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和胡适,亦受惠于传统的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也已有了很好的积累。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此时期读的。胡适四岁入私塾,期间读完了四书五经、《孝经》和《资治通鉴》。
③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钱锺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则读书,虽寝食不辍,怠以枕,餐以饴”,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与其童年之时所受的传统读书教育有直接关系。
④古代读书,重记诵。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人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章学诚深知记诵之重要,把记诵比作“学问之舟车”。
⑤古代读书,还重朗读。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五四”以后,朗读渐不为读书者所重。
⑥古代读书,更重学养。诵诗读书以养心缮性,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钱基博先生继承了古代的读书精神。陈寅恪先生也特别重视学养,曾言:“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⑦记诵乃积累之功,朗读乃反复之功,学养乃学识修为之功。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读书会有更大的进步。(选自《作家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文章④⑤⑥三段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论述古人读书的?从语义上说,三段是什么关系?
答:
(3)请你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
答: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
阿元
“失败是成功之母”可能是中国最著名的一句格言,它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高的。原因之一是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失败,原因之二是在失败之后人们需要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破碎的心灵。
但阿元认为,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用来自我安慰当然不错,但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就未必有效。
其实,失败和成功之间,绝对没有无法割裂的联系。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无数的例子可以证明。比如说项羽,从江东起来,从来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但垓下之败让他永无翻身之日,因为他自杀了。还有李自成,现在的历史学家研究表明,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至少有五次机会可以战胜清兵,过足当皇帝的瘾,但最终他被杀掉了。可能有人会说,这些人的失败之所以没有成为成功之母是因为,他们失败之后就死了,根本没有机会。那么咱们就举一个失败之后没死的,世界上最著名的军事统帅——拿破仑。在拿破仑的一生中有两次致命的失败,一次在莫斯科,一次在滑铁卢。两次失败的主要原因也差不多,因为拿破仑的扩张让他成为了欧洲的公敌。就像俗话说的,双拳难敌四手,好虎难顶群狼,拿破仑的两次失败都是败在了欧洲其他国家的联合上,一代天骄拿破仑最终是死在了圣赫勒拿岛上。
以上的例子充分地证明,失败并不必然就是成功之母。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是需要一些条件的,比如说失败的当事人要能正确认识失败,合理评估自己。
美国一个非常著名的推销员在谈到他为什么会成功的时候,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他在推销《幼儿百科全书》时对一家人说,他的这套书能解答孩子们提出的任何问题。然后他又对那家的孩子说:“小朋友,你随便问我一个问题,看我怎么从书上找到你想知道的答案。”这个小朋友的问题是:“上帝坐的是什么牌子的车子?”这个推销员说,当时他是面红耳赤,只能收拾起他的书,灰溜溜地走了。
从这次经历,这个推销员总结出一个经验:话不能说得太满,牛皮不能吹得太爆。他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
这个故事说明了,如果你对于失败能够有个理性的分析,那么失败为成功之母。而在生活中,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失败,不能合理评估自己,失败只能带来更大的失败。
要想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除了要对错误有合理的分析之外,还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毅力。
项羽的对手刘邦,和项羽交手,从来没有打胜过。最惨的时候,他的老爸老妈老婆孩子全都被项羽抓起来了,项羽还威胁说,如果你不投降,我就把你老爸煮了,当饭吃。对此,刘邦的反应是,我们是兄弟,我爸就是你爸,如果你要煮你爸,你就送一碗给我吃。
虽然刘邦的话有点耍无赖的意思,但正是他永不放弃的勇气才让他在一次次大败之后又站了起来,并最终成为一代强汉的开国皇帝。
所以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并不是否定这句名句,而是想告诉大家,如果对于这句话没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和运用,很可能会让这句话成为逃避失败的借口,成为一块不敢正视失败的挡箭牌。
(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致命:
挡箭牌: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为了证明此论点,主要采取了的论证方法。
(3)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需要哪些条件?
(4)结合全文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论据“李自成占领北京后被杀”“刘邦打败项羽成为开国之君”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证明“失败和成功之间绝对没有无法割裂的联系”这一分论点的。
B.第三自然段中拿破仑的例子显得多余,应该删去。
C.作者通过否定名句“失败是成功之母”,告诉我们要独立思考,要用批判的眼光来对待名言的道理。
D.“失败是成功之母”作为格言被人们广泛认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失败,另一个是在失败之后需要用它来安慰自己破碎的心灵。
(5)如果让你与作者辩论,你坚决捍卫“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观点,请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①散文最讲究味。一个人写散文,是因为他品尝到了某种人生滋味,想把它说出来。散文无论叙事、抒情、议论,或记游、写景、咏物,目的都是说出这个味来。说不出一个味,就不配叫散文。譬如说,游记写得无味,就只好算导游指南。再也没有比无味的散文和有学问的诗更让我厌烦的了。
②平淡而要有味,这就难了。酸甜麻辣,靠的是佐料。平淡之为味,是以原味取胜,前提是东西本身要好。林语堂有一妙比:只有鲜鱼才可清蒸。袁中郎云:“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平淡是真性灵的流露,是本色的自然呈现,不能刻意求得。庸僧谈禅,与平淡沾不上边儿。
③说到这里,似乎说的都是内容问题,其实,文字功夫的道理已经蕴含在其中了。
④如何做到文字平淡有味呢?
⑤第一,家无鲜鱼,就不要宴客。心中无真感受,就不要作文。不要无病呻吟,不要附庸风雅,不要敷衍文债,不要没话找话。尊重文字,不用文字骗人骗己,乃是学好文字功夫的第一步。
⑥第二,有了鲜鱼,就得讲究烹调了,目标只有一个,即保持原味。但怎样才能保持原味,却是说不清的,要说也只能从反面来说,就是千万不要用不必要的佐料损坏了原味。作文也是如此。林语堂说行文要“来得轻松自然,发自天籁,宛如天地间本有此一句话,只是被你说出而已”。话说得极漂亮,可惜做起来只有会心者知道,硬学是学不来的。我们能做到的是谨防自然的反面,即不要做作,不要着意雕琢,不要堆积辞藻,不要故弄玄虚,不要故作高深,等等,由此也许可以逐渐接近一种自然的文风了。爱护文字,保持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天然健康,不让它被印刷物上的流行疾患浸染和扭曲,乃是文字上的养身功夫。
⑦第三,只有一条鲜鱼,就不要用它熬一大锅汤,冲淡了原味。文字贵在凝练,不但在一篇文章中要尽量少说和不说废话,而且在一个句子里也要尽量少用和不用可有可无的字。文字的平淡得力于自然质朴,有味则得力于凝聚和简练了。因为是原味,所以淡,因为水分少,密度大,所以又是很浓的原味。事实上,所谓文字功夫,基本上就是一种删除废话废字的功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谈到普希金的诗作时说:“这些小诗之所以看起来好像是一气呵成的,正是因为普希金把它们修改得太久了的缘故。”梁实秋也是一个极知道割爱的人,所以他的散文具有一种简练之美。世上有一挥而就的佳作,但一定没有未曾下过锤炼功夫的文豪。灵感是石头中的美,不知要凿去多少废料,才能最终把它捕捉住。
⑧如此看来,散文的艺术似乎主要是否定性的。这倒不奇怪,因为前提是有好的感受,剩下的事情就只是不要把它损坏和冲淡。换一种比方,有了真性灵和真体验,就像是有了良种和肥土,这都是文字之前的功夫,而所谓文字功夫无非就是对长出的花木施以防虫和剪枝的护理罢了。
(节选自周国平《守望的距离》)
(1)作者认为散文的最高境界是:
(2)本文用了比喻论证,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分别比喻什么?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有了鲜鱼,就得讲究烹调了,目标只有一个,即保持原味。
鲜鱼:
烹调:
好处:
(3)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4)读了本文,你认为怎样才能写好散文?
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享受生命
梁衡
①“享受”这个词在很长一段时间和大部分时候是被当做贬义词来用的。随着年纪增长,阅历增多,才知道这种理解未免狭窄。生命是博大丰富的,可享受的东西无穷之多;生命又是短暂的,许多有意义的东西稍纵即逝。我们对享受的理解,既不该狭窄,更不该冷漠。
②当然,那种剥削、占有、挥霍式的享受,是最低级而不入流的。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全面的享受,它实际上是对生命的认识、开发和利用。要达此点,先得有两个条件。
③一是勇气。勇气就是古人所说的“舍我其谁”,鲁迅所做的直面人生,流行歌曲所唱的“潇洒走一回”“痛快活一场”。对生命没有信心、没有勇气的人,不热爱的人,是不可能享受到生命之果的。望高峰而却步,就看不到极顶的风光;将出海而收帆,就体会不到惊涛骇浪。
④二是创造。可以说,你有多少创造,就有多少享受。马克思、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都分别创造了一个新学说,并因这个新学说开辟了一片新领域、一个新世界。因此,他们生命中就有了一种特别的滋味,就多了一份特殊的享受,我们这些常人是无论如何都难以看到的。
⑤如此说来,“享受生命”这句话又是多么沉重,就像“我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不是随便哪个人都敢开口说出的。达尔文、爱迪生等人完成伟大发现时,都说过类似的话:现在生与死都已无所谓了。因为他们都已享受到了生命中最成功、最华彩的段落。就是那些壮志未酬、行将赴死的勇士,如文天祥、林觉民等人,也是一种对生命成功的享受。当常人将父母给予的血肉之躯用来做衣食之享时,他们将生命的炸弹做最后一掷,爆出无限的光热,通过凤凰涅槃,得到了永生。他们不但生时享受事业之乐、理想之乐,身后还永受历史之功和人格之尊。
⑥追求物质和精神的自由,或曰两个文明,是人类生存奋斗的最基本目标。我们不是苦行僧,我们的许多劳动、斗争和牺牲,就是为了能在行动之后享受这幸福的结果。人生之中从最基本的吃饭穿衣,到无尽的物质和精神享受,这是一个多大的库藏,多么宽广的领域,你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去开发、创造和丰富,另一方面又可以尽情地去利用、索取和享受。一个真正懂得享受生命的人,不但将造物者给他的一切都能尽情享受个够,他还进一步享受着自己的创造,更还有少数杰出人物又能跨越时空永享历史的光荣。
⑦但是请别忘记,造物者同时又制定了一条铁的规律:生命只有一次,并且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对生命的享受不会从容,也不会没完没了。生命是一根甘蔗,甜甜的,吃一口就少一节。让我们好好地珍惜它,细细地品味它,尽情地享受它。
(摘自《经典美文》2008年10期,有删改)
(1)作者认为,全面地享受生命实际上是,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具备和两个条件。
(2)在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享受生命’这句话又是多么沉重”?
(3)第⑥段说:“更还有少数杰出人物又能跨越时空永享历史的光荣。”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并略作分析来论证这个观点吗?
6.(2008丽水)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科学可以代替一切吗?
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