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所谓兴趣,就是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既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长大后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受环境影响才逐步形成的。一个孩子从母亲教他发声、认字、写字开始,就会在心中形成一种倾向。这种心理倾向随着接受的事物日趋增多,变得越来越强烈、越来越牢固,这就是兴趣。
由此看来,兴趣是后天形成的,是受环境影响的结果。这种学习兴趣势必发展成爱好和志向,是学生自觉的求知欲望和内在动力。可见,培养学习兴趣对学习是多么重要。强烈的学习兴趣,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兴趣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没兴趣可以转变成有兴趣,有了兴趣也可能丧失兴趣。学习兴趣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兴趣的产生当然需要外部条件的引发。古人说的“启其蒙而引其趣”就是这个道理。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真正学进去了,并经过自己的钻研获得了成功,于是也就产生了兴趣。这正如比尔·盖茨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往往就是这样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科学家获得成功的经验中都有一条:他们都有广博而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当然,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失败也是经常发生的,这是对你的兴趣和爱好的考验。只要你的兴趣和爱好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甚至上升为一种志向和抱负,那么就会产生不屈不挠的毅力和坚定不移的意志,你就会千方百计、竭尽全力地克服困难、战胜失败,达到“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境界,从而获得更大的成绩,使你的兴趣更浓烈、爱好更坚定。
学生厌学是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学生的厌学主要表现是不遵守校规校纪,课上思想不集中,课下不认真完成作业,甚至公开表示“不愿上学读书”,长期逃学在外。作为教师,最让我们头疼的事情也许就是学生不喜欢学习。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上火,学生更不会快乐。因为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要他们学习,显然是要他们承受痛苦的折磨。要让痛苦变成“快乐”的一个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那么如何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1.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
好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
当一个人需要什么的时候就会对什么感兴趣,比如人们需要吃穿住行,就会对吃穿住行方面的东西感兴趣。换言之,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那么,我们在培养学生兴趣的时候,就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心理。当他觉得需要知识的时候,势必会对知识产生兴趣,自然也就会产生求知的欲望,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2.要用有趣的方式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一个幽默的老师往往能很容易让学生喜欢上他,进而喜欢听他的课,乃至喜欢上他教授的学科。而一个总是板着脸的老师很容易将课堂气氛弄得死气沉沉,学生看到他就觉得很压抑,自然不会喜欢他,当然也不会喜欢他的课,更有甚者会厌学这门课程。当我们抱怨学生没有兴趣读书的时候,应该先自我检讨一下,寻找自身的原因。
3.给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
每一个人在成功后都会有更多的斗志和自信。成功的体验可以使人的兴趣逐渐增多,失败的体验则会导致人的兴趣逐渐减少。所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是促使其学习兴趣日益浓厚的好方法。这主要靠教师的一些有意识性鼓励和表扬,通过这些鼓励和表扬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应对学生抱以较高的期望值。哪怕这个学生学习很差,也不要对他流露出失望。相反,要让他觉得,老师一直相信他有学习的潜力,一直相信他能改变现状,取得学习上的进步。老师这样充满期望的态度能够帮助学生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从而加强对自我的肯定,让他们渐渐对不感兴趣的学科产生信心和兴趣。还有就是为学生订立容易实现的小目标。学生经过努力并实现了这些目标后,我们应及时给予赞赏,同时帮助他们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就要善于给学生制造快乐,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高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