!!偶明明讲的是,一位奇葩的医科生,重生到了吸血鬼日记的世界后,所发生的故事啊……比如吉尔伯特家为何宝物频出?强大的巫师、狼人、血族、何不统治世界?同一时空中,古老的东方怎会如此孱弱?等等等等……让我们边学魔法,边把萌妹,轻轻松松探秘日记的世界!嗯……那个……萌妹暂时只有一个……以上
  • 总裁专属:腹黑男神的另类玩具

    总裁专属:腹黑男神的另类玩具

    “女人,请躺好。”“我不。”“女人,别惹我。”“我没有。”“女人,你逃不了的。”“求你放过我吧。”“不可能!”
  • 莽冢

    莽冢

    一点灵光突破界壁的阻碍寻找着适合的生灵;一位青年甘愿牺牲自我为子护道;一名孩童额头莫名生出道纹,从此前路不同,窥伺十界迷,踏上正道路……
  • 晚次修路僧

    晚次修路僧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异域仙魂

    异域仙魂

    异域风光,因缘聚变,刹那间的风华,风云剧变的神伤,是使命的托付、还是命运的纠葛?当那抹光芒在眼前闪现,眼底还看的见谁的影子、谁的模样?是永隔,是纠缠,还是一场梦?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