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经常提到想象力的重要性。可以这样说,没有想象,也许就没有人类的今天。但是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才有想象力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对文学的阅读、欣赏和创作正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途径之一,因为文学正是“想象的艺术”。
文学是众多的艺术门类中的一种。那么,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区别何在呢?这样的区别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材料和工具的区别就是其中之一。每一门艺术都是美的创造和呈现,我们要感知到它的美,需要借助不同的方式。就音乐来说,需要感知美的耳朵;就绘画来说,则需要感知美的眼睛。那么文学呢?文学作品既没有声音,也没有色彩,我们如何感受它的美呢?靠想象。因此,文学又被称为“想象的艺术”。
文学的想象体现在文学的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
我们先谈谈文学创作中的想象。
在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和疑问:作者是怎么想到这些的呢?有时我们会误以为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一切,其实未必。除了那些自传性的作品,大部分作品是作家想象出来的。举一个例子吧。
列夫·托尔斯泰(以下简称“托翁”)的伟大著作之一《复活》洋洋百万言,体量庞大,结构复杂,情节曲折,意蕴深厚,但我们想不到的是:真正触发托翁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件过去发生的真实事情。《复活》最初取名为《科尼的故事》,之所以这样取名是因为它源于检察官科尼向托翁讲述的一个故事。
检察官科尼在审判一个偷窃案时,一个年轻的贵族陪审员发现被审判的小偷(一个妓女)就是当年被自己诱奸的姑娘。他良心受到了深深的谴责,觉得正是自己当年的无耻使一个纯洁的姑娘堕落为妓女。为了救赎自己的罪过,他决定同她结婚,通过婚姻的形式来救赎自己的灵魂。检察官科尼坚决劝说这个陪审员放弃这个念头。后来这个小偷患斑疹伤寒死在监狱医院,陪审员也最终未能达成心愿。
就是这一个简单而普通的故事,经过托尔斯泰的妙手,最终成了上百万言的、结构复杂的长篇小说——《复活》。
也许我们也曾听到类似这样的故事,也曾唏嘘感叹,甚至曾向人述说。同样的一粒种子,落在我们的心田里,或许会破土萌芽,但也仅仅是破土萌芽而已,我们不知道也没有能力去呵护它成长,只是时时为它感动,但这样的感动仅仅属于我们自己。但对于托翁来说,则不是这样,托翁也小心地呵护它,但是他懂得也有能力使它萌芽破土最终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从此,这棵参天大树荫庇和慰藉的不再是托翁一个人的心灵,而是千千万万人的心灵。
为什么托翁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原因当然众多,但是毫无疑问,想象力占了很大的比重。他知道如何把一个简单的故事演绎为一个复杂而动人的故事。没有这样的想象力,作家就无法进行创作,而作为读者的我们,也无法进行欣赏。
文学作品呈现给我们的只是文字,既无声音,也无色彩,用普通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白纸黑字,摸着不扎手”。我们如何才能够欣赏文学的美呢?毫无疑问,也只有凭借想象。想象使文学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灵动起来。我们在想象中创造出一个活生生的世界,及生活在其中的各种人物。由此,作品不再是一堆僵死、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我们沉浸在这个世界之中,忘掉了自己,与其中的人物同欢乐、共悲苦。当我们阅读《红楼梦》的时候,无论是黛玉还是其他人物,都栩栩如生起来,这些都是依靠我们的想象力。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想象力,我们该如何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在诗词欣赏之中,更是如此。我们今天有许多人不喜欢文学,除其他因素外,我想,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可能就在于阅读者自身想象力的匮乏和不足。
古今中外,无数伟大的作家描述过女性的美。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一些看看,借以体验想象力的作用。
1.《诗经》描写庄姜出嫁时的容貌之美:
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2.《汉乐府·陌上桑》描写罗敷的美: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中华书局排印本《乐府诗集》
3.《荷马史诗》描写绝世美人海伦的美:
……这些长老
坐在斯开埃城门上面,他们年老,
无力参加战斗,却是很好的演说家,
很像森林深处爬在树上的知了,
发出百合花似的悠扬高亢的歌声,
特洛亚的领袖们就是这样坐在望楼上,
他们望见海伦来到望楼上面,
便彼此轻声说出有翼飞翔的话语:
“特洛亚人和胫甲精美的阿开奥斯人
为这样一个妇女长期遭受苦难,
无可抱怨;看起来她很像永生的女神;
不过尽管她如此美丽,还是让她
坐船离开,不要成为我们和后代的祸害。”
——荷马《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
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4.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介绍凤姐的出场时,曾对凤姐有一番描写:
一语未休,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思忖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进来。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红楼梦》第三回
5.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阿里奥斯托(Ariosto,1474—1533)在《疯狂的罗兰》中曾经花了很大篇幅描绘一个女巫的美,其中有一段说道:
她的嘴横陈于两道溪谷之间,
两唇射出天然的银朱的红光,
中间排列着两行雪亮的明珠,
随着唇的张闭,时露时藏。
从这里发出心畅神怡的语言,
叫莽撞汉的心肠也会变得温柔;
就从这里发出那嫣然一笑,
瞬息里在人世间展开天堂。
——《疯狂的罗兰》,朱光潜译诗
6.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描写安娜:
她(吉娣)稍微有点晕眩,向四周环顾了一下,找寻着安娜。安娜并没有像吉娣所渴望的那样穿紫色衣裳,却穿了一件黑丝绒的敞胸连衫裙,露出她那像老象牙雕成的丰满的肩膀和胸脯,以及圆圆的胳膊和短小的手。她整件衣裳都镶满威尼斯花边。她的头上,在她天然的乌黑头发中间插着一束小小的紫罗兰,而在钉有白色花边的黑腰带上也插着同样的花束。她的发式并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地方。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老从后颈和鬓角里露出的一圈圈倔强的卷发,这使她更加妩媚动人。在她那仿佛象牙雕成的健美脖子上挂着一串珍珠。
吉娣每天看见安娜,爱慕她,想象她总是穿着紫色衣裳。可是现在看见她穿着黑衣裳,才发觉以前并没有真正领会她的全部魅力。吉娣现在看到了她这副意料不到的全新模样,才懂得安娜不能穿紫衣裳,她的魅力在于她这个人总是比服装更引人注目,装饰在她身上从来不引人注意。她身上那件钉着华丽花边的黑衣裳是不显眼的。这只是一个镜框,引人注目的是她这个人:单纯、自然、雅致、快乐而充满生气。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尼尼娜》,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
7.英国诗人拜伦曾以诗的形式描写一个新寡妇女在舞会上的美:
她走在美的光影里,
好像无云的夜空,繁星闪烁;
明与暗的最美的形象,
交会于她的容颜和眼波,
融成一片恬淡的清光——
浓艳的白天得不到的恩泽。
多一道阴影,少一缕光芒,
都会损害那难言的优美:
美在她绺绺黑发上飘荡,
在她的腮颊上洒布柔辉;
愉悦的思想在那儿颂扬,
这神圣寓所的纯洁高贵。
那脸颊,那眉宇,幽娴,沉静,
情意却胜似万语千言,
迷人的笑容,灼人的红晕,
显示温情伴送着芳年;
和平的,涵容一切的灵魂!
蕴蓄着真纯爱的心田!
——拜伦《她走在美的光影里》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们无法一一撷取。
我们想问的是:假如没有想象力,你能够感受到这些女性动人心魄的美吗?毫无疑问,不可能。没有想象力,这些文字所描述的不过是一些僵硬的图案而已。正是因为有了想象力的帮助,这些人物才鲜活灵动起来,栩栩如生,犹如就在我们身边一般。
但是,除了想象力,我们是如何感受到这些作家所描述的女性之美的呢?为什么我们在描述一个人的美的时候却无法像他们那样感动他人呢?要明白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关注文学的修辞和表达的技巧。可以这样说,正是修辞和技巧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它们使我们的想象力在不知不觉之中得以苏醒和翱翔。下面我们来具体谈谈。
既然说到要描述人的美,我们一般的想法是:那就似乎毫无疑问地要说到身高、胖瘦、肤色等具体的方面了。这一点上面的作品似乎都做到了,也由此可见,伟大的作家、诗人也不能离开普遍的人情和常识。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分别描述了庄姜的手、肤、颈和眉的美;“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则描述了罗敷的穿着打扮,它们都对一个人外在形体和穿着进行了仔细的描绘。但是问题却出来了,只要对一个人这些方面进行仔细的描绘,就能够传达一个人的美吗?肯定不会。就身高来说吧,我们能够确定身高是多少就是美吗?我们能够确切地说哪一种颜色的服装就是美吗……毫无疑问,无法确定。那问题就来了,我们既然无法以形体方面来确定一个人的美,却又要描述一个人的美,那怎么办呢?让我们再次回到上述作品之中去吧。
上述作品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在描述一个人的形体和衣着等具体可见的方面之后,他们都转到了美的效果方面,也就是美所引起的观者的反应方面。《诗经》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来结束对庄姜容貌之美的描述。“巧笑”“盼”是一个动态的描述——啊,她笑起来是多么的美,她的眼睛顾盼生辉。这一描述,一幅美人的图画就活了。笑、盼这样的动态是无法描述的,就让你去想象吧。
这点在《伊利亚特》对海伦的描绘中就更加鲜明突出了。海伦是希腊的绝世美人,美到什么程度呢?美到希腊人愿意为她打十年的战争。对于这样的美人,我们当然想知道她到底是何样的美。但是,荷马在此却给我们玩了一个花招:他没有具体去描绘海伦的美,而是转而去描述当见到海伦的美时人们的反应:面对海伦的美,他们认为十年的战争都值得。
十年的战争啊,多少鲜血、多少生命,这些在世间看来最宝贵的东西,在海伦之美的映照下,似乎都已经不再惜,甚至“无可抱怨”。特别是当我们注意到发出这一感叹的人时,我们就更加可以想象海伦的美了。谁发出的感叹?——这些长老。谁是长老?表面看来,就是“年老”的人。但是认真一想,又不仅仅如此。年老,至少意味着两个方面:一是身体的衰退、衰竭,这使他们已经不再容易激动;二是见多识广,阅历丰厚,这使他们处变不惊,不再容易为新奇的东西所感动。但是就是这样的人,在海伦面前都禁不住激动起来,由此就更可知海伦的美了。
这样的手法我们当然可以从上述其余的作品中进一步看到。
对罗敷的美的描述,最后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无论是耕者还是锄者都忘记了手头的工作,为何忘记?因为都被罗敷之美摄去了心魄,不由自主地忘记了。最后都彼此埋怨了起来,只是因为顾着去看罗敷了。由此可以想见罗敷的美了。
阿里奥斯托在描述女巫形体可见的美之后,感觉还是无法传达出女巫的美,怎么办呢?他接着描述女巫的笑:“就从这里发出那嫣然一笑。”但到底是怎样的美,则很难说。阿里奥斯托这样说:“瞬息里在人世间展开天堂。”这是对嫣然一笑的美的描述吗?不是,是对其效果的描述。但是正是这一间接的描述,嫣然一笑的美被传达得淋漓尽致、韵味无穷:她的笑,使你瞬息间就仿佛在人世间看到了天堂。这是何种程度上的美啊,你去想象吧。
拜伦的《她走在美的光影里》就不用说了。我们仿佛怯生生地站在一旁,见到美的光影在我们眼前流溢。究竟是她走在美的光影里,还是光影随她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