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比如,学生在做此断句题时,①②句得分极低,这主要是受“胡人”、“归人”的干扰,其实只要联系下文的“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就很容易了——画线部分后面应断开,“其父曰”前面也应该点断,所以“人皆吊之”应该断在一起,再看①②句中的“人皆吊之”“人皆贺之”,形式与之相同,而且都是写人们的看法,所以断句时就不会出错了。
(3)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题多次出现的“其父曰”。
(4)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被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5)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6)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断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比如,“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两题,找到动词“亡”“入”“吊”“将”“归”“贺”,根据语法知识,仔细分析,便不会将“入”之后的处所“胡”断为“胡人”,将“将……而归”误断为“归人”。
(7)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北京卷中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反复出现了三次,对我们理解内容和断开文句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 文言文翻译
(一) 遵循的原则: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翻译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异,最忌望文生义,穿凿附会。如“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中的“于是”,出现在现代文中通常是一个连词,而据语境应解释作“在这时”或“在这种情况下”;语句中的“奋”应释作“扬起”,而不是而今常见的“振作”“奋力”“奋勇”之义;语句中的“走”是“跑”的意思,而不同于当今义。文言文词语的释译要做到“信”,一是要根据语境加以推敲,使词语的解释恰切入理;二是多查阅古汉语字典、词典,寻求释译的依据;三是不要一味迷信有关参考书的注释,包括语文课本的注释,要敢于质疑,勤于思考,使解释精当无误。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把简要的语句中省略的字眼补出来,而后译。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厉害)?曰:不若(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二是要把特殊的文言句式如(宾语前置、介词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按照现代汉语习惯进行语序调整,使之翻译起来“顺溜”。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三是对于某些文言语句的翻译须用“被字句”、“把字眼”来译。如“……放之山下”(《黔之驴》)一语,要想通顺须译做:就把驴子放到山脚下。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这也是文言文翻译的最高要求和最高境界。要做到这一点是需要有语言功夫的,因此要努力使自己具有语言修养。
(二)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三)具体方法:留、删、换、调、补、猜。
1.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庆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可以照录不译。
2.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3.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学”换成“学习”;“妻子”换成“妻子儿女”;“蚤”换成“早”;“走”换成“跑”。
4.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如:“甚矣,汝之不惠!”就要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
注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虽然不考,但由于这些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所以在翻译句子中肯定会有所涉及。
5. “补”,就是增补。古汉语较简约,省略现象是普遍的。(1)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2)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如:2002年高考题,“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省略的是中心词,“知”指“知之人”,“不知”指“不知之人”。翻译的时候就要增补进来。
文言翻译四注意
一、 注意文言实词,尤其是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特殊用法。
二、 注意文言虚词,因为虚词的用法很灵活,要根据语境来判别虚词在句子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
三、 注意文言句式,主要是四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翻译时要体现出句子的句式特点。
四、 注意句子语气,要保证原句的语气和感情,尽量保持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