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33200000013

第13章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

胡适与梅光迪,这两个安徽老乡、留美同学本是知己,却因在提倡白话诗方面意见针锋相对,终于渐成陌路。在某种意义上,正是梅光迪坚决和持续的反对促成了胡适逐渐坚定用白话创作诗歌的决心并最终付诸实践。那篇使得胡适暴得大名的《文学改良刍议》以及那本《尝试集》就是这样问世的。自然,在胡适萌生用白话创作诗歌的想法的过程中,他的其他几个朋友如任叔永、杨杏佛和陈衡哲等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陪衬人”的作用,他们或反对或赞同,最终成就了胡适的一世英名。不过,胡适自己承认,还是梅光迪的反对最为重要。在此我们仅就他们二人民国初年的交往历史特别是在美国留学时的交往情况进行梳理,以说明这种同学老乡兼好友关系的日常交往活动,是如何深刻制约和影响文人的文学观念及文学实践的。

胡适与梅光迪的最初相识,按照梅光迪的说法,当是在1909年的上海,其居间介绍者是他们共同的安徽老乡胡绍庭:“自余寄迹吴淞江上,同游中颇与绩溪胡绍庭意相得。绍庭数为余言其宗友适之负异才,能文章。余心至之而未有一识其面也。去秋,适之过淞视绍庭,时余与绍庭同舍而居,因得由绍庭以介于适之。今年仲夏,余约一二友人北上应游美之试,遇适之于舟中,彼此惊喜过望。由是,议论渐畅洽,而交益以密。”梅光迪此处所说的“今年”就是1910年。可惜梅光迪此次考试落榜,而胡适却考取并于同年赴美,两人失去了同年出国留学的机会。好在梅光迪次年即1911年考取了清华教会学校官费留学生,胡适得知消息后极为兴奋:“见北京清华学堂榜,知觐庄(梅光迪)与钟英皆来美矣,为之狂喜不已。”梅光迪等好友的赴美留学之所以令胡适兴奋,是因为他知道他们的到来可以有助于自己的学业,有利于他们一起就共同关注的中国文化命运问题进行思考。按照当代学者段怀清的说法,此时的胡适与梅光迪,在很多问题上的看法基本一致。诚然在1915年之前,胡、梅二人在中国古代思想学术的现代阐释上存在分歧,甚至在不少方面分歧还很严重,但这些分歧基本上还是局限于思想学术,没有直接影响两人之间的友谊。对于胡适的思想才华与学术见识,梅光迪很早就发现并予以充分的肯定:“中人在此者不下三十余,求其狂妄如足下万一者,竟不可得,正所谓梦梦我思之者也。”又说:“足下论阴阳极透彻,论打通小康亦详尽,谓孔子不论来生,以为诚实不欺,尤令吾叹赏。”

这一时期,胡适留学日记中涉及梅光迪处也很多:梅觐庄月前致书,亦言女子陶冶之势力。余答觐庄书,尚戏之,规以莫堕情障。觐庄以为庄语,颇以为忤。今觐庄将东来,当以此记示之,不知觐庄其谓之何?(1914年6月8日)

发起一会曰读书会,会员每周最少须读英文文学书一部,每周之末日相聚讨论一次。会员不多,其名如下:任鸿隽梅光迪张耘郭荫棠胡适(1914年7月18日)

今夜同人有“社会改良会”之议,君倡之,和之者任叔永、梅觐庄、陈晋侯、杨杏佛、胡明复、胡适之也。(1914年8月14日)

梅觐庄携有上海石印之《白香山诗集》,乃仿歙县汪西亭康熙壬午年本,极精。共十二册,两函。有汪撰年谱,及宋陈直撰年谱。汪名立名,吾徽清初学者。(1915年8月3日)

梅光迪此时没有日记留存,但从其回复胡适的信中,可以看出他的性格比较自负,好胜好强,尤其遇到任何问题都要与胡适争辩清楚,这无形中也埋下了他日后与胡适在白话写诗问题上一争到底的种子。且看此时他致胡适信中的几段:来书所言极是,足下既以为吾两人所争非重要,自此可不必争矣。然迪仍有数语欲贡诸左右,非敢言争也。寸衷之所执,欲就有道君子以商可否耳。

看来梅光迪对于自己的毛病也很清楚,但性格使其不能不好胜好辩。就上面所引第一段而言,既然梅光迪已经坦承“可不必争矣”,就该打住不再多论,但接着他还是用该信的绝大多数篇幅为自己做了辩护。第二信更是如此,彼时梅光迪与一留美同学争吵乃至动手,为怕胡适误解自己动手打人,梅光迪此信有上千字几乎都是在解释和辩解,同时不忘攻击那位与他起争执的同学。所以后来他与胡适因对白话写诗意见不一致而起争论是可以预料的,因为他们两人都好胜心太强,都是必欲战胜对方而后快之人。

就胡适而言,他承认是在自己明确要以白话创作诗歌后,才遭到梅光迪坚决反对的。之后两人的友谊也随之逐渐淡漠,由亲密变为客气,随着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上刊出《文学改良刍议》暴得大名后,他们的关系更是日渐恶化。后来胡适先于梅光迪回到北大任教,曾致信梅光迪邀他也到北大,但被梅光迪拒绝,原因即在他对胡适以及《新青年》倡导的文学革命持反对态度:足下所主张无弟赞一辞之余地,故年来已未敢再事哓哓。盖知无益也……足下向称头脑清楚之人,何至随波逐澜……吾料十年廿年以后,经有力有识之评论家痛加鉴别,另倡新文学。同上,第550页。

不过梅光迪并未完全断绝去北大任教念头,毕竟这是国内最高水平的学府,而且当时他对胡适也没有完全绝望,表示倘能摒弃学术观点的不同,仍愿去北大任教:弟来北大授课事究竟为足下所欢迎否?弟朴诚人,决不愿挟朋友之情而强足下以所难。若足下真能容纳“异端”,英文科真需人,则弟自愿来,否则不必勉强也。

恰在此时东南大学的文科正由梅光迪的留美好友刘伯明主持,其文学见解与梅光迪接近,所以梅光迪回国后决定任教东南大学。根据吴宓日记中的说法,梅光迪决定召集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办刊物写文章,与胡适大战一场,为此力邀尚在美国留学的吴宓提前回国参战。吴宓接到邀请后几乎没有犹豫,即放弃在北京高校任职的机会,而毅然到东南大学与梅光迪等一起创办《学衡》,为此甚至不惜接受很低的报酬。之后,梅光迪与胡适自然还有交往,但已沦为客气乃至生分了。对于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成功,梅光迪给出了很有见地的评价:“(胡适)趋于极端之功利主义,非但于真正学术有妨,亦与学术家之人格有妨也……弟意言学术者,须不计一时之成败。”如此评价恐怕不能简单地说是出于妒忌。

胡适晚年曾对唐德刚说,正是由于梅光迪的不断反对,才把他“逼上梁山”开始白话诗歌创作试验的。胡适与梅光迪两人1916年的书信内容,有助于我们理解胡适萌发以白话作诗念头并付诸实践的整个过程,以及他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因梅光迪的反对而不断完善观点并最终成为白话诗和文学革命的首倡者的。其中特别值得关注者,是在这一阶段胡适对包括梅光迪在内友人意见的态度以及他在日常生活中所受一些日常小事刺激所导致的有关心理变化。

查胡适留学日记,可知他由思考中国语言的改革问题转而思考“文学革命”问题并最终尝试写白话诗,实在是出于偶然。即钟文鳌寄主张“废除汉字改用拼音”传单给胡适,引发胡适写信嘲讽事。对此胡适有很多论述,可参看其留学时期日记、后来所作之《四十自述》《逼上梁山》以及唐德刚的《胡适口述自传》等。但偶然的背后又有很多必然,例如胡适的性格抱负决定了他不愿继续学习农科最终转攻哲学,并拜在实用主义大师杜威门下,等等。

首先,就胡适个人在1915年下半年和1916年的留学生活而言,笔者以为有这样一些“小事”值得注意:(1915年)那个夏天,任叔永(鸿隽),梅觐庄(光迪),杨杏佛(铨),唐擘黄(钺)都在绮色佳,我们常常讨论中国文学的问题。从中国文字问题转到中国文学问题,这是一个大转变。这班人中,最守旧的是梅觐庄,他绝不承认中国古文是半死或全死的文字。因为他的反驳,我不能不细细想过我自己的立场。他越驳越守旧,我倒渐渐变得更激烈了。(着重号为引者所加)我那时常提到中国文学必须经过一场革命;“文学革命”的口号,就是那个夏天我们乱谈出来的。……

这一年秋天,梅光迪从美国的西北大学转到哈佛求学,胡适在9月17日写了一首长诗送他,诗中第一次出现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梅生梅生毋自鄙!

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

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

吾辈誓不容坐视。

请注意加着重号的部分,当笔者反复考察胡适与梅光迪两人的这场重要争辩后,开始逐渐认识到这场争辩的发生和结果,与其说和两人的文学观念有关,不如说和他们同样不服输和争强好胜的性格有关。只是胡适相比于多少更趋于空谈的梅光迪,更愿意深入思考也更愿意做一些具体的实践也即尝试写白话诗,所以辩论的结果从一开始就可想而知了。

吾国古谚曰:“死马当活马医。”言明知其无望,而不忍决绝之,故尽心力而为之是也。吾欲易之曰:“活马作死马医。”活马虽有一息之尚存,不如斩钉截铁,认作已死,然后敢拔本清源,然后忍斩草除根。若以其尚活也,而不忍痛治之,而不敢痛治之,则姑息苟安,终于必死而已矣。(1916年1月4日)此处所引用资料来自胡适:《胡适留学日记》,海南出版社,1994年。

此段话已隐约可见胡适对文言之态度,那就是“活马作死马医”。其实之后他与梅光迪争论的焦点就是如何看待文言,而这种“拔本清源”“斩草除根”的主张显然是无法被梅光迪接受的。

我们为什么要在意“别人”对我们之看法呢?如何准确地评价我们自己(如果不是更行的话),我们不是和他们一样能行吗?(1916年1月27日)

此段见于胡适写给美国的H.S.W.太太的信,被胡适收入日记,可见他对此信的重视,由此段话亦可以看出胡适的自负和抱负所在。

近来作诗颇同说话,自谓为进境,而张先生甚不喜之,以为“不像诗”。适虽不谓然,而未能有以折服其心,奈何?(1916年1月29日)

这一段也极为重要,说明胡适已经有意无意地在作诗过程中追求通俗易懂了,只是暂时得不到他人的理解而已。如果有了合适的契机,胡适当然就会把自己用白话写诗的力量释放出来——胡适是幸运的,因为此时他离这个契机已经不远了。

这一年的2月3日,胡适在日记中提到与梅光迪讨论“诗界革命”,主要就语言问题展开,也就是所谓的“诗界革命何自始,要须作诗如作文”。参阅梅光迪的回信,可知二人对诗歌的语言问题已经有不同意见。其分歧的关键在于梅光迪认为文学中的“文之文字”与“诗之文字”截然不同,而胡适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梅光迪这样的看法“未达吾诗界革命之意也”。胡适在同日就翻译外国名著事写给陈独秀的信中,还提出了如果要创造中国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先让本国作家模仿,“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的建议。胡适:《胡适留学日记》,海南出版社,1994年,第196—197页。以下有关胡适日记内容均出自该书。如此种种迹象,说明胡适已经“蠢蠢欲动”,内心潜藏的“以白话入诗”的念头就要付诸实施了。

自然,胡适写白话诗还需要一个契机。在契机未到之前,他仍要继续积攒力量,同时经受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刺激。此处笔者根据胡适日记,仅把比较重要者列在下面并加以简单分析:1916年2月29日,胡适收到母亲来信,得知其大哥大姐竟然于两日之内先后去世,胡适极为悲痛,发出“吾家骨肉凋零尽矣!独二哥与吾犹漂泊天涯一事无成耳”的感慨。显然,胡适对自己留学在外多年彼时尚一事无成极为羞愧,因为他一向自负且极自信。这自然会触动他去寻找可以尽快获得成功的机会,他后来不顾同学朋友的反对坚持写白话诗,这应该也是一个内在的原因。对此可以从胡适不久之后的日记中找到证据。在同年3月26日的日记中,胡适记述了自己将过去所写一首诗赠与一日本留美学生的事。诗中有“词人慢说柳条弱,也向西风舞一回”之句,该日本同学看后说日本有谚语“雪压不断杨柳条”,正与胡适诗句之意相同。胡适“大喜”,将此事记入日记。这句诗似乎表明,胡适冥冥中已经意识到他不久后要从事的白话诗创作,可能会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而对此他已做好了心理准备。

而在这种对文学革命的“心理准备”上,胡适与梅光迪在一开始似乎是一致的:1916年3月间,我曾写信给梅觐庄,略说我的新见解。指出宋元的白话文学的重要价值。觐庄究竟是研究过西洋文学史的人,他回信居然很赞成我的意见。他说:来书论宋元文学,甚启聋聩。文学革命自当从“民间文学”入手,此无待言。惟非经一番大战争不可。骤言俚俗文学,必为旧派文家所讪笑攻击。但我辈正欢迎其讪笑攻击耳。(3月19日)

这封信真叫我高兴,梅觐庄也成了“我辈”了!

同类推荐
  • 对话美国:谈天说地看细节

    对话美国:谈天说地看细节

    本书是一本中美两国两个普通人之间的民间对话集,对话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并对中美之间的异同进行了各个角度的对比。对话者的平民身份使得对话也更具平民意味,也更具采信度,其识见多是源自各自的生活领悟,所以反映的是中美大众的真实的生活状态及观念。
  • 生肖文化 戌犬通灵

    生肖文化 戌犬通灵

    本书研讨生肖狗的文化蕴涵,侧重说明人与动物的互动关系,以及该种动物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多方面投影和表现。
  • 世界文化博览1

    世界文化博览1

    带你领略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享受精神的盛宴,浓缩世界文化知识精粹。旨在为读者提高文化修养、丰富人生内涵、添加知识储备、准备写作素材、增加聚会谈资……
  • 汉族风俗史(第三卷):隋唐·五代宋元汉族风俗

    汉族风俗史(第三卷):隋唐·五代宋元汉族风俗

    本书是我们三人精诚合作的结果。本卷的写作启动于1990年,经过六七年的风风雨雨,直到1997年万建中和陈顺宣才将各自承担撰写的初稿交给主编审阅。1998年底,主编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
  • 菊与刀

    菊与刀

    本书讲述了日本人性格和日本文化。二战后期,日本败局已定,美国对是否进攻日本本土、是否投放原子弹和占领日本后是否保留天皇,无法做出决断。因此委托著名女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通过对日本的研究提供对日本政策的依据。
热门推荐
  • 三生临界

    三生临界

    天道和秩序相互交错在凌乱的宇宙之中,命运和时间不断打开生命世界的真相。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浪漫浅水湾

    浪漫浅水湾

    这个世界无论是美还是丑的事物,都有其可爱善良的一面。你的成功可以是靠自己才华,靠机遇,靠勤奋。但是往往付出的比努力更多,得到的比现实还要残酷。在友情,职场,爱情。当三者相互矛盾时你会舍弃谁,会幸福吗?会用自己那勇往直前的意志力战胜它吗。证明你自己其实你可以的,是的,相信自己。这是属于你我的青春奋斗年代,一个从青青校园的大学生锐变成职场主义的风云者,年轻就是激情,等着瞧吧!
  • 蓝色梦幻之星空

    蓝色梦幻之星空

    这是我第一次写小说,文笔不是很好,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如若初见,盛夏光年

    如若初见,盛夏光年

    有人说,青春是一首歌。啼转悲吟,首尾呼应,仿佛又回到初遇。可是,或许只有我的青春,永远只能奏响着交响曲,初见是你,可陪我做过这十年的,却又不是你?有人说,校园是一场戏。逢场作戏的真真假假,明争暗斗,可却又会在一天后离开,散的无影无踪。我不相信,用尽一切努力挽留着时光,却终究不敌岁月的流逝,只能眼睁睁看着过去的人慢慢陌生。有人说,岁月是一把刀。雕刻的是青春,抛弃的却是青春中的灵魂。我挣扎着,在现实与梦境中游走,踩在爱与恨的边缘。如果,盛夏光年那日,我们还有初见的那天,能否让我重新来过?如若初见,盛夏光年。时光悯怜,岁月一念。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宅男的游戏大明

    宅男的游戏大明

    穿越了?这也没什么,反正现在穿越泛滥。穿越到大明朝?这同样没什么,明朝的穿越同胞们也是数不胜数了。问题是,薛奇穿越的这个大明朝有点古怪,似乎历史上明朝的牛人都挤到一块儿来了——刘瑾和魏忠贤同朝为宦,常遇春与戚继光同殿为官,唐伯虎与柳如是闲话诗文,郑和出海遇上了海盗王直。反正那叫一个乱!不过还有更离谱的,薛奇发现自己把游戏里的技能系统带来了,学任何技能只需要刷熟练度,只要肯下苦,他就能成为这牛人成群的大明里头最牛的一个!
  • EXO命运——主牛勉

    EXO命运——主牛勉

    兴凡勉硕四角虐恋/牛勉/勋鹿/灿白/开嘟/橙桃简介:十二个少年,十二月的命运,被人操控的命运?能否走向正轨,夺回掌控权?信任的背后,竟是阴谋?如何摆脱黑暗,走向光明?他们,又能否弥补过错,还他们美好的结局……有兴趣的亲故可以加入群458245823,给我一些意见,谢谢大家的支持,我是新人,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 金山镇世

    金山镇世

    无缘无故的机缘,引来了无法想象的阴谋,一次又一次的忍耐,最后换来了无法想象的巨大危局。欧阳翼龙无奈,但是为了自己,他决定崛起,强势崛起,一步步踏平所有的阴谋诡计,最后成为了强者,却也面对异族的挑衅,经过无数的努力,最后终于将一切都给压制。
  • 改变世界的101个发明

    改变世界的101个发明

    本书精心挑选了最具有代表性的101项古今中外的发明成果,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生活、交通等各方各面,并详尽地讲述了每项发明辗转曲折的由来、艰辛的发展历程,为青少年读者展现更为广阔的认知视野和想象空间,让其从每一项发明中感受前人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激励青少年读者学习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