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28600000004

第4章 礼崩乐坏和诸子争鸣(1)

一礼崩乐坏时代

传统宗教在周朝曾经有一个黄金时代。所谓“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记·周本纪》),传统宗教自然也平静安宁,度过了数十年的和平发展时期。

周康王死,昭王即位,“王道微缺”。昭王南巡不返,是中央政权衰落的开始。昭王死,穆王继位,“王道衰微”(《史记·周本纪》)。传统宗教是和国家政权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宗教,国家政治的衰落,也是宗教基础的动摇。此后周代经过一系列的动乱,终于导致平王东迁,西周结束,而传统宗教也迎来了所谓的“礼崩乐坏”时期。

“礼崩乐坏”概念大约出于《论语》。其《阳货篇》载宰我议论道: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宰我的意见遭到孔子的严厉批评。但礼坏乐崩或礼崩乐坏,则成为历史学家描述孔子时代社会秩序混乱的基本概念。《史记·礼书》载:

周衰,礼废乐坏,大小相逾,管仲之家,兼备三归。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于失教,被服于成俗乎。

应劭《风俗通义》卷六道:

其后周室陵迟,礼乐崩坏,诸侯恣行,竞悦所习,桑间、濮上郑、卫、宋、赵之声,弥以放远,滔湮心耳,乃忘平和,乱政伤民,致疾损寿。

“礼废乐坏”一词,在汉代曾被用来描述孔子时代宗教政治秩序混乱的状况。晋代,有人用“礼崩乐坏”来描述当时社会秩序的混乱。《晋书·冯跋传》载:

跋下书曰:“武以平乱,文以经务,宁国济俗,实所凭焉。自顷丧难,礼崩乐坏,闾阎绝讽诵之音,后行无庠序之教,子衿之叹复兴于今,岂所以穆章风化……”

隋代,也有人用“礼崩乐坏”来描述当时胡声干扰雅乐的状况。《隋书·音乐志》载:

开皇二年,齐黄门侍郎颜之推上言:“礼崩乐坏,其来自久。今太常雅乐,并用胡声,请冯梁国旧事,考寻古典。”

到唐代,儒者们修隋史,“礼崩乐坏”就成为描述孔子当时宗教政治混乱状况的固定概念:

暨夫周室道衰,纪纲散乱,国异政,家殊俗,褒贬失实,隳紊旧章。孔丘以大圣之才,当倾颓之运,叹凤鸟之不至,惜将坠于斯文,乃述《易》道而删《诗》、《书》,修《春秋》而正《雅》、《颂》。坏礼崩乐,咸得其所。(《隋书·经籍志》)

大约从此以后,“礼崩乐坏”一词就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孔子时代社会秩序和政治状况混乱的概念。

礼崩乐坏当然包括管仲“备三归”、郑声坏雅乐的状况,但首要的是祭礼,特别是祭天礼仪的崩坏。《史记·封禅书》载:

自周克殷后十四世,世益衰,礼乐废,诸侯恣行,而幽王为犬戎所败,周东徙雒邑。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为诸侯。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暤之神,作西畤,祠白帝……

自绝地天通之后,据说传统宗教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祭祀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只有天子才能祭天,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只能祭祀自己境内的山川,而且不能祭天。现在,秦国作为诸侯,却要祭白帝,也就是祭天,这是严重违背礼制的行为。然而,这种行为不仅得不到制止,反而在继续发展。祭白帝之后,秦国又先后建畤,祭祀青帝、黄帝和炎帝。秦穆公继位之初,扬言自己梦见上帝,上帝命令自己平定晋国的动乱。这件事流传出去,传成秦穆公上了天,面见过上帝。

秦国已经祭祀上帝在先,其他的诸侯国也不甘落后。在秦穆公继位的第九年,齐国桓公获得管仲的帮助,成为诸侯的霸主。桓公认为自己立了大功,应该到泰山上封禅,直接向上帝报告成功。

这又是严重违背礼制的行为。管仲帮助桓公称霸,本意是率领诸侯尊奉周天子。桓公要封禅,就不是尊奉周天子,而是与自己身份不相称的越轨行为。为了阻止桓公封禅,君臣之间发生了如下对话:

管仲曰: 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皆受命然后得封禅。

桓公曰: 寡人北伐山戎……西伐大夏……南伐至召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

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籍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黎莠茂,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

于是桓公乃止。(《史记·封禅书》)

桓公没有封禅,然而后来的齐国还是祭祀上帝。秦灭六国后,发现齐国祭祀的重要神祇有八位,称为“八神”。这八神分别是: 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也就是说,天、地、日、月、阴、阳、四时这些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就是齐国所祭祀的主要神祇。只有其中的兵主,祭祀的是上古人物: 蚩尤。而其中的“天主”,也就是天上的最高神——上帝。基督旧教传入中国,译为天主教,其取名就渊源于此。

和齐国相邻的是鲁国。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据说治国以“简易”为原则,不重视礼仪制度的建设。而鲁国则重视礼仪,是各诸侯国的模范。直到刘邦统一天下,鲁地还是坚守礼仪的典范。

然而由于周公的功劳特别大,“于是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史记·鲁世家》)。和郊礼相当的是禘礼。禘是王者之礼:“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礼记·丧服小记》)郑玄注:“禘,大祭也。始祖感天神灵而生,祭天则以祖配之。”就是说,禘礼也是祭天之礼。

儒者们认为,禘郊这种天子之礼,成王不该赐予鲁国,鲁国也不该接受。在这个问题上,双方都是违礼的。所以当有人问孔子禘礼的意义时,孔子答曰“不知”(《论语·八佾》)。儒者们认为,孔子并非真的“不知”,而是认为鲁国的禘郊非礼,作为鲁国子民,他只能为鲁国隐讳的缘故。

鲁国国君行禘郊之礼,僭拟天子;大夫就僭拟诸侯,旅祭泰山;甚至也僭拟天子,庭舞八佾,祭以《雍》彻。参阅《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又:“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这里,所越之礼,也主要是祭礼。

至于其他诸侯国,也都纷纷祭祀上帝,彰显自己的不臣之心。到秦灭六国,汉统一天下,除齐、鲁外,见于记载,各国祭祀上帝的情况如下:

其梁巫,祠天、地、天社、天水……晋巫,祠五帝、东君、云中君……之属……(《史记·封禅书》)

这就是说,见于记载,战国诸雄几乎都建立了自己的上帝祭祀。

祭祀上帝,就是想做天子。诸侯想做天子,大夫就想做诸侯,家臣就想做大夫。做了大夫、诸侯就又想做诸侯、天子。这是一个上下颠倒、尊卑移位的时代。传统宗教的原则遭遇了极大的危机。然而,这不是一个有意发起的变革,而是一个自发发生、逐渐形成的运动。伴随着这个运动的,是诸子的兴起和百家的争鸣。

二争鸣诸子与传统宗教

康有为认为,春秋、战国诸子,都是在创立一种宗教。参阅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等。这个说法,曾经遭到不少的反对甚至嘲笑。然而,在中国当时的条件下,一种政治的、社会的学说,往往同时就是一种宗教学说。就当时诸子的学说看,没有发现谁试图在传统宗教之外另创新教,但也没有发现谁根本否定传统宗教的基本信条,比如上帝鬼神信仰。把他们视为无神论者,只是我们对他们的学说做出的解释。比如天道自然,其本身只是说,天道(即某些自然现象),并不是为人而发生,为人而出现的,并没有否定上帝的存在。或者说,它只是否定了旧的天道观,而表达了一种新的天道观。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的争鸣,是传统宗教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观念更新运动,一次历时持久、意义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然而所谓解放,只到一定程度为止。新的天道观只是对上帝的重新塑造,而不是否定上帝的存在。

在争鸣各家中,老子是最早出现的一家。老子的最高范畴是道。道存在于上帝之先:“象帝之先”(《老子》第四章,以下只注章数——笔者注),但上帝是存在的。道在上帝之先的意思是说,上帝也必须依道而行。上帝所行之道就是天道,天道是自然无为的。它“万物作焉而不为始”,且“功成而弗居”(二),它对待万物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十),“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三十四),它“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只是“辅万物之自然”(六十四)。自然,是一切行事原则中的最高原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所谓自然,不过是用一种看来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待万物:“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五);这种态度,也是圣人对待百姓应该采取的态度:“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五)。天地的处事方式,就是圣人的处事方式。或者说,圣人的处事方式,不过是效法天道。在这里,圣人是人事的最高主宰;而天地,则是万物,也包括人在内的最高主宰。

天地虽然不仁,但不是完全脱离人事,它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干预人事,比如“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也有自己的好恶:“天之所恶,孰知其故。”(七十三)这样的天,仍然是一个人格神,可以赏善罚恶。只是在老子看来,天的好恶,人们不知其原因罢了。

这样的天,同样需要事奉。只是应该遵守俭约的原则:“治人、事天,莫如啬”(五十九)。啬,可说是对传统宗教事神原则的重新说明。

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没有否定天的至上神地位,没有否定上帝的存在,只是对天人关系做出了重新解说。

当时和儒家并为显学的是墨家。墨家也以自己的方式对传统宗教的基本信条重新进行了解说。

墨子首先证明鬼神的存在。在墨子的观念中,鬼神分为三类:“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墨子·明鬼》)天鬼之中,有上帝,也有上帝的使者。墨子说,禹征有苗,汤伐桀,周灭商,天都曾经指派过使者来帮助他们,他们才取得了成功。

墨子不像老子那样,认为天的赏罚没有或者不知道什么原因。墨子认为,天,或者鬼神,都是聪明正直的。它们周知一切,而且不徇私情。无论你在多么隐蔽的地方犯下罪恶,鬼神都会知道。无论你多么有权有势,都不能逃脱鬼神的惩罚:

故鬼神之明,不可为幽间广泽、山林深谷,鬼神之明必知之。鬼神之罚,不可为富贵众强,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墨子·明鬼》)

这样的鬼神,是全知的,也是全能的,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战胜它。这样的鬼神,正是高级的人为宗教的鬼神观。

鬼神的赏罚,都有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义和不义:

然则天亦何欲何恶?天欲义而恶不义。(《墨子·天志上》)

因此,要想得到天的赏赐,就要行义,而不要行不义。墨子认为,所谓义,就是兼爱、非攻。那些不行兼爱、攻人之国的人,就是不义。不义之人,不会得到上帝的佑助。

墨子坚持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这个意志,就是赏义而罚不义。墨子坚决反对儒家的天命观。墨子认为,天命说不讲是非,不讲义与不义。天为何如此命令?为何让此人富而彼者贫?为何让此人长寿而彼者短命?没有原因,不知为什么如此,“上之所赏,命固且赏,非贤故赏也”,“上之所罚,命固且罚,不暴故罚也”(《墨子·非命上》)。

墨子认为,上帝鬼神不是这个样子的。上帝鬼神的赏罚,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在墨子看来,假如这种说法成立,人们就不会行善。“入则不慈孝于亲戚,出则不弟长于乡里”,“治官府则盗窃,守城则崩叛,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送”。这样一来,“为君则不义,为臣则不忠,为父则不慈,为子则不孝,为兄则不良,为弟则不弟”(《墨子·非命上》),天下就要大乱,恶人就要横行。

墨子所批判的天命观,就是传统宗教的天命观。虽然从周初就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甚至重视德行的思想还可以往前追溯。但是这种思想说的只是国家的兴亡、王朝的更迭,基本不关个人的吉凶祸福。在个人吉凶祸福的问题上,还是无缘无故的天命占据着统治地位。而且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这种无缘无故的天命观,时时使儒教在面对其他宗教的理论进攻时处于被动地位。这也是儒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一个天生的弱点。

同类推荐
  • 佛家人生智慧

    佛家人生智慧

    本书不仅介绍了佛教的源起与发展,揭示正信的佛教与迷信之间的本质不同,更重点运用佛教经典中的教诲,结合图解的形式,对佛法进行生活化解读,剖析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生与死、苦与乐、智与愚、有与无、祸与福,告诉我们离苦得乐,获得自在、安详与成功的生活智慧。
  • 中国禅学

    中国禅学

    金开诚、杜永刚编著的《中国禅学》禅学对佛学教义的把握并非义学式 的,而是具有藉教悟宗的特点,参禅者开悟时称其感受为“如人饮水,冷暖 自知”,这成为禅师悟感的典型表述。在禅学看来,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 不是水的感受,只是禅悟的某个阶段的境界,其最高境界仍要求视山为山、 视水为水。《中国禅学》讲述中国禅学的文化精神,早已融入了传统文化思 想之中,并对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

    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的精神问题,如信仰,道德观,注重物质忽略精神生活和心灵修养的种种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其中充满了东方哲学的智慧,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遵循的原则。比如尊重生命,保护环境,什么才是真的幸福等。
  •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今天,当我们在经卷典籍中参禅问道,向佛陀提出种种要求,试图接近佛陀的慈悲恩泽时,其实我们已经离佛陀越来越远了。现在,就让我们用《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这本书脱下佛陀的金装外衣,让佛陀不再凌空飞翔于只有香烟缭绕的地方,让佛陀不再端坐于无人可及的莲花法座上,让佛陀不再安住于壁画、吟唱、礼拜和世人的景仰中。让佛陀的双脚重涉人间,和我们一起去哭、去笑、去失去、去得到、去释怀、去拥抱、去明心见性、去尽情尽兴……执心执意执着,华音流韶过。因缘聚散,光阴荏苒。我们是否,还在踽踽独行的路上步履蹒跚?静思静穆静坐,花雨曼荼罗。刹那清净,一世安宁。我们是否,还没看见自己心头的天澈地明?
  • 菜根谭(第五卷)

    菜根谭(第五卷)

    《菜根谭》是明初道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其文字简炼明隽,亦骈亦散,融经铸史,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它能告诉我们的事情很多很多,如一溪清泉,能涤去我们焦燥的尘灰,化解我们心中的积烦。本书编译从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体系,对《菜根谭》以通俗直观的解释,言语之中宛见古贤之心。
热门推荐
  •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绝世少主的上古之谜

    绝世少主的上古之谜

    一朝穿越,发现惊天大秘,三千世界,本是神魂不全的她被那股力量牵引,凝结全魂,揭开身世的神秘面纱……21世纪“嗜血‘本是两年前不起眼的小组织,却在她的带领下用两个月的时间,夺取了世界第一组织的称号——无上。更是开辟了世界第一大集团——帝爵。可这两大组织的真正掌权人,拥有”至尊“——世界第一杀手称号的她却在一个晚上因为与生俱来的怪异体质消失了。等再睁眼,便是古色古香的异界。”女扮男装?这具”正太“身子还挺受人尊敬的嘛。“稚嫩的脸上露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冷笑,”至于原因嘛,嗯?天才?可我却没感受到一丝魔法啊。可真是耐人寻味呢……“
  • 特工练习生

    特工练习生

    话说本来是一个替父母报仇雪恨,为世界声张正义的故事,怎么突然就画风一变,进入了最乱的一个圈,惹上了最红的一个人。从此,double的家族恩怨,double的勾心斗角。宋文霏:你负责娱乐圈的撕逼大战,我负责特工圈的打打杀杀。许诺:不用,你对我负责就行。(本文很现代,略虐,时而甜蜜,时而腹黑,时而矫情,欢迎入坑)
  • 红死魔的面具

    红死魔的面具

    这篇短篇小说以红死病大规模爆发的某国为背景,贯穿作品的整个基调是阴森恐怖,神秘诡异的,最终将故事推向那预定的可伯的结局,给人带来“一种特殊的舒适的的恐怖和激动”。亲王本该可以采取行动,本该能做出正确的举动,同红死魔抗争,帮助他的人民,但王爷和他的侍臣们抛弃了他领土的臣民,封死了铁门,没有人能从外面进来,统治者对人民的不管不问,从而注定要灭亡。亲王的傲慢与他对其不幸地陷入团境的国民的忽视与淡漠结合在一起,尽管他拥有的财富可以帮助需要的人,但他把自己的财富用于保护自己和堕落的纵欲,他举办的假面舞会实际上把自己变成了笼中的因兽,无法逃脱。
  • 红楼梦(下)

    红楼梦(下)

    一部影响整个华人世界的经典,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篇章。胡适说“《红楼梦》这部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毛泽东说“《红楼梦》我至少读了3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张爱玲:“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 一品恶妇

    一品恶妇

    回归市井生活,努力写一个热闹好看的市井故事。她就是刁蛮泼辣,又如何?
  • 一品阑珊赋

    一品阑珊赋

    她是夜阑珊,一个顶着她人灵魂却卑贱到尘埃里的死刑犯。他是夙岚,一个云国身份最为尊贵的男子。他们本不该有交集,命运却偏偏让他们相遇。她说,“我这般阴狠毒辣,是好,还是不好?”他当然说好,因为只有她这般狠辣的时候,他才能够透过她,看到曾经的自己以及那个她。于是,为着他这一句好,她风里来,雨里去,当真将单纯的自己修炼成那个人人见到都要说一声毒妇的人。她说,“一个人没有了原来的身份样貌,是好,还是不好?”他当然还是说好,因为只有她不是公主的时候,她才不用喊他一声皇叔。于是,她便顶着这个之前无比厌倦的名字,开始了只属于夜阑珊的生活。
  • 圣迹仙踪

    圣迹仙踪

    据西汉史圣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莫知其所终”。古往今来,研究老子著述可谓汗牛充栋,然而,老子晚年何处修道?已成“千古之谜”。好在《史记》还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二十一世纪之初,甘肃成功举办“首届老子文化国际论坛”活动,有百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与会,产生《兰州宣言》,老子出关以后游历陇原大地,晚年在古狄道隐居讲学,最终在岳麓山凤台仙逝,基本上形成了共识。作者据此共识及相关历史及神话传说,著《圣迹仙踪》一书,借生肖问道,演义有关老子西出函谷关后踪迹这一“千古之谜”。
  • 喜你为疾权志龙

    喜你为疾权志龙

    志龙啊,还记得那次吗,你说,谁不可能陪谁一辈子。我不会轻易许下诺言,你会觉得我是惊鸿好个坏男孩吗?但是惊鸿,遇见了你,像是例外,我想尽力陪你走下去。其实爱何尝不是例外,那个TA出现之后,你的一切原则被打破,爱的不可自拔。只是我希望,我能拥有一份自私的爱,志龙,不用为你、你的工作躲躲闪闪。如果我选择离开,只是希望你,不要太难受。
  • 陌笙一舞醉倾城

    陌笙一舞醉倾城

    陌笙奉命去丞相大人家里刺杀他的宝贝儿子,本以为一刀毙命,没想到最后他的宝贝儿子命大活了下来!于是她只能再去一次,可是最后怎么样都下不了手。教主催了好几次了呀,她实在舍不得呀,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