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四) 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正确的。
(五) 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六) 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七) 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例如:“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文句中的“南面”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八) 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
虚词
文言虚词和实词比,虚词量要少得多,但它有以下四个特点:①用法比实词灵活;②使用频率比实词高;③语法功能比实词强;④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因此,确切了解并掌握文言虚词,特别是常用的一些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大有好处。
一、 虚词类别
(一) 代词
1. 人称代词
(1) 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余、予、朕注:在古代,第一人称代词常被谦辞或自己的名字所代替,如“臣、仆、愚”等。但这些词不能看作代词。
(2) 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乃注:在古代,第二人称代词常被表尊敬的名词所代替,如“子,夫子、陛下、足下、王、公、君、卿、先生”等,可译为“您”。这些词不能看作代词。
(3) 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彼、厥
(4) 人称复数:古文中用“辈、属、侪、族、徒”等放在人称代词后面表多数。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这些”等词对译。
2. 指示代词
用来指示和区别别人或事物的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
(1) 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可译为“这个”、“这里”、“这样”。
(2) 远指代词:彼、夫、其。可译文“那”、“那个”。
(3) 旁指代词:他。译为“别的”、“其他的”。
(4) 不定指代词:莫、无。译文“没有人”、“没有谁”。
(5) 虚指代词:或、某。
3. 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奚、焉、安、恶
(二) 副词
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做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1) 程度副词:少、稍、略、逾、益、弥、尤、更、最、极、良、大、颇、特、太、绝、至、殊(2) 范围副词:悉、皆、尽、胜、咸、举、毕、凡(表总括);唯、特、徒、独、直、仅、则、但、止、第(表仅限);共、同、并、相(表共同)
(3) 时间副词:既、已、曾、尝(表过去);方、正、适、会(表正在);将、且、行将(表将要);终、卒、竟(表最终结果)
(4) 语气副词:必、诚、信、果、固(表肯定、确认);不、弗、否、非、未、靡、亡(表否定、禁止);殆、盖、或、得无、无乃、庶几、其(表推测);岂、宁、庸、其(表反诘)
(5) 频率副词:屡、数、辄、累、再、复、又、更(6) 谦敬副词:窃、辱、伏惟(表谦卑);幸、敢、请、敬、谨(表恭敬)
(三) 介词
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文言介词有:于、以、乎、为、与。
(四) 连词
(1) 并列关系:与、及、而、从、且、则、既、且……且(2) 层进关系:而、且、况、非惟……亦抑、以(3) 承接关系:而、以、乃、则、遂、即、于是、然后(4) 转折关系:而、然、但、则、乃、顾、虽(5) 假设关系:若、苟、今、向使、假令、虽(6) 修饰关系:而、以
(五) 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子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1) 结构助词:之、者、所、然
(2) 语气助词:也、矣、焉、耳(表陈述);乎、与、邪、为(表疑问);哉、夫(表感叹);唯、夫、盖(句首语气)
(六) 叹词:唉、嗟夫、呜呼
(七) 兼词
古代汉语里,用一个字的形体而兼有两个字读音或意义的词叫兼词。常用的有:诸、焉、盍、叵。
二、 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一) 而
(1)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 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朝而往,暮而归。
(3) 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4)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5) 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6) 通“如”:好像,如同。例:军惊而坏都舍。
(7) 通“尔”,你,你的。例:①而翁归。②而母立于兹。
(8) 而已,罢了。例:如是而已。
(9)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①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二) 何
(1) 什么。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2) 怎么样。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3) 哪里。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②豫州今欲何至?
(4) 多么。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5) 为什么。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6) 怎么。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7) 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8) 通“呵”,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喝问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①君谓皇上何如人也②今日之事何如?
“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何意”
①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②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三) 乎
(1) 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技盖至此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2)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而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 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4) 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 同“于”。例: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6) 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 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8)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
(四) 乃
(1) 于是,就。例:①良乃入,具告沛公。②乃入见。③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2) 才,这才。例: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3) 却。例: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4) 是,就是,原来是。例: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③是乃仁术也。
(5) 竟然。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6) 他的。例:是芋视乃妇也。
(7) 乃至,甚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一说竟然。)
(8) 可是。例: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
(9) 而,又。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10) 这样。例:夫我乃行之。
(11) 你,你的。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四) 其
(1) 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
(2) 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3) 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②舍其文轩。
(4) 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
(5)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孰能讥之乎?
(6) 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7)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 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9) 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0) 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五) 且
(1) 暂且,姑且。例: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2) 将,将要。例:①不出,火且尽。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3) 而且,并且。例: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②余悲之,且曰。
(4) 况且,再说。例:①且焉置土石?②且相如素贱人。
(5) 尚且,还。例: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6) 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例:①河水清且涟漪。②示赵弱且怯也。
(7) 同“夫”,句首助词。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例:(1)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2)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六) 若
(1) 如果,假如。例: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2) 像,好像。例: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②若无罪而就死地。
(3) 你(的),你们(的)。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
(4) 此,如此,这样。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5) 至于。例: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