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于2004年底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由我担任研究中心主任,我的精力便有一部分转为都市文化研究。教育部规定基地必须举办国际或全国性的重要学术会议,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便先后策划主办了都市文化比较类的国际学术会议,相继主办过上海—首尔、上海—纽约、上海—东京、上海—巴黎、上海—温哥华等都市文化比较研究的会议,我们还将会议办到了境外,2009年8月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与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在温哥华主办了“城市发展与文化保存国际学术研讨会”,我邀请了国内20余位学者与会,会后还出版了论文集。2011年7月,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与博茨瓦纳大学在上海师范大学主办了“城市化进程与中非都市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0年4月中旬,我参加在桂林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中国老舍研究会会长关纪新先生与我商量,想在上海举办老舍学术研讨会。关纪新先生是我敬重的学者,他的睿智与平和令人感到亲切,我便一口应承。我们商量将会议主题定为“老舍与都市文化”。回沪后,我便拟出了会议构想,用电子信发给了关会长,得到他的首肯,他还肯定了我的办事效率。我们商定会议代表由中国老舍研究会出面邀请,每个与会代表必须凭论文与会。
进入2011年,由李玲教授代表中国老舍研究会邀请与会代表,她将会议邀请信寄给了诸位老舍研究专家,并先后得到反馈。2011年6月,我开始准备向有关方面递交会议申请。最初我们想将会议办成国际学术研讨会。到暑假期间,由于学校有关机关放假,申报国际会议必须提前两个月向上海市外事办申请,当时允诺出席会议的外国学者并不多,我与关会长商议,决定去掉“国际会议”的名称,改办国内会议,这样会议申请就简单多了。
在会议筹办过程中,李玲教授付出了很多精力。最初她与学者们联系,征集会议论文等。后来她觉得由她收集论文,再转给我,有些多此一举,她将中国老舍研究会的信箱告诉我,我可以直接从该信箱下载与会论文。
主办学术会议是一次友谊的缔结和情感的延伸,为了能够在会议举办时将会议论文集打印出来,我一再打扰诸多朋友,催促他们将论文发给我,电子信、短信一再催促。诸多学者十分体谅主办会议者的心情,将论文早早地发给了我们,并按照主办者提出的论文规范撰写。有的朋友实在来不及撰写,我就请他们将论文提纲或摘要发给我。在信件来往与论文的传递中,我们加深了了解和友谊。
我按照论文的内容主观地分了一些主题,36篇论文共编为九辑,将论文的字体统一,使它像一部论文集。我总认为无论年长还是年轻,无论学术成就高还是低,在学术会议上都应该是一视同仁,因此论文的编辑也有一些随意性。在与学者们的信件来往中,有的学者的认真严谨令我敬佩:日本学者高桥由利子先按照会议要求发来了论文摘要,后来又发来了全文,后来又写信告诉我论文中写错了一个字,将“人事纠葛”写成了“人是纠葛”,让我为其更正,其认真严谨的态度让我敬佩。徐德明教授的论文《文武昆乱不挡——戏曲的都市与乡村张力空间中的老舍》很有意思,他写信告诉我来不及写完,发来的论文居然有1万2千字。我回信请他撰写论文摘要、关键词,并请他翻译成英语发回,他按要求及时反馈给我,令我感动。与会的大多数学者都像高桥由利子、徐德明教授那样严谨认真,如吴小美教授、范亦豪教授、曾广灿教授、韩经太教授等,这使我们的会议筹办工作能进行得比较顺利。
此次与会的日本朋友大多是舒乙先生邀请来的。由于有的信息有误,与几位日本朋友联系不上,我一次次与李玲教授、舒乙先生联系,希望他们能够代主办方与日本学者联系,请日本朋友一定参加会议,为此次会议增添光彩。舒乙先生、李玲教授都为此不厌其烦,尽心尽力,特此致谢!
筹办此次会议,我便想到老舍当年担任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总务部主任时,他是那样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我们学习老舍、研究老舍,在筹办会议期间忙碌中即便偶遇不快也烟消云散了。
杨剑龙
2011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