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技术的力量。
2. 问而不答
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其他修辞格
一、 反复
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反复,又称复辞。运用反复修辞手法,能够突出思想感情,分清层次脉络,增添旋律美,加强节奏感。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类。
1. 连续反复
把相同的语句连续不断地使用,中间不插进来别的语句。
例如:爸爸,我的好爸爸,您可知道,这不告而别的憾事整整折磨我十一年,十一年啊!
2. 隔离反复
就是把相同的语句隔离开来使用,中间插进了一些别的语句。
例如: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反复的作用:
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
注意:
运用反复必须慎重、恰当,要跟表达上的累赘、啰唆区别开来。一般是这样的情况下才用反复:不反复不足以表达深刻的思想,不反复不足以抒发强烈的感情,不反复不足以增强语言的节奏。
反复与排比的区别是:
反复着眼于语句字面的重复,排比着眼于结构相似,语气一致,多项并举;反复的修辞作用主要是加强气势,提高表达效果。
二、 呼告
在说话、写文章中,对着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运用呼告能够增强抒情和感染力。呼告又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呼人:是在写文章(或说话)当中,跟文章里(或说话中)提到的那个人直接呼名对话。
例如:(雷锋啊),你虽然生活在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但人们从你身上,也从千千万万革命战士身上,却看见了未来的人类,共产主义的人类。(魏巍《路标》)
呼物:就是在写文章或说话时,暂时撇开读者或听众,对所叙述的物直接呼名对话。
例如:(祖国呀)!可见(你)是一切神圣美丽的东西的总称!(你)不能不让人乐于为(你)生,勇于为(你)死,为了(你)奋发前进!(魏巍《战士和祖国》)
运用呼告要立足于现实,必须对所写的人或事物有深切的理解,强烈的感受,才能把分外激动的感情尽情地倾泻出来,引起读者共鸣,达到修辞的效果。在表达形式上是把原来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变为第二人称的写法。
三、 层递
用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词语,表达事理或情感的层层递升或步步递降,以揭示其层级关系。这种辞格,往往以排比的格式出现,它们的区别只在内容上。排比的几项,内容之间是平等并列的,层递的几项,内容之间是递升或递降的,有层级性。如:要出山,茶饭没有了味;快出山,一时三刻拉不动腿;出了山,夜夜梦中回。(郭小川《祝酒歌》)
四、 顶真
把前一语句末尾的词语作为下一语句的开头,使前后语句首尾蝉联,以突出事物、道理之间环环相扣、递相依存的有机联系,并求得语势连绵贯通、层层推进的表达效果。如:嗯,这就是我们江南的一个小村子,大龙溪很美,村子靠着山,山脚有个大龙潭,龙潭的水流到村前成了小溪,溪水碧清碧清的。(叶文玲《心香》)
五、 回环
在顶真的基础上,再让最末一句结尾的词语同第一句开头的词语相同,形成一个封闭的“环”,以突出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并求得语势回环往复的效果。如:咱们做的事越多,老百姓就来得越多;老百姓来得越多,咱们的力量就越大;咱们的力量越大,往后做的事就越多。(欧阳山《高干大》)
六、 仿词
比照现存词语,通过顺势或反势联想,临时仿造出特别的词语来使用。运用此格,可以使话语新鲜活泼,增添话语的幽默讽刺味。如:希望大家积极支持文字改革工作,促进这一工作,不要促退这一工作。(周恩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
七、 双关
在一定的语境中,利用词语的同音性或语义的多指性条件,有意地使词语、句子兼有两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运用此格,可以把话说得含蓄得体,或富有幽默感。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如: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姓罗不见锣鼓响,三个蠢材哪里来?(歌剧《刘三姐》)
八、 反语
凭借上下文的语义而用与本义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运用此格,可以增强话语的揭露、批判的力量或幽默讽刺的情趣。从字面上可分为“以正当反”(表面上赞扬肯定实际含义是贬斥否定)和“以反当正”(表面上贬斥否定实际含义是赞扬肯定)。
如:1.流氓欺乡下佬,洋人打中国人,教育厅长冲小学生,真是善于克敌的豪杰。
2.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点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九、 通感
又叫“移觉”。指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的修辞方式。修辞效果在于能渲染和深化诗文意境,从而启发读者联想,从中体会韵味。如: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十、 衬托(映衬)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关系,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如: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里,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里用荒凉萧条的环境和气氛,衬托作者悲凉的心情)
反衬: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如: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以乐景衬哀情)
十一、 婉曲(委婉)
是要表达的意思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用委婉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修辞方式。分为“婉言”和“曲语”,修辞效果都在于含蓄委婉、幽默风趣。
婉言是不直接说出本义,而换用一种含蓄的说法将本义表达出来。如:孔乙己一到店,所有的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用“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暗示“你又挨打了”)
曲语也是不直接说出本义,但它要通过描述同本义相关的事物来烘托本义。如: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了。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音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不说本义,只用天气、鸟虫这些相关的事物来烘托秋天后半夜的空旷、沉寂)
高考考点解析
高考《考试大纲》中对“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考点内容作了十分清楚的界定。常见的修辞方法共考查8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这些都是考生常见、常用或熟悉的。修辞方法的考查,不考名词术语,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方法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等。
近年来更多地趋向于简答、仿写、补写题,明显地带有不再考查对修辞方法的辨认,而重在考查在实际语言环境中运用和理解修辞手法能力的倾向。它也常和古诗文的阅读、现代文的阅读相结合,以选择题或简答题的方式出现,仿写、补写题型又常和仿写句式的考查相结合,出现在试卷的第五、六大题中。
一、 命题特点。
1. 着重考正确运用
高考考修辞,一般不考修辞方法的辨认,着重考修辞方法的运用,即根据规定的情境,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或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所给材料、所设情境,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相关。近年来尤其如此。
2. 多与其他表达方式结合
高考考修辞,注重综合表达能力的考查。有与仿写结合的,有与“连贯”结合的,等等。即使考修辞方法,也很少只考某一种修辞方法的,往往多种修辞方法放在一道试题中考。
今后的高考试卷中,修辞方法的考查同阅读、鉴赏结合,仍是重要的关注点;修辞方法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查更是近年高考的发展趋势所在,这或许又将是以后几年修辞命题的一大热点。
二、 注意几点:
1. 熟悉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
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掌握《考试大纲》提出的八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注意几种易混修辞的辨析。
其次,要理解和明确八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理解和明确其表达效果,是判断其运用正误、优劣和正确运用修辞方法表达的前提。
再次,还要注意培养正确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这里包括审题能力,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分析语境的能力,语境中往往隐含的信息较多,如果捕捉不住,拟写的语句是不会符合要求的,当然还有具体的操作能力,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
2. 树立大修辞观,破除片面性。
首先,在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时候,要理解修辞除修辞方法外,还存在着范围的广阔性、内容的全面性。修辞不仅包括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各种辞格和辞趣的积极修辞,而且还应该包括追求意义明确、层次通顺、词句平匀、安排稳密的消极修辞。我们还要注意修辞在语音、词语、句法、篇章等方面的运用。
其次,修辞的理解和运用还得注意和语法、逻辑结合。语法管话说得通不通,逻辑管话说得对不对,而修辞管话说得好不好。说话、写文章,先要通顺、正确,然后要求好,即形象生动。
⒊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要写得出,写得对,首先要想得出,想得对。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因此,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
古代诗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