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北京卷)
作文试题
以“说‘安’”为题作文。“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要求自行选定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继2004年北京作文题目以“包容”为话题之后,2005年北京高考作文以“说‘安’”为题命题作文。无论是“包容”还是“说‘安’”,都是当时社会上的热点话题,这样的作文命题富有时代感,而且考生有话可说,能够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2005年的高考作文“说‘安’”较2004年的“包容”涉及的面更广泛,给考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身边的生活中的信息、社会和世界的整体追求和平社会的大环境来写。2005年的高考作文也体现了新教材改革中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立意更加新颖,开拓了思维。从题材上来讲,与2002年到2004年的北京高考作文题相比,2005年高考作文试题明确要求作文题材为议论文,这一点,考生审题时需要特别注意。“说‘安’”,重点在“说”,说什么则由考生来决定,因为“安”的内涵极其丰富,可以选择一种内涵来说,也可以选取几种内涵来“杂说”。“说”字体现了文章命题的限制性特征,那就是必须是说道理、必须是议论;“安”则体现了命题的开放性特征。总之,写好此题不难,出新则不易。写好此题的关键还在于审题。
写作思路提示
本话题立意时,最稳妥的方法是用“安”字组词。尽量挖掘新的角度,实在找不到更好的用题干中提供的词语也可。“安”代表着内心的平静,同时也有一定的消极意义,命题人希望考生能从这种“消极”当中挖掘积极的意义。“安”所涉及的范围较广,考生可以从社会、人生、环境、心理、历史、现实等方面入手,也可以从文化传统、人类追求、思想境界等方面落笔。具体来讲,你可以写安定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也可以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可以写心灵的安逸和宁静等等。只要言之成理,立意有自己的特点即可。
满分范文
说“安”
(北京一考生)
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和”之关键在于“安”。“安”者,安定和谐也。家之安,则户纳千祥;国之安,则国运昌盛;宇之安,则万物和谐。安者,和之本也。故曰:以安为本,以和为贵。
纵观古今中外,凡国泰民安者,无不安之善也。古有西汉休养生息,以安其民,成就“文景之治”;唐太宗体恤民情,轻徭薄赋,“开明之治”使社会安定,然后成就“贞观盛世”;唐玄宗继往开来,安置百姓,重用贤臣,安稳统治天下,成就开元时的辉煌;康乾励精图治,平定叛乱,维护统一,社会安定和谐而成就康乾胜景,纵览历来国与家,成于安者、败于乱。春秋战国年年战乱,民不聊生,民心涣散;三国鼎立,争战不休,人民受苦,宋元之时,民族烽火不断,边疆不安,国人遭殃。此所谓:乱者,祸之源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时分散离合造成国破家亡,妻离子散。以此为镜,台湾与大陆分离已久,国人关注,然而台独分子一意孤行,台独行径有增无减,这不仅影响祖国的统一,还会波及亚太地区的和平,甚至于世界的安定,中国政府站在利民利世的高度,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这是史无前例的壮举。香港、澳门回归后的繁荣安定,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和平安定乃大势所趋。前不久,国民党主席连战大陆之行,为祖国的统一大业、社会安定发展推波助澜,祖国繁荣富强需要安定,社会安定需要统一,而统一大业的完成最佳途径是和平谈判,共创辉煌前锦!
不论是祖国的统一,还是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安康,都离不开安定的社会环境。因而共建和谐社会方兴未艾。党中央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营建和谐社会的方针,国人备受鼓舞;科技发展观的落实,广得民心。
古人有云: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中国要以“安”为发展背景,万事以和为贵,贵在安定。全心全意发展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全面展开,安定和谐也变得日益重要。只有安定,中国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在前进道路上引吭高歌。
以和为贵,贵在安定。
得分点评
该生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布局全文,高屋建瓴,实属难得。文章着意点为“安定”一词,开篇首先诠释了“安”的定义;然后用中国历史上的国与家及领导人物来论证安定在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从正反两面辩证地分析“安”与“乱”;再次,作者从祖国统一大业出发,论证“安”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将起的巨大作用;接着,作者结合当前的国情,论证了安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点明主旨——以和为贵,贵在安定。整个文章脉络清晰,结构完整,语言流畅、自然,涉及面广,足见作者文笔颇深。
说“安”
(北京一考生)
湛蓝的大海,金黄的沙滩,在法兰西六月的晨风中,一队身着军服的耄耋老人蹒跚走来,清朗的阳光照在他们脸上,他们胸前的勋章熠熠生辉。
军乐队奏响了迎宾曲,礼炮轰鸣,年轻的军官和士兵们庄严地抬起右臂——老人们知道这是在向他们致敬!女王站起来了,总统站起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年龄、不同肤色、不同性别的民众也站起来了,并且用不同的语言欢呼——老人们知道这是在向他们致敬!
这是在诺曼底——这些耄耋老人都是六十年前在这里登陆的老兵。他们的很多战友长眠在这里,他们自己也曾经准备把鲜血洒在海滩上。今天他们之所以故地重游,就是为了接受欢呼,享受荣耀。希拉克总统再次向他们授予了荣誉勋章,并致辞说,法国和欧洲对他们永远感激!
“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这就是老兵的心境。
诺曼底的庆典也吸引了万里之外的中国人的目光,有的媒体开始寻找参加过登陆作战的中国人。这条消息让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觉:在诺曼底战斗过的中国人固然值得给予最大的关注,但那些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和日寇拼过刺刀的老兵,是不是也应该受到我们同样的关注呢?我们是不是也该选一个适当的日子,让他们胸前挂满勋章接受我们的欢呼和致意,然后庄严地告诉他们:中国和亚洲对他们永远感激?
或许,只有这样,中国的老兵们才会安心吧!
但,这个想法对中国的老兵们可能太奢侈了。实际上,有些中国老兵的故事听起来让人辛酸,经历卢沟桥事变的老兵杨云峰,只能乞讨为生,我爷爷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他对抗美援朝胜利五十周年没有任何纪念活动,无论如何也不理解,言及那些牺牲的老战友,他止不住老泪纵横……
老兵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安宁,而我们却不能让他们安心地生活,你心安吗?
我们是一个不知道感恩的民族吗?好像不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正是我们的格言吗?对那些为了国家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幸福献出了青春乃至生命的老兵,我们为什么不感恩?
一个不知道感恩的民族是不会有未来的。老兵们已经不多了,而且还在不停地凋零,今年是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我希望我们也能看到一个隆重的庆典,能够听到有人对他们说“我们永远感激”,能够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听到创始者们欣慰地说:“我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我也安心了。”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到那时,我们会心安吗?
得分点评
该生通过诺曼底庆典引发对我国老兵的处境的思考,以及我国老兵处境与欧洲老兵形成的鲜明对比,读来令人心酸,显现了考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心。文章主题鲜明,切中中心,议论展开得有理有据,考生对中国老兵的拳拳之爱跃然纸上,读来令人深思。
说“安”
(北京一考生)
古来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古时之人就把修身放在了第一位。我也认为:安家、安国、安邦,必先安心。
志者,必先安心。有志之士,必先有心。确定心之所向,志向也将势如破竹地冲破一切阻碍,成就一番事业。诸葛孔明忠义乾坤世人皆知,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便把“伏龙”这个名字照得亮堂堂的,孔明将心安在了汉室统一上,最后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可后人永远将佳话围绕在了他身边。元帅岳飞将心安在大宋,一首《满江红》,歌出了“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志者,安心,心如磐石。
治者,必先安心。冰心诗中写道:“心若冰清,天塌不惊。”治国之人,必先做到天塌不惊。心安得稳,国安得就稳。勾践卧薪尝胆终报国耻的故事再次证明了治者安心。记得从书上看过这么一句话“不可忘,不可念”,用在这里正合适,所谓国仇不可忘,天塌不可惊;家耻不可念,心应若冰清。治者,安心。心若冰清。
智者,必先安心。曾经疑惑,曾经迷茫,将心放平,你便是智者。做得到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乱,做得到去留无心,看天上云卷云舒,这才是将心放平,一朝不得志便抑郁而终的人,也许是诗人,也许是文学家;也许学富五车,也许家财万贯,但不懂得笑看风云,不懂得安心的人,绝不是智者。智者,是一份潇洒、一份幽默、一份认真、一份玩笑、一份勇敢,五份安心。智者,安心。心比镜湖。
知者,必先安心。佛曰:“渡人自渡。”也许这就是安心的最高境界。与人争名逐利,不如守拙归园田的恬淡轻松;与人比权量力,不如渡人自渡的豁达明朗。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只有懂得宽宏,懂得不把世界看得太清楚,懂得笑看得失,淡观荣辱的人,才是知者,才懂得笑看得失。知者,安心。心似苍穹。
安家,安国,安邦之人,必先安心。将心安如磐石的人是“志者”;将心置若冰清的为“治者”;将心比作镜湖的必为“智者”;将心看似苍穹的实作“知者”。
安心、安家、安邦,之后安天下。
得分点评
文章开篇从“修身”切入,引出本文中心:“安家、安国、安邦,必先安心。”接着又分段提出“志者,必先安心”、“治者,必先安心”、“智者,必先安心”、“知者,必先安心”四个分论点,说理层层递进。在每段说理中,又抒写“心如磐石”、“心若冰清”、“心比镜湖”、“心似苍穹”的“安心四境”。文章情理融合,开合得当,收放自如,语言也颇有韵味。
说“安”
(北京一考生)
古人造字,喻形寓意。何为“安”也?室中有女即为“安”。
女子,柔软如水的人儿,在古时,地位是如此的卑微,终日闭户不出,端坐家中,或织布纺纱,或挑水浆衣,有女子在家,室中平安。女子,也应为一家之顶梁。
可这世上又有多少流言诽毁女子!什么“红颜祸水”,什么“红颜薄命”,似乎所有的罪恶安在女子身上是那么合情合理。
纣王好色淫乱,民不聊生,但为何总说妲己是祸国的元凶?
唐玄宗的沉沦迷醉似乎扯到杨玉环的痴缠而变得更加容易被宽恕,那又何须吟上一首《长恨歌》来歌颂其天长地久?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使他的情圣身份抵过“乱臣贼子”,但为什么陈圆圆变成了“祸水”而遭人鄙弃?林觉民的壮烈来自对妻子的薄幸,一纸《与妻书》成就了他一生的辉煌,千古的美名,可谁又曾想到那可怜的如花娇妻凄苦迷离的下半生呢?
女子使国不安?女子使家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