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些回忆过去生活的文字。这里所记录和描绘的,都是我个人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
这些文字的写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真名真姓的事实记录或怀念,比如《一本书,几个人,几十年间》、《永远的忏悔》、《迎春的花儿》等,以及那几篇追忆几位前辈师长的文字;另一类则是我用小说手法写下的一些故事和人物。
关于第一类,似乎没有必要给予特别的说明,反正全都是一切如实的记录。我是满含着对往事和逝者的敬重,诚心诚意写下它们的。但关于这第二类回忆文字的写法,好像有必要在这里做一点说明。
我觉得,往事的回忆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讲述方法,比如类似写小说的方法,有情节,有人物,有描述,应该也是一种“形象思维”的产物。所以我想,写回忆也可以像写小说一样,写得绘声绘色,尽可能让人家愿意读,喜欢读,读后能有所触动,有所共鸣,能激发起读者的想象和情感。
于是我便产生了一个写“小说体回忆”的想法。这本书里有几篇文字就是我对自己这种想法的尝试和实践。
但是写记录生活事实的回忆文字,毕竟和写小说不一样。小说家虽是应该遵从生活真实,但他们都拥有一种艺术创造的权利,情节由他编来,人物由他塑造,在文艺学的教科书里,这叫做“虚构”。而回忆录的作者则是不仅不能胡说,而且不允许有任何的虚构。既是记录过去生活的事实,你就必须严格遵从事实的真实,你所写的必须是已经发生在过去生活中的实事,决不可欺世欺人,胡编乱造。这就给想要写“小说体回忆”的人提出了更高的写作规范和要求。
不过这并不是不能办到的事。在我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有一位世界文学大师的一部名作,给了我这种写作方法的指导和启发。我说的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俄国十九世纪伟大作家屠格涅夫,和他的那本名作《猎人笔记》。
记得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创作《猎人笔记》时,屠格涅夫就好像是漫步在俄罗斯那片辽阔大地上,这本书里的一个个故事就是他从那片沃野中随手采来的一朵朵鲜花,一朵朵能够充分显现和代表他的祖国俄罗斯大地真实面貌和生活实质的鲜花。屠格涅夫笔下所描述的那些事件和人物,都是他直接从生活中发现,并且几乎是不加任何修饰和虚构而如实记录和描绘出来的,而这些事件和人物又都毫无疑问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和文学形象的典型性。也就是说,屠格涅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在这部作品中描述的,都是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
屠格涅夫这样做到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也来学学他呢?哪怕是“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也好。于是,我想到要从我过去的生活经历、体验和接触中,就记忆之所能及,选取一些令我终生难忘的人和事,把他们用写小说的方法,而又是不加虚构的如实记录,提供给比我年轻的读者朋友们,帮助他们认识和了解我们国家过去一段时间里的生活真实。我这样想着、想着,一个个人物和一段段故事便蜂拥而至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二吉子,桃花姑娘,青竹妹妹,赵师傅,冯哥和他那一伙兄弟,梅丽……以及和他们相关联的一件件事情,便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化为文字出现在我的电脑里。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记忆力是随着时间和人的年龄而减退的,在我凭着记忆把这些人和事写成文字的过程中,我当然发现,有些微小的情节或生活细节早已被光阴和年龄冲刷得不知去向了。这时,为求维护故事的形象性和完整性,我只能联系上下文,根据事件本身的逻辑来给予必要的补充。这或许也不能算是虚构吧。而且,在总体上,主要之点上,在事件和人物所要表现和说明的根本思想和事实真实上,这些细枝末节都无碍宏旨。
现在,“木已成舟”了,文章已经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我所做出的这些努力和尝试效果究竟如何,就要请诸位朋友们给予批评和指教了。
这些就是我想在书的开头告诉读者的话。我还想要说的几句话是,我要对高彦杰和陈蕾两位同志致以真诚的感谢,没有她们亲切而又细致入微的帮助,这本书是印不出来的。
智量
2010年9月,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病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