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二五”文化建设的目标应定位于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文化多元创新中心和商业文化发展中心,不断提高城市的文明水平、文化含量,充分满足市民的文化权益和需求。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上海需要着力克服体制弱点,稳步增强文化软实力。
一、加大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在上海的文化建设与发展中,政府基本处于主导地位。2011年,在充分考虑政府主导的同时,应加大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建议进一步制定优惠措施,拓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和广度,尤其要注重对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或机构的扶持。
二、区别公益性文化事业与非公益性文化事业。科学界定公益性文化事业与非公益性文化事业,有助于集中优势资源大力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满足市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应法规条例,支持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并有选择地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
三、加强文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建设,确立常态优惠政策与策略。缺乏文化人才后备军,是上海长期以来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建议在文化人才引进上,提供更为优惠的条件,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同时,切实完善本地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常态的人才培养规划政策,尤其是奖掖那些有潜力的、已经做出一定成绩的青年文化人才,这是增强上海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所在。
四、提升世博后续文化发展效应,规范社区文化建设。实践证明,世博会是上海市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平台。世博城市文化建设质量切实反映在社区建设层面。有关部门应该有意识地总结、提炼相关做法和经验,延续世博会的文化效应,进一步统筹规范上海基层社区的文化建设,提高城市的文明水平、文化含量。
五、形成区县良性互动的文化发展格局。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上海各区县先后加大了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规划力度,但尚未形成整体联动格局。“十二五”开局之年,上海文化建设与发展迫切需要形成一个整体,打破区县规划互不相关的分散状态。
六、实行“优先优惠”政策,鼓励文化品牌走出国门。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我们通常以邀请国外艺术团体来沪表演为主要方式。这一自信、开放、兼容的做法,不断充实、活跃和繁荣着市民的文化生活。同时,近年来上海的个别文化品牌也在国际上逐渐拥有知名度。为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今年在将文化品牌推出国门上要有实质性动作。
七、注重迪士尼游乐园的文化生态效应。位于浦东的迪士尼乐园将给上海的文化娱乐消费市场带来巨大商机。同时,我们也应配套思考文化生态的保护问题,决不能以抑制乃至牺牲民俗环境为代价来追逐所谓国际时尚和拉动文化市场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