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启动发动机,以100转/分左右的速度转动,当回油管出油时,立即将发动机熄火,再次向油箱内补加液压油,并重复上述过程4~5次,到动力转向系统中没有空气为止,然后将回油管连接牢固。
⑤发动机运转时,左右转动转向盘3~4次,液压油应无气泡,发动机运转和停止时,油平面相差不能大于5毫米,否则应重复放油,排出系统中的空气。
护车小贴士:动力转向系统中空气的排除
当汽车转向液压系统渗入空气后,由于空气的可压缩性,造成汽车转向操作不稳,影响汽车的转向安全性。
液压系统渗入空气的主要原因是:油管接头连接不牢或接头损坏;油管破裂或重新连接油管后没有进行排气或排气不干净;在更换转向液时排气不干净;储液罐液面过低……为保证汽车转向省力,操作平稳安全,应及时地把转向液压系统中的空气排出。在对动力转向系统进行排气前,应先检查储液罐液位高度,并据需要添加动力转向液。待液面合适后,便可按下述方法排气:
(1)将汽车前部用千斤顶或举升器顶起,并用支架牢靠固定。
(2)转动转向盘,从左极限位置转到右极限位置,来回转动3~5次。
(3)启动发动机,使之怠速运转,并重复上述转动转向盘的过程3~5次。
(4)将汽车前部放下,在发动机怠速运转的状态下,再来回转动转向盘5~8次,使转向液温度升高,然后将转向盘置于中间位置,检查并记录储液罐内液面高度。
(5)关闭点火开关,使发动机熄火,待其停止转动3~5分钟后,再查看储液罐内液面高度,并与步骤(4)的液面高度进行比较,若两次无差值或差值小于5毫米,而且转向液中无气泡或乳化现象,说明系统内空气已排净。否则,仍需重复(4)、(5)两步骤,直至空气被排净为止。
(6)检查液位,根据需要可向储液罐中加注转向液至规定液位。
47.车轮前束的检查与调整
汽车同轴上的两轮(左右轮),其前端距离小于后端距离的现象,称为车轮前束,其差值为正数时,称为正前束;差值为负数时,称为负前束。目前,轿车上前后轮都有车轮前束的要求。车轮设置前束的目的是为了与车轮外倾相配合,消除车轮外倾产生的不良后果,减少轮胎的磨损,保证汽车的行车安全。
(1)车轮前束的检查
在检查车轮前束之前,应使汽车满足下列条件:轮胎充气压力符合规定值、各轮胎尺寸一致;车轮及轮胎无摆振现象;车轮轴承间隙正常;悬架系统的球头销无过大间隙;油液加满,汽车空载。
车轮前束可用钢卷尺进行测量。此时一般有架车法和推车法两种方法。架车法:将车轮架起离开地面少许,使车轮处于直行位置,用粉笔在轮轴中心线高度上的左右轮胎边缘画上记号,量出两记号之间的距离,然后将左右车轮转180°,其记号则转至前轴后面,再量出两记号之间的距离,其后端间距与前端间距之差即为前束值。推车法与架车法基本相似,只是应将汽车停放于平直路面上,测量完轮胎前端后,向前推动汽车使车轮转180°后再测量轮胎后端。
各车型车轮前束规定值可能不同,同一汽车前后车轮的前束规定值也不尽相同。如富康轿车前轮前束规定值:有助力转向车型1~3毫米,无助力转向车型-3~-1毫米;后轮前束规定值:-2~2毫米。广州本田雅阁轿车前轮前束规定值:(0±2)毫米;后轮前束规定值:(2±2)毫米。
(2)车轮前束的调整
若测出的车轮前束值不符合规定值,则应对其进行调整,使之满足要求。车轮前束的调整,依据车型结构的不同而变化。下面以轿车为例,说明车轮前束的调整方法。
①前轮前束的调整:前轮前束的调整依赖左右转向横拉杆中的调整螺母进行。调整时,左右车轮对称调整,不可单独调整某一边,否则,左右前轮的前束角不等,可能会出现跑偏、转向轮与车身干涉等现象。其调整步骤是松开左右转向横拉杆的锁紧螺母,然后按同一方向转动两个转向横拉杆,直到前轮处于直线行驶位置。均匀转动两个转向横拉杆,直到前束调整至规定值为止。调整结束后,按规定的转矩拧紧转向横拉杆锁紧螺母。前轮前束调节完成后,应使转向轮处于直行位置,来检查转向盘是否居中。若转向盘不居中,则需对前轮前束重新进行调整,以保证转向盘居中、转向轮处于直行位置时前束值符合规定。
②后轮前束的调整:不少轿车后轮的前束不可调整,如富康轿车。但有的轿车后轮的前束也可调整,如广州本田雅阁轿车,该车后轮采用独立悬架,其左右后轮的前束应分开调整,其调整步骤是使左右后悬架控制臂上的调整螺栓固定不动,松开各自调整螺栓上的锁紧螺母。转动左右后悬架控制臂上的调整螺栓,将后轮前束调到规定值。将各自的调整螺栓固定不动,再装上自锁螺母,并以规定的转矩拧紧锁紧螺母。
护车小贴士:如何用卷尺测量前轮前束
在没有前束尺的情况下,可用卷尺进行测量。
其方法是:将前轮架起使其稍稍离开地面(两轮同等高度),刚好能转动车轮。用划针在规定的前束测量处(胎面中心线上)做上标记,两边标记离地面的高度为车前轮中心水平高度(为缩小测量误差,记号应做得精确),量出标记间的距离,再将车轮转过半圈,标记转到后面(离地面的高度同前),再量出其距离,用后边的数值减去前边的数值即为前束。
48.勿忘检查制动液
如果你正在驾驶汽车高速行驶,忽然发现前方有情况需要立刻停车,可是在踩制动踏板的时候才发现制动失灵,那后果是非常可怕的。汽车的制动系统关系着车主的安全,这一点已经为广大车主所熟知,但许多车主对于制动液却是知之甚少,往往是买回新车直到车辆损坏都没有注意过,更谈不上检查和更换。
每个汽车制造商都对其生产的汽车规定了制动液的更换时间和里程。一般来说,同一车系中的车型,更换时间和里程标准基本相同,不过也有个别车型略有不同。更换制动液的时间和里程标准,可以到4S店进行检查和咨询。
检查制动液的内容如下:
(1)定期检查制动液液面高度
若制动液量不足会使空气进入,制动会变得不灵敏。因此,最好每月定期检查制动液液面高度,注意制动液液面是否出现明显下降,品质是否变差,如果是,就应及时添加或更换。
制动液罐为半透明树脂制品,罐子如果脏污只需用布擦拭,就可以进行简单的目测检查。制动液应达到罐的基准线,若制动液比前一次检查大量减少,有可能发生漏液,应及时维修,否则,汽车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很大。
(2)每1万公里检查一次制动液
制动摩擦片和制动鼓是有使用寿命的,当它们磨损到一定程度时必须更换。一般在城市中行车,制动鼓的寿命大约是5万公里,制动摩擦片的寿命是3万公里左右,但是具体还要看车主的操作情况。制动摩擦片最好是每1万公里检查一次。制动液一般是每行驶5万公里就应更换一次,若长期在潮湿地区行驶,换制动液的周期要适当缩短。
(3)异常情况仔细查
当汽车出现下列情况时,则应仔细检查制动系统:
①汽车托底时,很有可能会碰到制动液管。汽车托底后应踩几脚制动踏板,下车检查一下油管有没有变形或者漏油。
②制动时,汽车明显向左或向右跑偏。汽车跑偏是前轮制动不同步所致,极易因左右轮制动力不均而发生事故,特别是在高速行驶时,必须马上到维修厂进行制动调校。
③将制动踏板踩到底,但制动效果不明显,并且连续踩制动踏板效果也无改善。制动效果很弱,有可能是因为制动系统内混有气体,需要到专业的维修厂修理。如出现踏板过软、行程过长等问题,也要注意到维修厂进行检查。
(4)长途行车后,应该对制动系统进行仔细检查
检查制动管路是否有磕碰、损伤和泄漏情况,因为汽车在高速行驶时,飞溅起的石子打到底盘的制动液管上,会导致制动液泄漏或制动失灵,如制动液管被磕扁后,还会导致单个车轮制动失灵。
护车小贴士:谨慎购买制动液
合格的制动液有几个特性:在高温、严寒、高速、湿热等条件下保证灵活传递制动力;对制动系统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没有腐蚀性;能够有效润滑制动系统的运动部件,延长制动主缸、轮缸和皮碗的使用寿命。
目前制动液市场比较混乱,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劣质制动液充斥市场。因此,用户尽可能购买长期为汽车厂提供配套制动液的生产厂家的产品,并且要到有信誉的专业销售部门购买。此外,在种类选择上,最好考虑选合成制动液,不要购买已淘汰的醇型制动液。选购制动液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制动液太稀的不能用,没有颜色、透明的不能用(一般合格制动液颜色为浅黄色或者深黄色)。
(2)带有酒精味的醇型制动液不能用,其主要性能不可能达到国家现有标准。而没有任何气味的产品也不可能是合格的制动液产品,因为制动液是由带有特殊气味的化工原料合成出来的,因此是有特殊气味的。
(3)选择质量可靠的大品牌不失为捷径。
49.制动片的维护与更换
在汽车的制动系统中,制动片是最关键的部件,制动效果的好坏都是通过制动片体现出来的。一般采用液压传动使制动片和制动盘(鼓)接触摩擦,从而达到减速制动的作用。制动片一般由金属底板、粘接隔热层和摩擦层构成,其中隔热层是由热的不良传导材料及增强材料组成。摩擦层是由增强材料、黏合剂及填料(摩擦性能调节剂)组成。
(1)早期磨损
车主经常反映制动片不耐磨,这实际上属于早期磨损现象,造成这种早期磨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劣质制动盘(鼓)的材料及结构容易造成制动片的早期磨损。
②制动系统的制动钳由于长期使用受损造成制动不回位,使得制动片和制动盘(鼓)长期拖磨致使磨损超常严重。
③制动片所用的材料不合要求及制动片摩擦层设计密度不合理(偏小),也是致使制动片磨损严重的原因之一。
④原车制动片设计面积小,在长期超速行驶、制动频繁、超载工作及长期高温下使用,也是致使制动片磨损严重的主要原因。
(2)制动片的更换时机
因为制动片是关系到行车安全的部件,如果不及时更换,就会直接损伤制动碟,而且降低安全系数,影响生命安全。那么何时必须更换制动片呢?
一般当前轮制动片的厚度小于3毫米,后轮制动片小于2毫米时必须更换。盘式制动器的制动片厚度可以采用踩制动板的方法来检查,到了更换时间,前制动片在制动时会发出金属摩擦的响声。而对于鼓式制动器制动蹄上的制动片厚度的检查,则必须将制动蹄从制动器中拉出来方可检查。车辆在正常行驶的情况下,前制动片的使用寿命为3~5万公里,后制动片的使用寿命为10~15万公里。
(3)制动片更换前后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