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29500000038

第38章 织女辛勤盼曙光(2)

国民党来了,我们厂变成国家厂,一开始招工我就进厂了,那年我十六岁。这以后工作条件稍为好一点,一天工作十个半小时,比日本人的时候少掉两小时,工资也提高一点,涨到七八十元,每个月分四次发工资,5号、12号、19号、26号会准时发,工人也开心一些。但有两点和日本人时候是一样的,一个是拿摩温还在管我们,另一个是工人还要每天带饭去。后来物价涨得很厉害,国民党怎么也压不住。工人工资本来就少,也没什么积蓄,为了保值,工人有点小钱也去换小小的金戒指。

我们厂也有地下党,有时组织大家罢工,有时组织大家“抢饭吃”。那时工人上班都带饭,拿摩温也自己带饭。厂里有个职员食堂,他们不用带饭,而且吃得很好。有一天,有人在车间里大叫:“小姑娘,快点去吃饭呀!”于是大家都不干活了,拥进食堂抢到饭菜就吃,其实人多饭少,也抢不到多少东西吃,只不过人多一些造成闹哄哄的群众场面。当时也提出涨工资,工厂不同意,我们就开始罢工。一般有人来说“明天大家都不要来上班”,第二天工人就都在家里了,大家心还是挺齐的。但过段时间厂里来人叫,我们又去上班,过几天又罢工,就这样有时罢工有时开工,最长的罢工持续了几个月。

1949年解放以后,我们厂改称国棉十厂,不晓得怎么搞的,后来听说浦东也有一个国棉十厂,我们厂就改成国棉九厂了1945年,国民政府成立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负责接收日伪在沦陷区的纺织厂及事业单位。1946年,原同兴二厂改称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十纺织厂。解放初改称国营上海第十棉纺织厂,简称十棉,后又改为九棉。参见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纺织工业志·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毛主席、共产党来了,我们的日子就更好过了。每天工作只有八小时,当时的口号是“八小时工作,八小时学习,八小时休息”。工资增加了,物价也没有乱涨,工厂设了食堂和浴室,我们上班不用带饭,还停机半小时让我们吃饭。技术作了改进,一个人也能做“穿头”,就不会和别人闹矛盾了。抄身制度一解放就取消了,但有的人拎不清居然还偷东西,如布机间有人偷布出去被发觉,然后开小组会教育,这时不会开除工人了。工人舒服多了,共产党真的蛮好的。

我被送到上海时本来讲好要给我读书的,最终养父母没让我念书,所以长大了一个字也不识。解放初叫工人都去上夜校,实际上学习并没有八个小时,一般是中班上班前学两个小时,早班或夜班下班后学两个小时。老师姓白,叫什么名字记不清楚了,长相就像他的姓,长得白白胖胖的,年龄四五十岁,说话很斯文的。老师上常日班,早班下班时他等在教室,夜班上班前他也来了,所以三班的工人都可以教到。我们那时上课没有书,就发两张油印的讲义,大家看着讲义跟老师念。夜校还要考试,老师出点题目,我们在下面考。

照道理一个班级有四五十人,但那时有许多人逃课。很多工人并不想学习,因为觉得认字没用,当时有句俗话说:“不识字好吃饭,不识人头难吃饭。”白老师人蛮好的,我们工人一直不去读书,他就来车间捉,有时走过来拍拍我,说:“老师傅,你昨天也没来,今天要来的哦,不好不来的,读点书总归有好处的。”被他逼得没办法,我就只好再去读书,因为我们读不好,他也有责任的呀。那些喜欢读书的工人,也有读得很好的,我算不喜欢读书的那一类,但考试考得还可以。现在我能看看《新民晚报》,基本都是那时在夜校学的,儿子一直开玩笑说我是“红砖大学大学生”。

我和丈夫认识是靠人家介绍的,那时大家都很封建,不会自己找的,解放不久我们就结婚了。男人周钜嘉是个心思很活络的人,这里干干,那里干干,杭州、山东都去过,工作也干过很多,就是定不下心来。他家蛮困难的,有五个兄弟姐妹,他是老大,他爸挑个担子走街串巷卖酱油,一边走一边喊:“酱油要?酱油要?”那时我生父还在乡下,他们家也是余姚人,他爸爸和我养父母还是亲戚,老一辈商量好就让我们结婚了。婚后我们仍然住在养父母家,那以后我才不用把工资交给养母。后来养父跌了一跤,脚摔坏了,年纪又大,也卖不动鱼了,也就不工作了。当时正是公私合营前不久,所以他也没有养老金,听说熬到公私合营的话就能拿到退休待遇了。所以那以后养父母就靠我赡养,我的工资成为全家唯一的生活来源。

1960年前后三年,上面说因为自然灾害粮食很紧张,家里常常吃番薯泡饭,大家都吃不饱了。养父长得很高大,肚皮也大,他放开吃饱,我们三个女的就要饿肚皮了,所以养母要他和我们分开吃饭,即养母和我及我女儿一起吃饭,养父自己一个人吃。他没有收入,又没有医保养老金,蛮作孽的。最后他死在困难时期,那年他七十三岁。他走时,上海人还不太接受火葬,但因为那时家里没钱买棺材,只好让他火葬。

20世纪50年代口述者与女儿

人家介绍老公的父亲到耐火砖厂工作,他就一直在炉子间烧锅炉。可能做这个工作灰吸得太多变成肺病,后来被认定为工伤,所以他很早就退休了。他的退休工资很低,家里就主要靠我赚钱。而且那时男人都不干家务的,家里所有的家务一直都由我承担。

1966年,养母也走了,那年她七十七岁。当时正闹“文化大革命”,红卫兵要“破四旧”“破四旧”为文革口号,指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1966年6月1日由《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提出。,所以棺材、纸钱全都不好买,养母也只能火葬。我男人年轻时还是蛮能干的,他拎着两个骨灰盒回到乡下,准备跟亲戚商量葬在乡下。一开始他还不好意思,到了乡下不敢进亲戚的门,很小心地叫他们出来,说有事要商量。亲戚倒很大方,说: 我们不在乎的,有什么事你直接说好了。最后跟人家商定,把他们的骨灰埋在人家的山上,他们也是余姚人,总算叶落归根了。早两年,我还去上过坟,路很难走,现在可能连坟都找不到了吧。

“文革”刚开始,厂长等领导都被斗争了。工会主席徐杏妹解放前是地下党员,曾领导我们罢工、“抢饭吃”,这时也被批判了,还被人殴打。有天上班,我们看到她躺在雪地上已经死了,不知道她是自杀还是被人推下来摔死的。以后她女儿还到厂里吵,也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工厂还照样开工,生产没受到什么大的影响,只是上班前下班后都召集工人开会学习,大家都要背《毛主席语录》,上班前还要到毛主席像前鞠躬,右手拿本《毛主席语录》,一面挥一面说许多话,比如说:“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还一起唱语录歌。

“文化大革命”最不好的是要小孩去农村插队落户。女儿中学毕业,照政策本可以留城,但因为受爸爸的影响,也被动员下乡。街道往往来一大帮人,还在我家门口敲锣打鼓,所以听到远方传来锣鼓声,我们就吓得心里“扑扑”跳。我那时还挺能说的,就和他们讲理,坚持了一段时间,但总归无法和政府对抗,只得同意送女儿到安徽插队。我知道,那时招工、上学都得经过政治审查,她这一走就不能回上海了,所以我心里特别难过。知青都从彭浦火车站出发,那里原来是货运车站,临时搭了一个大棚子。一进去看到许多人抱着亲人哇哇哭,真是惊天动地,比火葬场的哭声还凄惨。火车一开,我眼前一黑,就失去了知觉。6月送走女儿以后,夜里我常常睡不着,总是出现幻觉,似乎总看到女儿在乡下吃苦,不久身体就垮掉了,到10月只好拍电报把女儿叫回来照顾我。就从那时开始落下病,一直到现在都得吃安眠药。女儿在乡下种地,粮食不够吃,也没有粮票,买米就特别贵,也没钱买,而且安徽当时也不产大米,知青和当地人都吃山芋、芋头等杂粮。听说她在那边饭都吃不饱,我就特别难过,看到小儿子狼吞虎咽吃饭,就忍不住说:“你开心咧,饭少吃点好吧,你姐姐在安徽饭都没有吃呢!”每年秋收后女儿才能回上海,而女儿回到上海仍然是没有粮票的,当时人戏称知青是“来没有粮票,去没有钞票”,她在上海的几个月里只能大家省吃俭用一起共渡难关。

有一次,我早上7点去上班,就被拉去开会了,因为前一天下班时我逃掉了,这时只好补听早上会。平时上班太累,开会时我一直闭着眼睛打瞌睡,后来听说曾有人拿着大纸头在台前举着,上面写着:“周阿翠,厂门口有人找你。”当时我没看见,散会以后人家才告诉我,我赶紧奔到门口一看,原来是刚上小学的小儿子,他睡在长椅上,已吐得一塌糊涂。儿子从没来过这里,也不知道他一个人是怎么摸过来的。我赶紧带他去看医生,诊断说他得了急性肝炎,街道、医院还来了不少人,帮家里消毒,等等。这个时候最苦了,大女儿已到农村插队落户,男人又住在公婆家里照顾两位老人,不大回来,家里一个帮手也没有。小孩住进医院,我也没空陪他,他太小了,送去吃的他也不懂得吃,就藏在那儿,晚上上厕所不方便,他就尽可能白天上厕所,晚上少喝水。我只好拍电报要女儿回来,女儿回来就去医院看望,弟弟哭了,姐姐也哭了。女人又要上班又要带孩子真不容易。

我一直在国棉九厂工作,工资是每月77.8元。解放后我也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虽然我工作产量不太高,但产品质量很高,从来没有出过坏件,所以三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一次奖了三斤绒线,一次发给我一个脸盆,还有一次发了一百元奖金,发奖时蛮开心的,激动得心里怦怦跳。

20世纪90年代口述者与孙子在一起

1979年,女儿从乡下回城,为了让她进厂顶替,我就退休了,那年还不满五十岁。也在那一年,儿子考上大学。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家越来越好,儿子当上高级工程师,孙子也考上大学,找到很好的工作。因为我退休早,退休工资不多,这几年加了几次,才刚过两千五百元,但孩子们对我很好,晚年很幸福。

同类推荐
  • 古郡回声:陇西文物集萃

    古郡回声:陇西文物集萃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常霞敬业爱岗,不但从事室内讲解工作,而且从事田野考古调查工作,还通过学习、研究、考证,写出了《古郡回声:陇西文物集萃》书稿。其中有对文物古迹、人文景观的感知和评述,有对馆藏文物珍品的分析和鉴赏,有对石刻墓志的考证,有对博物馆工作的体会,有对地方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憧憬。综览全帙,字里行间无不倾注着作者的心血。这本《古郡回声:陇西文物集萃》是常霞对其多年工作的总结和对今后工作的鞭策,同时也是群众对他工作成绩的首肯和赞许。
  • 九龙玉璧之缘聚汉末

    九龙玉璧之缘聚汉末

    几个苦逼的灵魂被迫成为别人穿越的燃料,却因机缘,转生汉末。转生最初的他,没有显赫的家世,父母早亡,还被赶出村寨,一个人生活。再世为人的他,没有完整的前世记忆,零散的记忆碎片,却冲击着他的认知,影响着他的言行。一位悍妻,一帮彼此不睦的兄弟,在这个烽火不休的年代,他们历经磨难,终于还是聚在一起,试图找寻回家的路。欢迎加入本书交流群:569698317
  • 名将谱

    名将谱

    古今名将,灿若星河。名将谱,一一历数。军戈铁马,冰河入梦;看不一样的古今风云,品非一般的名将传奇!
  • 千城变

    千城变

    每种选择都意味着改变怎么改变都是在走向命运的结局时势决定了你的身份再怎么强大也只是苍天的棋子
  • 狼域历险记

    狼域历险记

    这是一部思考中华民族历史,现在与未来的小说,是一个关于饥饿与胆量的故事,讲述一男一女在荒野求生与冒险以及与狼群惊心动魄的战斗,剖析人性与兽性的奥秘,进入真实的狼世界,近距离感悟和了解狼顽强不屈的精神,并来您穿越历史,拨开迷雾寻找泱泱华夏由狼性中国到华人与狗的演变原因,用达尔文进化论解释为什么现代中国人缺乏狼性精神,探讨中华民族再次崛起的关键因素,这是一部又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故事,带您进入身临其境,九死一生,荡气回肠的蛮荒世界,情感真挚,入木三分,这是一部隐含深刻哲理的小说,读过之后会让您受益终身。
热门推荐
  • 锦色未央

    锦色未央

    苏越锦说;“若时间可以重来,我宁愿自己不曾出生。”顾宁墨说;“小锦,这一生你都是我的,若要离开除非我死。”顾萧然说;“锦儿,你若不来我身边那么我就毁了你身边的人。”
  • 明天我会好好的

    明天我会好好的

    “老公,我要吃冰糖葫芦。”大晚上的哪来的冰糖葫芦,可莫筱西就愿意折磨钟辰。“我去买。”“莫筱西,学会离家出走了?”钟辰戏谑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让莫筱西感到不好的预感于是不打自招。“我在英国。”听到钟辰电话那头即将登机的声音惊讶道:“你在机场?”“老婆带着孩子跑了,难道不追?”莫筱西看向自己隆起的小腹嘻嘻笑道:“我是来英国工作的。”“我知道,等我。”钟辰挂断电话,莫筱西也上了莫千烊的车,莫千烊调侃道:“钟辰又追来了?”莫筱西点点头,自从婚后,莫筱西因为工作的原因常常要去许多国家,可每一次总是莫筱西前脚刚到,后脚钟辰就追上了。可能是因为之前在一起的时间失去了太多,所以更加珍惜现在吧……
  • 牛虻

    牛虻

    《牛虻》是爱尔兰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的长篇小说,描写19世纪意大利爱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的斗争。本书描述了意大利青年牛虻的成长历程,讲述了他如何在黑暗现实的教训下觉醒,如何自觉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并成长为一名坚强战士的人生历程。牛虻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爱国志士的形象已深入人心,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的典型形象,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 暗夜之宿命使然

    暗夜之宿命使然

    秦始皇嬴政最宠爱的女儿,却在快要与良人成亲之时,被神秘的‘妖怪’同化了,从此远离家国,骨肉相离!无数的暗夜里孤独前往,阳光照射不到的洞穴里度过每一个白天,从此与阳光绝了缘,可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无尽的仇恨,却在漫长撕磨中淡化,家国远去,一切再也回不到从前,陌生的朝代遇见似曾相识的人,难道这是宿命的轮回?
  • 神弃一族

    神弃一族

    诅咒!深入灵魂的咒怨,代代传承,却代代破陨,但那“延续下去的”的执念却支撑着每一位族人,他们是曾经的太古霸族,与天搏,天难收,与地斗,地难葬,他们被世人称之为——道葬。一块神秘的碎石,十座没有墓碑的弃墓,一个自部落中走出的愣头青,在这个荒唐的世界又该演绎着怎样的传奇?踏上那征伐天道的征途,去揭开那尘封万载的秘密……
  • 都市极品仙皇

    都市极品仙皇

    凌飞扬为国际最强极限战士,不幸遭遇背叛,小队所有人牺牲。而凌飞扬则遇到一具无名古尸后,重获新生,同时获得对方所有能力。而这具古尸,乃是千年前从修真界降临地球的一位修真仙皇,他在灵气干涸的地球死去,留下传承。这些传承,包括各种修真功法手段,还有这位仙皇拥有的各种才华,比如琴棋书画等能力……
  • 吾之异界

    吾之异界

    异界里有什么你知我知;这里有奇遇吗?有!这里有限制吗?没有!无限制的异界,无限制的奇遇,还有无限制的实力,最重要的是这里有无限制的主角!有主角的地方就有纷争,有主角的地方就不会和平。主角的世界,吾之异界!
  • 全民社交

    全民社交

    1、本书用非常接地气的语言详细介绍了新媒体的是什么,新媒体如何用来赚钱。2、采取了使用新浪官方案例的模式,披露一些别人无法得知的数据。用政府的危机公关处理,用名企业的公关危机处理,来讲述如何把营销变成市场价值。3、其它讲述微信微博的畅销书,都是把案例当做唯一阐述品。而本书吸纳了新的新媒体盈利商业模式——数据引导淘宝店主。用权威性的数据和案例来阐述新媒体如何赚钱。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将军令:府中囚妻

    将军令:府中囚妻

    她是丑陋的女子但是她却拥有着最幸福的宠溺他就是钟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