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35000000014

第14章 教育问题的综合分析(6)

众所周知,我们的学生很会考试,他们掌握书本知识的能力毋庸置疑。除了知识学习,教育还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学习知识方面,学生普遍缺乏“自我学习新知识”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中小学阶段,学生对教育的朴实认识就是学习掌握书本知识。如果老师能够站得更高,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那么,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学生就会自然地形成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很多老师和学生太习惯于这样的教育模式:老师课堂讲授知识、课后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如果只是传授数学、物理等科学知识,这种模式尚能奏效;如果培养计算机、英语等应用性技能,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常常只会考试,缺乏技能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教育模式会导致没有了作业,学生常常茫然而无所适从;面对没有学过的东西,学生常常觉得不知所措而具有“恐惧”心理。高钢在《遭遇美国》一书中说道,教育使得“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知道在哪里找答案了”,正是古人所说的“渔”。这也许是判断某种教育是否接近现代教育、践行现代教育理念的最朴素标准。

除了学习知识、运用技能外,我们常常还忽视了其他能力的训练培养,如逻辑思维、表达交流、自我管理和规划、思考辨别等能力。这些能力的训练培养通常很难实施,更难以在学校实施并量化考核。有的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即使博士毕业,也难有所作为。有的人没有读大学,却能从生活、工作中不断地观察思考、积累总结,其见识、能力远胜于大学生,他们照样能够成才,甚至成就一番事业。

能力和人文精神一样,都是抽象的概念。大凡抽象概念,都难以像科学理论、应用技术那样,形成固化的书本知识。即使形成固定教材,因为其内容的抽象性、内涵的丰富性、外延的不确定性,也难以采用课堂授课方式培养具备。养成人文精神、培养能力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长期综合的过程,与个人的道德、态度、习惯等紧密相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结合具体事物或活动案例“寓教于乐”、“寓教于事”观察积累。我们常说“处处留心皆学问”,道理恐怕即在于此。对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的这些方面要求他们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生活阅历,能够设想并设计相应的问题、事件及活动,且能随机应变,指导学生。正如教育家斯宾塞提出:教育者需要教育机制,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改进教育方法。

七、大师做报告

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个观点使很多大学因为没有大师而妄自菲薄,对大师极端崇拜、趋之若鹜,不惜重金引进大师。有的学生则抱怨:大学没有大师,老师教得不好,我如何能成才?

其实,有了大师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大师走上讲台,仅从知识讲授的角度来看,他和普通教授或讲师讲授同样的知识,教学效果可能更差。那么,大师与普通教师的差别何在?其根本差别不在于知识容量,而在于思考、解决问题的态度、习惯和方法等。甚至可以说:大学教你知识,大师教你思考。

邀请大师做学术报告、访问指导、交流讨论,对师生们开阔眼界、拓展思路非常有利。一般来说,学术大师的报告分两种:一是专业学术性报告;二是治学方法性报告。前者通常介绍专业发展综述、前沿研究成果,更适合于在专业范围内进行;后者结合如何做研究、做学问、做人的过程,围绕如何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开展学术交流,因而更具有广泛的思想启发性。

很多大学邀请大师做报告,常常以第一种类型居多。这种报告通常以学术成果的交流为主要目的,较少涉及研究的过程、方法和思维,尤其是在其成为大师的过程中,很少涉及大师所表现的态度、习惯、思维、能力和方法。师生也许从中得到了“鱼”,却难以从治学、研究、思考、方法等方面得到启发。然而,这些方面恰恰最体现大师的智慧,最具有启发性。

国内很多大学不注重学术的访问、交流、研讨、报告,却过于关注知识结果。以至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们也只关注结果,期望从中得到“九阳神功”。可是,师生们可以从网络、图书馆获得最新的理论、技术,听完报告后,常常会觉得没得到什么新鲜知识而失望。如此一来,学术报告、交流访问等活动常常流于形式,有的大学甚至需要给学生发补贴方能组织报告会。听众们更多的是奔着名头去听报告,于是于丹、余秋雨等人的报告人满为患。

实际上,世上本无大师,大师亦非生来就是大师。刚拿到学位的博士、刚出站的博士后尚不能称为大师。只有不断地学习研究、思考总结,博士们方可修炼成大师。如果不从思想、方法上交流学习,大师的报告充其量只是时髦的“快餐文化”。另外,大师也是人,其时间精力非常有限,属于稀缺资源,有的大师甚至还有很多非学术性的活动。缺乏过程性的思维启发,盲目地将某个大学或某个学科专业的发展以及部分问题的解决,寄希望于引进一个大师、请大师做几次学术报告,都是不现实的做法。

八、加强管理

诸多学者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了教育管理的问题,笔者不敢多加妄论。本书仅表达作者的补充性拙见。

管理属于工程问题,体现在“管”和“理”两方面。简单地说,管理就是在“管住”的基础上,从宏观和系统的角度,高屋建瓴且前瞻性地“理顺”事物可能发展的方向,进行正确地梳理和引导。因此,管理对事物发展的过程、方向产生导向性影响。任何管理,尤其是类似于社会、教育等大型系统工程,都需要从“为什么”、“管什么”和“如何管”等角度出发,宏观且系统性地思考、规划并界定管理的内涵和外延、管理主体和被管对象之间的边界。

管理作为工程性问题,具有宏观性、战略性、系统性、过程性、抽象性和极强的刚性。而管理的执行却具有微观性、战术性、局部性、具体性和很大的柔性,甚至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好的管理不仅可以保证质量,而且可以带来效率和效益的提升;差的管理往往导致效率低下,甚至产生大量内耗。任何管理,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育管理也不例外。

教育管理分很多层面,主要包括各级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政府和学校相关的管理部门,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制定了大量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标准,不可谓不重视。但是,教育管理对教育质量提升的作用并不大,有时甚至制约了教育的发展。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制定管理制度的出发点和目标存在局限性。当下的教育管理主要针对知识、成绩、指标等结果,没有面向全面的人才培养过程,尤其是没有面向教育过程中难以量化考评却非常重要的道德、态度、习惯等方面。

其次,管理边界模糊不清。针对教育管理的定位、目标和内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管理部门对该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管,存在着交叉、重复和冲突,甚至因为理性逻辑的缺失而导致管理的混乱。

最后,制度执行不到位。不管是软件、建筑或交通工程,还是教育、管理或其他工程,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是工程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所以,大多数工程建设需要“监理”。然而,即使制定了完美的规章制度,管理工程因其抽象性,更容易显得空洞而产生执行不到位的倾向。教育管理如果不从人才培养的过程开展监督、管理,就难以抓住监管的具体着力点。到头来,教育管理的重心只得转向结果评估,过于注重结果,且极易流于形式。

虽然教育管理与其他管理具有相似的过程逻辑,但却有别于公共行政管理、工业生产管理。其他管理的目标、对象、过程、结果更加具体,被管领域的事务性活动往往只涉及一种行为主体,如工业生产管理只涉及生产产品的工人、产品的生产过程。然而,教育管理却涉及教、学的主体及其交互过程,教育的过程、目标不像工业生产过程、产品那样具体明确。可很多教育管理者未必真正懂管理,或简单地照搬其他管理模式、方法和流程。他们并未真正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管理的特殊性,规章制度一旦制定就一劳永逸,甚至僵化地执行管理。以至于我们强调并投入大量经费建设“教育质量工程”,却只能像验收工程、检验工业产品那样,评估最后已经形成的结果。

在国外很多大学,教师并非简单地布置课后作业,也并非简单地根据考试成绩评价学生。教师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自学任务、课程项目,学生则需要自主学习、开展小组讨论、提交学习进度报告、演讲交流。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任务情况、演讲交流表现、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价,期末考试所占比例常常不超过30%。可我们很多大学一刀切地规定平时、期中、期末各占总评成绩的10%、20%、70%。如果教师不按要求行事,则必须单独做报告去申请,否则就被考核为不合格。学生则可以随便瞎混,甚至经常缺课,只要总评成绩达到60分即可。这种对比使笔者想起“宽进严出”、“屁股指挥脑袋”、“好制度可以使坏人变好,差制度可以使好人变坏”等说法。

第五节 教育问题和体制的关系分析

体制对教育,特别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与制约,是大而复杂的话题,有诸多文章和专著对此进行了深刻分析。本节只阐述笔者的粗浅认识和看法。

一、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体制所致吗

有文章指出:“六十年中从未按照教育科学本身的规律规划、协调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这说明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从宏观战略上受到体制的影响较大。毋庸置疑,教育的行政化极大地摧残了‘独立的大学精神’并导致这种精神走向毁灭。”《中国高等教育折腾史》,http:∥view.news.qq.com/a/20090310/000023.htm。显然,体制和教育行政化对教育的理想、精神、目标、体系、过程乃至内容等诸多方面皆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不理性地正视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却将所有问题均归结为体制所致,恰恰是教育本身的缺失导致人的思维缺乏理性的表现。

首先,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同样受到了宗教传统、行政统治的桎梏约束。西方教育即使经过了上千年的沉淀,一流大学毕竟为数不多,还存在大量的二三流大学,教育和体制之间的矛盾冲突始终存在。更何况,不同的一流大学存在巨大的优势差异,即使在同一班级里面,不同的学生同样存在很大的差异。

其次,各国体制千差万别,任何体制都是非常刚性且静态的架构,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改变。然而,教育却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动态地变化。因此,在体制架构的静态性和教育过程的动态性之间,矛盾冲突不可避免且永远存在,体制对教育的影响是永远可以研究却没有最优解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不可能存在这样的体制,能够完美动态地吻合教育的过程和发展要求,教育与体制之间的融合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体制是教育的大环境系统,教育是体制下的事物。类似地,如果某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好,却将其犯错行为仅仅归结为环境问题,而不从自身找原因,似乎说不过去。因此,教育与体制是关联度大却相对独立的两种事物,但体制问题绝不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那么,在现行体制下,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所作为、非要等到体制问题解决之后再解决教育问题吗?

体制和教育之间有点像鸡和蛋的关系。我们不一定非要弄清楚“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但我们至少应该这样理性地思考:所有体制皆由人进行设计、制定和执行,如果教育培养的人存在思维缺陷,何来良好的教育体制呢?即使设计制定出有利于发展教育的“理想的体制”,缺乏到位的执行也无法保证理想的教育。即便有了理想的教育,个体差异也会导致教育呈现多元化特征。因此,这种“将教育问题归结为体制问题”的思维本身就是缺乏宏观、系统、综合、理性思考的表现。

二、如何减少体制对教育的影响

(一)对教育的导向

当下的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应试教育,其背后还是结果导向性思维在作祟。这种思维使得师生、家长、官员乃至整个社会过于片面地追逐成绩、排名、升学率、就业率等各种结果,至于得到结果的过程是否来路不正并不重要。因此,体制对当下教育最为严重的影响,恐怕在于通过各种考试、评估、排名等手段,不断地强化这种思维观念。因为评价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软知识表现很难,所以考试成为评价的主要手段。可是,当考试成为唯一的评价标尺时,小升初、中考、高考等考试成为指挥棒,使得这种思维被进一步近亲繁殖。

采用考试方式考查学生水平,本身并无太大非议,因为除了考试以外,恐怕难以找到更好的评价方法。但关键在于如何考,考试的出题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方法对教学的导向至关重要。通常来说,仅通过考试很难评价学生的道德、态度、习惯、能力等,且只有通过一定的主观题、结合教学过程,方能部分地考查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更加科学、合理、综合地评价学生。

同类推荐
  • 哈佛东方新秀

    哈佛东方新秀

    本书只是想以海雯步入哈佛的成长历程为线索,介绍培养海雯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介绍海雯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和人生设计,以点带面,抛砖引玉,并以我的所见所感为视野,介绍美国的家庭和中小学教育,以及美国的教育体系、教育政策,教学、考试、评估学生的方法和道理等。这些都集中体现了美国的文化意识。希望每位父母、学生和教育界人士在阅读本书后对中美文化、教育及思维上的差异有相对比较全面的认识,能开阔一些视野,从中受到启发,并结合中国教育、文化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把东西方文化结合起来,用于培养中国的孩子,培养更多更好的未来世界先进的高素质人才,使我们中华民族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中华句典3

    中华句典3

    本书共收录名言警句、歇后语、谜语、对联、俗语、谚语等上万条。这些鲜活的语言文字语简意赅,大多经过千锤百炼,代代相传,才流传至今。这些语句,或寓意深长,或幽默风趣,有着过目难忘的艺术效果。本书以句句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所选的句句时间跨度相当大,从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到当代名人的智慧言语均有涉及;所选的名句范围非常广,从诗词曲赋、小说杂记等文学体裁,到俗谚、歇后语、谜语等民间文学都有涉猎。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及了一些趣味故事。通过这些或引人发笑、或让人心酸的故事,可以使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名句。
  • 校园安全与危机处理

    校园安全与危机处理

    校园安全与危机处理校园安全与危机处理校园安全与危机处理校园安全与危机处理校园安全与危机处理
  • 走进孩子心灵:家长必读

    走进孩子心灵:家长必读

    本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原作、有采写手记、有作品评析,真实记录了宁夏各个领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是一代新闻工作者走进生活、走进实际、走进群众的壮美画卷,亦是年轻新闻工作者学习、进步的教科书。
  • 广播经营战略研究正文

    广播经营战略研究正文

    本书从经营战略理论入手,深入分析了当代中国广播媒介经营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符合我国广播发展实践的经营战略。同时,对我国广播经营实践中出现的伦理冲突和道德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广播经营的伦理规范。本书对我国广播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既适用于高校传媒专业师生,也可为传媒业从业人员提供指导。
热门推荐
  • 傲世绝颜

    傲世绝颜

    她是现代最顶级的特工,他欺骗了她,无意间触动了“稀”,穿越未知的古代,她是孤女怜天,这片未知的世界竟然有和他容貌一样的人,不只是她一个人穿越,还是前世?放弃特工,回归平凡,却为了他重回杀手之路,等来的却是他再一次的欺骗?当她变成傲世女王,俯瞰天下,他的答案又是什么?
  • 孤独骑士王

    孤独骑士王

    虽然身伴好友,却依然独行于世,最后举世为敌。
  • 狂傲仙魔途

    狂傲仙魔途

    一出生体内就觉醒了凤凰之血,天生真仙骨,万年来最可能成仙的人。如今,凤凰血流淌在她宠爱的妹妹体内,真仙骨长在她敬爱的哥哥身上。而她,失去凤凰血,失去真仙骨,被囚禁在黑暗中。曾经有多耀眼,如今就有多悲惨。黑暗中如同恶鬼的少女笑出声,失去的她会一样不少的拿回来,得到的她会亲手百倍奉还。等等,着莫名其妙的冒出来的孩子是怎么回事?殷皓月怒道:“你个没良心的女人,我连儿子给你‘生’你居然还想抛弃我!”----------------------------女强男强,男配强女配强,1V1
  • 我是书中女主角

    我是书中女主角

    五月莫名其妙的穿越进一本书附身在了女主角上,随着故事的展开被卷入一场神秘的预言难逃的诅咒中。“五月,我已经不再是那个自由无束,只尊崇自己内心,让你心生向往的人了”“锦绣,无论如何你曾是吾妻,我自当保你”“阿阮,你知道吗?我觉得这是缘分”“我的命运是怎样自我懂事时便早已知道,你不必悲伤。也许祁他是对的,一切对我来说不过都是奢望”“自那一天起,我的任务便只有一个,只是偶尔会心有不甘。不过这样也好至少以后我不再会困扰了”事实的愚弄、自以为是一次一次的犯错,她是否能够拯救自己犯下的错,命运的诅咒是否会停息?
  • 蜗租

    蜗租

    刚刚大学毕业的刘磊、赵涵等人蜗租在北京小月河的公寓里。由于收入不高,且生活成本巨大,众人一直徘徊在生存线的边缘,心酸之事颇多:刘磊与邓佳佳相爱,却因为母亲病重,最终选择了老板的女儿陈可可;赵涵的冲动和急功近利,让他陷入了传销组织,几经波折才成功逃脱;张文亮希望成为歌手却屡屡受挫,终于在歌唱道?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几个主人公在蜗租的过程中完成了各自的蜕变,最终由希望驱使着走向生命应有的航道。樊中恺编著的《蜗租》还原大学毕业生的真实生活!《蜗租》击碎天之骄子的光圈,看看背后的那些故事。【尊敬的书友,本书选载最精华部分供您阅读。想要阅读更多内容,请购买正版实体书】
  • 小公主的三次吻

    小公主的三次吻

    小公主林玉莘和她的哥哥林玉箫和林玉昇在讨论要不要把林玉莘送去圣兰英地学院读书,林玉莘怎么也不肯去,动用了许多招,还是没能逃过上学的魔掌。在校园里和自己的王子夏宇豪相遇接连发生许多爆笑事......敬请期待吧
  • 甜妞追爱记:误擒霸道总裁

    甜妞追爱记:误擒霸道总裁

    她沦落到无家可归时,遇到他,自此赖上他。一次舍友起哄,对电话那端的他大声喊,“大叔,你们很配!在一起、在一起……”他哼笑一声,问:“你觉得如何?”她窘迫至极,红着脸回他:“是很配啊,的确很配很配很配很配……”舍友逼问:“愿意成为她男朋友吗?三个答案,一愿意,二愿意,三愿意!”他拒绝的干脆:“不愿意!”短暂的静默后……他:“老公的话,我会很愿意!”死寂过后……“啊……”此起彼伏的尖叫!
  • 九域玄尊

    九域玄尊

    【精品玄幻】天元大陆,武道为尊。强者一念可使天崩地裂,少年陆羽气海被废,但却偶得奇遇,一朝崛起,渡雷劫,掌轮回,压服各族天骄。练神脉,合天道,斩尽世间一切敌。一步步踏上至尊之位
  • 衣衫薄心事长

    衣衫薄心事长

    胆小内向、喜欢学习的季银,因为喜欢班上的文婷,从而想变坏,可一切似乎并不是他要的样子,他不知道,原来一直有个人在默默地关心着他、喜欢他…
  • 希腊女神养成记

    希腊女神养成记

    和普罗米修斯称兄道弟,和雅典娜并肩作战,和阿波罗一起淘气……身患绝症的莫汐,本以为必死无疑,却得到奇异的力量,发现自己是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的转世!呆萌的宙斯,腹黑的哈迪,优雅的波塞冬……到底哪个才是真爱?从一个小白女主角,成长为一代女神,究竟她能不能完成拯救地球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