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29700000021

第21章 梅贻琦:最后的坚持(4)

1960年初,台湾“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装设之热能率1000千瓦之水池式核子反应器首次达到临界(发生核能作用)。台湾行政当局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特就原子炉工程进展情形发表谈话:该反应器系美国奇异公司承制,台湾“清华大学”订购该批机件后自行负责其工程设计及施工。实际装机工作除清华本校人员外,并约有中国石油公司、台湾电力公司、台湾铝业公司及联合工业研究所等派员协助。台湾“清华大学”系于1958年3月与奇异公司订立采购合同,是年5月在新竹校址内选定地点,举行破土典礼。

建筑工程则因准备手续繁多,于12月9日才开始,装机工作于1959年10月开始,全部工程共历时两年零四个月。此项设备及建筑工程费用高达110余万美元,经费来源为最近三年清华基金利息及由基金暂借款共80万美元左右,又有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允予补助35万美元。

在反应器初次实验时,台湾行政当局原子能委员会执行秘书李熙谋,美国原子能委员会远东代表潘宁顿(Pennington)特派视察专家席嘉(Ceio),国际原子能总署选派专家李克(Ricker),奇异公司工程师海伽(Haaga)及何格(Hogle)均在场协同本校人员确定反应器之安全性能,以明责任。

台湾“清华大学”反应器为水池式反应器,在远东尚属第一座落成者,日本、菲律宾、泰国皆派有专家前来观摩装机及试验运转工作。该反应器虽已竣工,但因尚需做多次实验测定其性能,校方为求安全,短期内不能供一般人士参观,俟布置妥帖,另订招待办法,再行邀约。

原子能所核反应堆的落成,也标示着梅贻琦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一个重要使命。

6梅贻琦的教育生涯

从事教育事业长达四十七年的梅贻琦先生,逝世虽然已经多年,但他对中国学术与文化的影响,却是历久弥著。

梅贻琦先生,字月涵,民国前廿三年(清光绪十五年己丑,公元1889年)12月29日(农历腊月初八)生于天津。他祖籍江苏武进,明成祖时由江南迁居北京,后在天津落籍。

梅族家道中落,在天津落户以后,虽无显宦富豪,但在小康的经济状况之下,历代都注意子女教育,可谓诗礼传家的寒儒门第。

梅先生髫年在家受启蒙教育,1904年入张伯苓先生所办的南开学堂(初名敬业中学)。1908年以第一名成绩自南开毕业,被保送保定高等学堂。先是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中美协议用作资遣中国学生留美费用,自1909年起考选第一批留美学生,录取47人,梅贻琦先生以优良成绩被录取。

1909年10月,梅贻琦赴美,因在学期的中途,暂在麻省Groton中学附读,1910年进入麻省之吴士脱工科大学(Worcester PolytechnicInstitute)攻读电机工程,1914年毕业,获工学士学位,时年二十五岁。

1921年8月梅贻琦获得休假的机会(当时清华教师中美人士各半,为美籍教师计乃有服务六年——第二次起七年——得休假进修或考察一年的制度,原薪照支,进修或考察费用由学校支付),赴美专修物理。翌年7月回国,即任清华物理学系主任。

1931年,蒋介石利用奉系军阀驱散了汪精卫和阎锡山的北平“国民政府”,重新稳定了他对北方的统治。这时,蒋介石派他的亲信、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副教务主任吴南轩担任清华校长。

1931年4月20日,吴南轩正式上任。吴南轩与罗家伦一样是一位政治色彩极浓的人物。一到校,他就采取了个人专权的统治手段,其所作所为远比罗氏为甚。他任用带来的亲信或幕僚充任教务长、秘书长等职,并将会计、庶务、文书等各科主任全部更换。

此外,他还极力反对业已形成并在清华行之有效的教授治校制度,拒不承认院长由教授会选举的惯例,而坚持校长个人全权聘任。当这一行为受到干涉时,竟抱着“院长宁缺,个人主张不能捐弃”的态度,拒不召开教务会议和评议会,并且私自修改《国立清华大学规程》,取消了“院长由教授聘任的规定”。此外,他还采取种种手段拉拢学生,并试图挑拨师生关系。

如此种种,很快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公愤,吴氏到校未满两个月,就爆发了“驱吴”运动。5月28日,教授会通过决议并致电兼任教育部长的蒋介石,要求撤换吴南轩,“另简贤能”。第二天,学生会也召开全体学生大会,表示坚决支持教授会决议。吴南轩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反对声中,于5月30日携带国立清华大学印信和若干重要文件,逃到北平城内使馆区,并且居然在利通饭店挂起了“国立清华大学临时办公处”的牌子,进行“遥控办公”。

吴南轩被赶出校园后,他一方面断绝了清华的经费来源,一方面歪曲事实真相,污蔑教授会“唆使学生”胁迫校长,给教授们扣上一顶“反动分子,违抗部令”的帽子,进行政治恫吓;并且还暗中伙同陈立夫等人策划用武力解散清华的阴谋。这样,愈发引起清华师生的愤慨,更加坚定了他们要求撤换吴南轩的决心。在学生会和教授会的共同努力下,吴南轩于6月25日离开北平南下。7月7日,南京教育部以吴南轩“暑病时侵,亟宜调养”为托词,批准其离校“调摄病体”。

吴南轩被赶后,造成了清华两年内“两驱校长,一拒校长”的局面,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国民政府再也不敢随便派人任清华校长,只得临时派翁文灏“暂代校务”。翁多次提出辞职后,教育部又派理学院院长叶企孙为“校务代行”。叶也因问题棘手,屡次请辞。

1928年北伐成功,国民党中央派罗家伦(志希)先生为第一任国立清华大学(自1925年招考大学部学生,至是正名。又,清华原隶属外交部,自此改由教育部管辖)校长,梅先生改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11月携眷赴美视事。

1931年冬,清华校务方由翁文灏先生代理。11月,教育部长李书华(润章)先生公布梅先生继任校长。

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反反复复,多方权衡,一再物色。早在1926年春,教务长张彭春先生辞职,梅先生被推举继任——以后便成为不成文的习惯,清华教务长总是由教授会推举,校长聘任。五年后,国民党政府正式任命梅贻琦为清华大学校长。

梅贻琦接任校长后,清华也就从此结束了因屡发校长风波而造成的长期不稳定局面,并且开创了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而这也正是后人一提清华就会想到梅贻琦校长的缘由。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这一时期的校长更迭风波,除了受当时国内政局变化、北洋军阀政府不断改组的影响外,校内师生的坚决反对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恰好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为了实现学术自治、教授治校而奋斗的历程。

要办好一所大学,必须专注于学校的建设和学术成果的积累,而不是将其作为自己牟取名与利的升降机,没有沉稳的耐心是不行的,没有长久的坚持是不行的。梅贻琦很好地秉承了以上的原则。

1955年以后,他去台湾创办新竹“清华大学”,担任校长直到逝世。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位“终身大学校长”,无论在祖国大陆或在台湾地区任职期间,地位一直十分稳固,受到师生的信赖和尊崇。即便是在学潮澎湃的时候,学生向校当局提意见,也要声明一句“拥护梅校长,反对×××”。这其中的奥妙何在?后面的文字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回答这一问题。且从他这个校长的“来历”说起。

纵观旧中国的大学校长,大体上有两种来历,一种是“请”来的,即某人先在某一方面有了成就,成了名家名流,众望所归,就请他来做校长,于是“长随校传,校随长传”,两者声价互增。一旦时机成熟,校长“另有高就”,有的还扶摇而上,成为中枢显赫。这方面的例子是无需多举的。

另一种是“派”来的,即某人靠近上层,受到特殊信任,为了便于控制,就被派来做校长。不过这样的校长往往是短命的,一般很快就会声名狼藉,最后一走了事。旧清华的好几任校长,都可作为这方面的例子。只有梅贻琦,他做校长是一种特殊类型,如果也要用一个字来说明问题,那他是被“选”来的,而且是顺乎民意的公选。

过去有一种误传,说梅贻琦做清华校长是蒋介石亲自指派的,由此还“派生”出许多“演义”性的情节。其实这都是不确的。蒋介石确曾多次过问或干预过清华校长的事,那是他20世纪30年代初期兼任教育部长的时候,罗家伦、吴南轩都是作为“党国亲信”由他亲自指派的。

罗家伦被迫“辞职”以后,蒋还津津乐道地夸他“一切均秉承本党主义中央政策,于整理学风、统一思想甚为努力”。罗走以后,清华校长久不得人,有人曾向蒋推荐周治春、赵元任、胡适,蒋摇头说:“周治春坚辞不就;赵元任非办事人才;胡适言论乖谬,违反本党主义,碍难任命。”蒋介石表面上这样说,骨子里却是“兹经慎重考虑,决派吴南轩继任”,因为“吴任中央政治学校副教务任已三年,成绩卓著”。

但是梅贻琦做清华校长,却与蒋介石无干。当时梅贻琦还是个小人物,在蒋介石那里是根本挂不上号的。引荐梅贻琦做清华校长的,倒确有一个人,此人就是1931年下半年接任教育部长的前中法大学校长李书华。关于这件事,梅贻琦夫人和李书华自己都曾有过回忆。李书华回忆说:“1931年下半年,我任教育部长的时候,正值清华久无正式校长,我急于解决这个问题,当时我再三考虑,认为月涵(即梅贻琦)最为适当。时月涵正在美国任留美学生监督,我电征其同意后,于1931年9月23日提出,行政院国务会议通过,以月涵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我旋即电促月涵从速回国。……回想我在教育部所做的事,令我满意的并不多,我为清华选择了这位校长,却是我最满意的一件事。”

不过,李书华先生这里说的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且是非主要方面,因为在当时,由上面引荐谁做清华校长是一回事,而清华师生接不接受则是另外一回事。稍知清华历史的人都知道,旧清华的校长可不是那样容易当的。问题小的,可以勉强维持几年,待到问题成堆,终得一走了事;而问题大的,就一天也混不下去,甚至连大门也进不去。在梅贻琦以前,“校长风潮”时有发生。1920年前后,因校长压制民主而惹起公愤,不到一年,就有三位校长接连被赶走。1930年前后,又是三位校长在短时间内连续被赶。罗家伦、吴南轩是其中之二,中间一位乔万达(阎锡山派来的),连校门也没让进,在他来“上任”时被学生拒之于校门之外。阎锡山一看形势不妙,只得将乔召回山西。

吴南轩的表演更为拙劣,他被逼得无路可走,带着学校的大印逃到城内使馆区去“避难”,并挂起“国立清华大学临时办公处”的招牌。师生对这种“托庇于帝国主义之卵翼下,有辱教育界清白及国家尊严”的行径,愈加愤慨,召开紧急大会,组成“护校委员会”,表示“倘若吴借武力到校,决武力护校,准备流血”。这回是蒋介石知趣,将吴召回南京了事。吴走后,教育部委托地学系教授翁文灏暂代校务,翁因问题棘手,又以“经常因事进京”为由转请理学院长叶企孙代,叶也不想卷入漩涡,就屡电教育部请辞,他在一份辞电里说:“校务万端,非企孙所能胜任,企孙从10月起,绝不再负兼代校长职务。”

在连续11月无校长期间,学生会一再发表“清华校长人选标准”,其中一次的五条是:

(1)无党派色彩;

(2)学识渊博;

(3)人格高尚;

(4)确能发展清华;

(5)声望素著。

这期间,各方面推荐的人选达十几位之多(鲁迅也曾是其中之一),结果不是上面不批准,就是下面不接受,就这样反反复复,一再物选,终于找到了一位合格的人选,这就是梅贻琦。所以学生们颇为自豪地说,“最后我们全体同学迎来了梅贻琦校长”;教授们则说,“最后我们选择了梅贻琦”。

曾和梅贻琦共事多年的陈岱孙教授分析说:“梅一直是清华的教授,从感情上和对教育的基本观点上说,他和广大教师们是一致的。他平易近人,作风民主,学校大事率多征求教师意见,这也和他的谦逊的性格有关。他似和政治无缘,在他就任校长后头几年,连个挂名的国民党员也不是。在南京他没有政治资本,没有人事渊源,他只有和全校教师一起才能发挥作用……同时他也知道,力图控制高校阵地是C.C集团既定的派系策略,吴南轩的拙劣表演虽告失败,但他们是不会就此罢手的,一有机会还会卷土重来。保留清华这块净土,这是他和全体教师的共同愿望。”

“一二·九”运动后,清华曾经发生过数千军警闯入学校逮捕学生的事件。事前得知了这个消息,学校的几位领导人在梅贻琦家里商量如何应对。大家说了很多意见,唯有梅校长默然不发一言,最后大家都等他说话,足足有两三分钟,他还是抽着烟一句话不说。冯友兰教授问:“校长,你看怎么样?”梅贻琦还是不说话。叶公超教授忍不住了,问道:“校长,您是没有意见而不说话,还是在想着而不说话?”他隔了几秒钟回答:“我在想,现在我们要阻止他们来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只可以想想如何减少他们来了之后的骚动。”

同类推荐
  • 一生应结识的25个人

    一生应结识的25个人

    本书介绍了25位世界名人的生平事迹,包括:切·格瓦拉、文森特·凡·高、阿尔伯特·史怀哲、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伊莎多拉·邓肯等。
  •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研究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研究

    本文旨在对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做出全面的解读。作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散文作家,诗人,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对美国文化影响可谓至深至远。本论文在对爱默生的两个核心观念——超灵和自立进行详细解读后,还尝试从对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和孔子的儒家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的角度来进一步阐释爱默生的超验主义。
  • 黄兴自述(全集)

    黄兴自述(全集)

    黄兴是实干家,许多重要的革命活动由黄兴所发动并亲自参与。他出生入死多回,最终积劳成疾而中年逝世,是推翻清朝的统治、开创民国的元勋。《黄兴自述(套装上下册)》以黄兴一生的重大事件为主线,结合黄兴的自述,条分缕析地探讨黄兴一生行事、思想发展的轨迹及有关事件,图文并茂,相互映衬,广大读者可以通过阅读看到一个立体而生动的黄兴形象。
  • 莫言评传

    莫言评传

    莫言说自己小时候之所以想当一个作家,就是想一日三餐都吃上香喷喷的饺子,就是想取石匠女儿当老婆。这种理想,现在看来比较“低级”,在当时那个连过年都吃不上饺子的年代,却无疑已经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想象力了。一个安分守己的、对自己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逆来顺受的普通青年农民,谁会像他这么狂妄呢?
  • 走近毛泽东(增订版)

    走近毛泽东(增订版)

    毛泽东领导的红军,此时也正处于一个艰难时期。两万五千里长途跋涉的征尘未洗,又面临着蒋介石驱使下的各路大军的封锁“围剿”。如何站稳脚跟粉碎国民党的重重包围,如何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的抗战,是当时毛泽东千思百虑的问题。为此,他做了种种努力。毛泽东率领红军,接连粉碎了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几次“围剿”,力求保住仅存的一块红色根据地。毛泽东亲率东征军渡河赴山西,想闯开一条去华北抗日前线的通道,结果遇阻;毛泽东指挥西征军攻打宁夏、甘肃,想打通一条通往苏联的“国际线”,结果受挫。
热门推荐
  • 异界之主凌海

    异界之主凌海

    命运的降临,离弃的亲人,兄弟情义的断裂,痛苦的磨难,人间的主宰。是人?是魔?还是?职业之间的战争,帮派之间的战争,神人魔三界的战争。如果你喜欢多职业之间的对战,打装备,升级,转职。如果你喜欢一个无名小辈历经磨难变成大英雄。亦或是你喜欢兄弟之间历经考验的情义,恋人之间分分合合的爱情。是网游?是仙修?是玄幻?你想要的都有。如果你喜欢?那还等什么?《月影海》期待着您的到来。
  • 太极斗神

    太极斗神

    从一个不会武功,总被人欺负的菜鸟,机缘巧合遇到一个便宜师傅,从此崛起,新的生活,开始了!
  • 萌猫仙途:饲主哪里跑

    萌猫仙途:饲主哪里跑

    欢小七一觉醒来饲主脱逃,还留下锦囊一封,让她两百年后去给人家当保姆。主债宠偿什么的她才不认这个理,让她当苦力,门都没有!懒于修炼又如何,你们的法宝还不是统统给我当玩具,破阵如同过家家。咦?你们想找我主人算账!正好!无良饲主快出来,把这两百年欠我的账好好清算清算!
  • 万古九域

    万古九域

    眨眼便是万年,曾经的一切皆为云烟,一个新的时代已蔚然成荫,黑暗时代似乎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之中。自沉睡之中苏醒的远古之人,为破天地封印,遍寻八荒九神山,传承远古神府至上传承,横空出世,欲纵横神州。然而这个时代注定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盛世,诸多天骄出现,群星璀璨:远古的帝子,圣子,当代的少主,皇子,面对他们,燕冬未来的路注定不会平凡........
  • 黄二毛遇仙记

    黄二毛遇仙记

    贫家村儿遇到山中精灵的帮助,有些是人性的故事,有些只是自己感悟。
  • 王俊凯爱上你我无怨无悔

    王俊凯爱上你我无怨无悔

    王俊凯你爱过我妈?------夏涵曦你知道吗?看见你的第一眼我就h喜欢上你了,你知道吗?我爱你(夏涵曦)------王俊凯你是我喜欢的第一个女孩子,我喜欢你----王嘉艺
  • 伦敦环城骑行记

    伦敦环城骑行记

    生于英国伦敦的查尔斯·乔治·哈珀(1863—1943)是著名作家及插画家。其足迹遍布英国公路和海岸线,留下多本自制行记。《伦敦环城骑行记》便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本。在当时的伦敦,每个周末会有数以千计的伦敦人骑行六十到七十公里,环绕伦敦寻访国道亦或者历史古迹,而作者也正是其中之一。与其他旅行者不同的是,作者在骑行过程中记录下了当时伦敦周边大大小小数十处经典自然和人文景观;自绘精美插图贯穿始终,不仅为本地人,也为外地甚至外国人提供了一本极为优秀的伦敦周边旅行指南。
  • 无处告别之为爱永别

    无处告别之为爱永别

    深爱一场,到头来却是一场错爱。-----------------拿什么挽留你,我深爱的你。-----------------此书是比较虐的!自备纸巾!(作者君要小升初了,所以近期更不了,请见谅,6月26日后作者军会更新的,谢谢!)
  • 医妃当道:高冷王爷请接招

    医妃当道:高冷王爷请接招

    前世,她最爱的丈夫与她庶姐联手,污她清白,害死她腹中孩子,将她兄长五马分尸。重生归来,她抛却天真软弱,誓要让曾经伤她害她之人血债血偿。不要忘记,她是西凉的北离公主,反手为云,覆手可雨。然而,当她在这条复仇之路上越走越远,回过头来却发现,有一个人始终陪在她身后原来,不论前世还是今生,他都可以为她义无反顾,牺牲一切!元祁,我本为了却恩怨而来,既如此,不如,就让我来帮你争下这万里江山!
  • 穿越钓个金龟婿:嚣张下堂妻

    穿越钓个金龟婿:嚣张下堂妻

    好不容易赶回时髦,穿越一把,自家相公面都没见到,就被以七出之一的‘放dang’给休成了下堂妻,这口冤气怎能下咽…谁说下堂妻就非要下堂,偏偏不让他们如愿。想休妻?行,先拿百万两黄金赔偿本姑娘青春损失费;想娶妾?行,先找个老实忠厚的侍奉本姑娘终老再说;想寻死?行,信不信你躲到地府本姑娘都能把你揪回来。……世界上最悲惨的事情是人家穿的莫不是皇亲国戚、相府千金,再不济也穿个良家妇女,而咱却是下堂妻。世界上最最悲惨的事情是不仅拥有下堂妻的头衔,还被安了个dang妇职称李家公子说:杨柳岸晓风残月,人约黄昏后;张家公子说:古道西风瘦马,一起浪迹天涯;王家公子说:轻罗软帐,共度良宵可好~靠靠靠!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灭亡中爆发!且看本姑娘如何用暴力收尽天下美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