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34700000013

第13章 现代底色(4)

教育是播种。播种知识,播种阳光,播种爱。所以播种者是幸福的,更是神圣的。神圣并不是高贵,而是负有一种使命感。是的,正如人们所言,如今做一个好老师比做一个好学生要难得多。几乎所有的人都对老师提出了完美的要求。于是,为师者常常成为唾沫的靶子,只得忍气吞声,夹着尾巴做人。

直至今天遇见了这位张先生,才幡然明白,做个老师教个书原来还可以那样洒脱。

乍一感觉,张先生不像先生。他爱教学生杂七杂八的混合体操;爱自编歌曲,用花脸的腔儿教学生唱歌;爱每个礼拜上护城河洗光天澡;爱极有规律地去粪场;爱决定左邻右舍的口舌之争;最有意思的是,总爱说那句带点粗话的口头禅。这么看来,他只是个粗人,不像先生。

可转念一想,张先生更像先生。他会为了能挂牌教书而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他会为了传授更多的知识而大讲四书五经,他会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而教有趣的混合体操,他会为了更了解学生而带他们去河里洗澡,他会为了让学生不忘孔子而教他们唱“孔子、孔子、孔夫子”,他会为了维护尊严而在大粪场遇见学生时低头遮羞,他会为了深得民心而管左邻右舍的闲事。这么看来,他也是个细人,更像先生。

总之,不得不说张先生是个有意思的人,但张先生走得有些落寞,有些唐突。他的结局是无趣中的意味深长,值得读者细细思量。

播种者胡适

李敖

题解:

一个人在历史上的价值有多大?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有时,不同观点之间竟然会有天壤之别。胡适就是其中一个,对胡适的评价常常陷入见仁见智的争论中。

如果说胡适有一个忘年交,你怎么猜都不会猜到这人会是李敖吧。但胡适却对李敖发出了“你简直比我胡适之还了解胡适之”的感叹。

在你的知识范围里,胡适是怎样的人物,李敖是怎样的人物?李敖为胡适所画的这幅肖像,与其他人笔下的画像有什么不同?从这篇文章中,你还能读出什么意味呢?

作者信息:

李敖(1935—),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1949年到台湾。发表著作百余种,以评论性文章为多,如《胡适评传》、《蒋介石研究集》、《北京法源寺》、《传统下的独白》、《要把金针度与人》。

山下绿丛中,

露出飞檐一角,

惊起当年旧梦,

泪向心头落。

对他高唱旧时歌,

声苦无人懂。

我不是高歌,

只是重温旧梦。

——胡适:《旧梦》

中国现代史上有一件大事。在民国六年的一月里,一个貌不惊人的老头儿到了北京大学,这个老头儿就是蔡元培。他当时要物色一个文科学长,他的朋友北京医专校长汤尔和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正在上海办杂志的陈独秀,杂志的名字叫《新青年》,那时候刚出了十五个月。

陈独秀一到北大,立刻跟一些有新头脑的教授合了流,最有名的是沈尹默和沈兼士,还有那要排斥四十岁以上老家伙的钱玄同。这些年轻的教授们颇有“万事俱备”的条件,他们想施展,可是找不到真的方向、主要的方向。在摸索中,他们忽然感到清凉了,爽快了,豁然开朗了。他们兴奋地互相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感到有阵风来了。——那是东风!

东风来了,来自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民国六年的九月里,北京大学来了一个二十六岁的新教授,蔡校长仔细看了看他,然后露出高兴的表情,——他找到了,他找到他最需要的酵素了,他立刻喜欢上了这个“旧学邃密”“新知深沉”的年轻人。

北京大学热闹起来了!梁山泊上又添了几条好汉,他们是:胡适之、刘半农(复)、周豫才(鲁迅)、周岂明(作人)……。

北大添进了新血轮,北大开始蓬勃了!

七年一月,《新青年》以新面目出版了,六个教授轮流编辑,想开始为中国奠定“非政治的学术基础”,培养一个思想自由的批评风气。那一两年间,他们最大的成绩当然是胡适领导下的文学革命。这个革命在建设方面的成绩,第一在救活了当时瘫痪的国语运动,因为没有文学的国语就不会有真正的国语;第二把历来不登大雅之堂的“俗文学”变成了正宗的“白话文学”,正名为“国语文学”;第三产生了新的白话文学作品;第四介绍了欧美的新文学,给国语的欧化做了起点。

乍看起来,文学革命好像只是一种形式的改革,一种文字体裁的解放,其实形式和体裁对内容有重大的影响,形式和体裁的束缚会斫丧精神的自由,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所以文学革命既然被肯定,新思想和新精神必然会跟着到来。胡适首先看到这一点,他立刻把消极意味的“八不主义”改成了肯定语气,他告诉人们:

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

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

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

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非常明显的,这四行句子的精义所在已经不止于文字方面了,它们明白地指出了一个思想的新方向。

民国七年的六月里,《新青年》出了“易卜生专号”,胡适写“易卜生主义”,初次宣扬那个“真正纯粹的个人主义”。他借着西方近代一个最有力量的文人的笔,借着简明有力的白话文字,鼓吹“睁开眼睛来看世间的真实现状”:

明明是男盗女娼的社会,我们偏说是圣贤礼仪之邦;明明是赃官污吏的社会,我们偏要歌功颂德;明明是不可救药的大病,我们偏说一点病都没有!却不知道:若要病好,须先认有病;若要政治好,须先认现今的政治实在不好;若要改良社会,须先知道现今的社会实在是男盗女娼的社会。

在那篇长文里,他鼓吹“说老实话”,攻击“腐败家庭”,攻击“死板板”的法律,攻击“处处反乎人情”的虚伪宗教,攻击“许多陈腐的旧习惯”——道德,攻击社会对特立独行的“捣乱分子”的压迫,攻击他最恨的“那班政客”。他一下子攻击了这么多传统的丑脸,所用的,只不过是一个西化文人手中的一杆新枪。

很快的,非常明显的,胡适把他走的路放宽了,文学革命很快的从一个目的变成手段,又从手段导出许许多多的目的。在短短的两三年间,他用新方法整理了断烂朝报的中国哲学史,澄清了浮夸淫琐的文字障,创立了新式标点,宣传了“不朽”论,介绍了实验主义,攻击了孔家店和旧式的父子问题,改革了不合人情的丧礼,鼓吹了女权和新的性观念,最后,印出了《尝试集》,把中国文学带到了一条新路与生路,在南社横行排律成风的规模里,使老朽们面对了新诗。

这两三年的努力简直是奇迹,一篇文章带起一个思潮,一个思潮引起无数的响应而汇成一个运动,每个运动都以《新青年》为源头。这时候,胡适代表了开明进步中国人的心声与良知。

在南方,一位深思远虑的革命领袖指孙中山。把眼光投射到北京。他肯定了这“一二觉悟者”所引起的“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他在民国九年写信给海外同志,告诉他们“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他极力赞美从北方起来的那个变化,还为它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儿——“新文化运动”。

民国八年间,有件事情对胡适来说可能是不幸的,那就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新文化运动本来该是针对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而做的非政治的革命,当时那些健将们都相信唯有思想革命成功,政治革命才会有真正的保障,才不会一垮再垮。半道杀出的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当然有“广为流传”的贡献,但它也未尝不是新文化运动的“罪人”,因为它使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都纷纷忍不住了,纷纷忘了他们真正的深远的使命了,他们不怕“任重”,但却有点嫌“道远”了。最后,他们终于暴露了狂热的本质,选择了感情的求近功的反应方式,大家都不肯再静下心来研究问题了,大家都跑到十字街头,投身到党派的阵营里,高倡他们的主义去了。

首先忍不住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他们发起了谈政治的《每周评论》,只有胡适仍然守住不谈政治的诺言。七个月后,军阀捕去了陈独秀,胡适接办这杂志,那时正是安抚盛行和会分赃的时代,知识分子们闭口不谈具体的政治问题,却高谈马克思和无政府,胡适于是“看不过去了,忍不住了”,“方才有不能不谈政治的感觉”,而“发奋要想谈政治”。在三十一号的《每周评论》里,他发表了他的政论的导言——“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他认为:

“主义”的大危险,就是能使人心满意足,自以为寻着包医百病的“根本解决”,从此用不着费心力去研究这个那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法了。

这是胡适第一次走出书斋来谈政治,可是谈得非常碍眼,北方的社会主义者,南方的无政府主义者都骂他,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思想的训练不同,看问题的方法自然两样。胡适着重的是一点一滴的解放、具体的问题、必要时的存疑和个人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胡适选择了一种nonpunitive reaction,对国家大事,诉诸理智而非情绪,重实证而反对狂热,他劝人不要为了“目的热”就导出“方法盲”,因此,他浇了别人的凉水。他也知道自己惹人讨厌,于是他自比作一只乌鸦,孤独地唱了一个小曲儿: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

人家讨厌我,说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

(《老鸦》)

其实谈政治对他是一件苦差使,他宁愿写一篇一万字的李觏的学说,也不愿写二百字的社论,可是既然谈了,就不容易停手,从此便开了胡适谈政治的局面。但他谈政治的表现却经常是轻人之所重而重人之所轻,在众人高叫打倒“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封建势力”、“帝国主义”的时候,他却说我们真正该打倒的“是贫穷、是疾病、是愚昧、是贪污、是扰乱”;在大家高叫暴力的革命的时候,他却说我们应该走演进的路,从事“自觉的改革”。民国十八年,他的《人权论集》中的文字给他带来另外一种麻烦,一度党部曾请政府警诫他,闹得极不愉快,他只好引用鹦鹉救火的故事来告别上海。其实鹦鹉是招人喜欢的,既然连鹦鹉都不能做,他只好再做一次乌鸦。

九一八事变带来了一个新刺激,几个老朋友的“挟持”又引起了胡适大谈政治的热心,他创办了《独立评论》,说“一般人不肯说或不敢说的老实话”,同时讨论当时的几个大问题,其中民治与独裁的讨论便是影响深远的一场论战。

五四前后,中国似乎已沾染了十九世纪以来的“多方性”(multanimity),思想的分歧愈演愈烈。在外表上,虽能保持一种“局促的平衡”(uneasy balance),但是内部的酝酿还是很热烈。九一八事变带给人们一种新刺激,忧国之士个个都急于盘算如何使中国赶紧强起来,正巧当时正是独裁政治最流行的季节,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德国的希特勒、奥国的陶尔斐斯、苏俄的斯大林,甚至美国推行“新政”的罗斯福,都是时代的宠儿。“新式的独裁政治”弥漫了整个世界,大家都觉得这是最时髦的政治趋向,一些中国的知识分子居然也开始对民主与议会怀疑了,尤其是胡适的几个朋友,像蒋廷黻、钱端升、吴景超、丁文江,这些受过完满的英美教育,“受过民主政治极久的熏陶”的人,竟也纷纷宣言非行独裁制度不可了。胡适早在《独立评论》第一期里,就抨击过这种时尚的政论,他那时就主张“我们不信‘宪政能救中国’,但我们深信宪政是引中国政治上轨道的一个较好方法。”(《宪政问题》)一年半后,蒋廷黻、钱端升、吴景超、丁文江等人的文字大量冲来了,涌起了一片拥护独裁的浪潮。这时候胡适当然忍不住了,他不能让他的信念在左右两派的极权夹击中倒下去,他不得不孤独地抵抗这种浪潮。这个抵抗持续了十五个月,为了“对一般求治过急的人下一种忠告”:“历史的大趋势不能完全取证于十几年的短期事实”,该“把眼光放得远一点”。他说他:

深信英美式的民主政治是幼稚园的政治,而近十年中出现的新式独裁政治真是一种研究院的政治;前者是可以勉强企及的,而后者是很不容易轻试的。

兢兢业业的学民主政治,刻鹄不成也许还像只鸽子;若妄想在一个没有高等学术的国家造成现代式的独裁政治,那就真要做到画虎不成反类狗了。

(《一年来关于民治与独裁的讨论》,《东方杂志》三十二卷一号)

这种鲜明的表示,虽然使他又一次做了乌鸦,但是无疑地,他给怀疑民主的人士打了一剂强心针,向拥护独裁的学人敲了一棒子。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当局联名通电全国,终于公开表示了“中国今日之环境与时代实无产生意俄政制之必要与可能”,这真是一个重要的抉择,也是民国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从此以后,没有人再处心积虑地怀疑“中华民国”的政体了,大家在民主宪政的远路上看到了第一块里程碑。

同类推荐
  • 昆虫记(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昆虫记(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西顿动物小说精选

    西顿动物小说精选

    《西顿动物小说精选(无障碍阅读学生版)》配以精美的插图,对故事加以生动的诠释,使它们能感染和启迪更多读者的心灵。童话式的讲述手法将感人至深的动物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帮助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野生动物的内心世界,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自然而然地学会尊重别人、珍惜生命。
  • 审美教育书简

    审美教育书简

    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 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歌德并称为“德国最伟大的作家”,死后与歌德合葬。席勒与歌德的合作创造了德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十年,他的《欢乐颂》被贝多芬谱为《第九交响曲》四海传唱,他以美学为依托思考了人性的完善、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改良。席勒的著作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从蔡元培到郭沫若,从鲁迅到田汉,从王国维到朱光潜、宗白华,无不推崇他的思想成就、受到他的直接影响。
  • 快速阅读力训练手册

    快速阅读力训练手册

    正如本书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教授沃尔特·皮特金教授所言:本书主要写给那些整天忙忙碌碌,一年到头读不了几篇文章,而自己又因此很不满意、觉得自己读书太少的成年人。”尽管我们每个人从小就开始接受如何读书的训导,但真正来讲,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读书。本书作者根据读物的不同类型,阐述了一些高效阅读的策略和技巧。如:通读,不要只读局部;读长句子,不要只读字词。先了解最广泛的含义,如果有必要的话再去细读。阅读是一种方式,因此,它应当遵循学习规律,这便是这些规律中的首要规律。快速而有效地阅读,就是用一种快速而有把握的方式去掌握书面符号所表达的意思。
  • 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

    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品解读,无效的自我愚弄比比皆是。肤浅的对话、豪华的多媒体包装充斥课堂。最令人悲观的是,权威的理论与生动丰富的阅读经验长期为敌。原因在于:第一,权威理论未及与中国阅读经验结合,尚待完善;盲目迷信,生搬硬套,窒息了阅读的灵性。第二,在方法上,习惯于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在作品与现实的统一中团团转,缺乏揭示矛盾进入分析层次的自觉,这在根本上背离了“分析”的初衷。目前任务的迫切性在于把文化哲学的分析方法转化为“还原”、“比较”这样可操作的方法,从而把阅读的鲜活的体悟上升到理性的层次。
热门推荐
  • 饕餮踏天

    饕餮踏天

    ·一朝出渊,潜龙升天。·铁血治国,佳丽三千。·饕餮吞天,大冥无边。·系统在手,天庭永恒。
  • 捡石头的女孩

    捡石头的女孩

    河边,一个穿着长裙的女孩悠然自得地捡着石头。捡一颗,笑一个;再捡一颗,再笑一个。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阳光刺眼,女孩猛的抬起了头,不可思议,我竟看到了多年以后自己那张沧桑的脸。捡石头的女孩是我,也是你们。而我的故事,就是捡起的那一颗颗石头,或温暖,或感动,或伤感,或孤独……
  • 我的神奇世界珠

    我的神奇世界珠

    一地地道道的穷屌丝,无意间得到了可以随时进入几个世界里的宝物,民国时期的世界、天龙武侠世界、生化危机世界、修仙世界……美女我收,钱权我要,我要随心所欲,挣脱一切枷锁,还原最真实的我。我就是我,就算成魔,也依然是我……
  • 兽神灭

    兽神灭

    洪荒世纪,人类统治着神州大陆已经长达几世纪之久,神州大陆上除了海洋和兽神森林之外的地方都已经被人类所控制!魔法大陆,暗黑大陆,武者大陆,这是当时神州大陆上最有势力的三方豪强!他们统治着自己所属范围内的一切事物,堪称三国鼎立!可就在他们三方决定决出最强一方来一统神州的时候,兽神森林的魔兽们出动了!百年之中他们横扫千军,以摧枯拉朽之力击垮了最强的三个大陆势力!一举统一了神州大陆!残存的人类得知了自己的羸弱之后开始寻找上祖遗迹以期待可以击败兽神森林的魔兽,再不懈努力中,终于找到了盘古上祖的兽神灭残本!修炼之后勉强可以自保,可魔兽们的统治越发的可怕,于是人们纷纷踏上了寻找兽神灭的道路!!!
  • 孤雁

    孤雁

    一世轮回,两世杀手,视人命如草芥,被人视为修罗。然,又有谁能明白她内心。这两世,她始终只能一人,陪伴她的,只有撕心裂肺的痛苦……
  • 靠自己最好

    靠自己最好

    本书共分十章,内容包括:敢想感做、爱我所爱、笑对人生、打破常规、树立目标、以勤补拙、珍惜机遇、善于总结、磨砺悟性、纵横交际。
  • 猛龙天云剑-青云篇

    猛龙天云剑-青云篇

    剑啸当空,爪破苍穹;屠血狂魔,剑狂寒山;邪君萧然,冥府鬼枭。血酬惩恶,救世医仙;疾风静云,馨女倾城,寒冰凤凰,痴情冷月;这是一群年轻人的异世冒险世界!
  • The Golden Fleece

    The Golden Fleec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亲爱的,请你不要放开我的手

    亲爱的,请你不要放开我的手

    莫晓北是一位非常漂亮活泼开朗的女孩,出身平凡却聪明伶俐,拥有漂亮的脸蛋。如果说莫晓北一生最幸福的经历就是她有一个17年的好闺蜜简小冉,不顾一切爱他的苏北,让她痛不欲生的安哲,活泼可爱的女儿草莓。“亲爱的请你不要放开我的手,好吗?”“这辈子我都不会放开你”无论是简小冉,苏北,安哲,他们都没有对莫晓北兑现承诺,最终最让莫晓北幸福的是女儿草莓永远陪伴她身边!
  • 泛世

    泛世

    承受了十年的虐待,力量突如其来的觉醒,让少年张昭逃离了死亡的命运,可没想到,倾尽一切力量的奔跑似乎都逃不过死亡……机遇与挑战并遇,成长与艰险并存。少年终为强者,张四维,昭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