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成林还说,自己的成功,也是因为朋友多,为什么朋友多,因为他讲诚信。比如一口100米深的井,你可以给别人报120米深,这样就能多赚些钱。但是以后用户洗井时,就会按照120米的深度计算,结果就会导致井塌了。正是因为谭成林讲诚信,他打的井从来没出现这种情况,所以才赢得了人们的认可,以后再有什么活,大家还想着找他干。
“客运大王”托乎提·玉素甫
托乎提今年40多岁,当上哈密“农业十大王”那年,他还不到30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五堡乡的阿合毛拉成为第一个跑乡村短途客运的人。由于当时交通落后,国营班车每天只有一趟,还很破旧,很难满足当地人出行的要求。一些农民有了尝试涉足客运业的想法,托乎提就是其中之一。
“那时候私人跑客运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相关的政策出台,人们的思想也很保守,有关部门顾虑重重,如果私营线路放开,国营的怎么办?阿合毛拉不断奔走,在哈密交通运输部门的帮助下,向自治区上级部门多次申请并协调,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办成了私营短途运输的手续。”托乎提回忆。
有了阿合毛拉的试水成功,托乎提紧跟其后,他借款、贷款自费买了一辆45座东风大轿车,开始跑客运。
离五堡乡乡政府8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水库农场,那里居住的是江苏支边青年,大部分都是汉族居民。每次进城后返回五堡乡,公家的班车就在乡政府停下,休息半个小时候后返回哈密。以前,摩托车也很少,农场居民只能自己想办法,骑自行车、坐毛驴车,甚至步行8公里回家,十分不便。托乎提开始跑车后,每次都将农场居民送到农场。尽管这样增加了成本,耗费了时间,每次回来都是空趟子,但他一直坚持把乘客送回农场,这个做法赢得了农场居民的欢迎,大家都喜欢坐托乎提的车。水库农场有户汉族居民,家中有两个孩子上维吾尔语学校,孩子要到乡里去上学,家长接送不便,托乎提知道这个情况后,连续3年免费接送姐弟俩到五堡乡上学,一直到姐弟俩小学毕业。
1990年秋天的一个深夜,托乎提刚睡下没多久,就有人来敲门。原来,有一位村民疾病发作,需要赶紧送往医院。托乎提二话没说,穿上衣服就上了车,将病人和家属平安送到哈密地区医院,并帮助家属安顿病人住院,没有收病人一分钱。等他赶回五堡时,天都快亮了。
夏天瓜果成熟的时候,五堡乡的农民要到哈密来卖水果,为了让乡亲们早早进城,早一点把东西卖出去,多赚一些钱,托乎提凌晨两三点就从五堡出发,拉着乡亲们和丰收的水果,凌晨四五点就进了友谊路批发市场。卸下第一批货物后,他又赶紧返回,再拉第二批货物。半夜行车要特别注意安全,托乎提开车多年,小心谨慎,从未出过一次事故,乡亲们都很信赖他。晚上没有时间睡觉,他只有在白天送完乘客后,在车里面睡一会儿。
1994年,托乎提不仅又买了一辆中型面包车,还在乡里投资修建了一座市场,解决乡亲们购买日用品困难的情况。随着五堡撤乡建镇,小城镇发展的速度加快,托乎提再一次抓住了商机,停止了跑客运,政府帮他重新改扩建了一个崭新的市场,原来的土坯房全部换成了砖混结构的新房子,他开始了自己第二次创业历程。
“经商大王”李宇:第一个承包乡镇门市部
要不是因为电视机的普及,李宇也不会走上经商之路,成为90年代初哈密“农业十大王”里的“经商大王”。
20世纪80年代初,李宇还是沁城乡电影队的一名放映员。那年月,看电影是最受人们欢迎的娱乐方式,尤其是在乡村,电影放映员走到哪里,都受到当地人们的热烈欢迎,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改革开放没多久,电视机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1984年,沁城乡城西村成为哈密第一个电视村,家家户户都买了电视机。
“电影队的主要观众就是城西村的人,他们买了电视后,来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电影队收入清淡,只好解散,我也就没了工作。当时沁城只有供销社这一个公家的商店,我就承包了一个乡镇门市部,开了一家小商店。”李宇回忆道。
李宇的小商店刚开张时门可罗雀,因为当时人们只信赖公家的商店,像李宇这样自己做生意的人,人们都看不起,连到哈密城里进货时,都要遭受人家冷眼。李宇思考再三,决定只能走低价路线,不管什么商品,定价都要比公家的便宜。这在今天看起来很容易,可在当时却很难。
“不是说便宜就能便宜的,不管是公家商店还是私人商店,政府规定你的利润不能超过13%。我们进货后都要反复计算,才能定价,大多数商品加价都只有分分钱。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降低成本,公家的商店要雇好多人,我的商店只有一两个店员,进货、算账、摆货,什么活我都干,有时候商店忙,打扫卫生都是我。”李宇说。
由于价格比公家的便宜,商店的生意越来越好,李宇却没有满足。他还搞了一次有奖销售活动,这也是哈密唯一一次私人搞的有奖销售。李宇找到公证处,咨询能否搞有奖销售,对方答复说,应该可以。李宇当天就找到印刷厂,花了1000多元印了奖券。谁知第二天公证处又说不能搞。李宇急了,说你们怎么说话不算话呢,昨天都说可以。再三恳求下,公证处终于同意,下不为例。李宇设置的特等奖是一台14英寸的电视机,一等奖是一台单缸洗衣机。丰厚的奖品吸引了顾客纷纷前来。李宇的小商店再次名声远扬。
沁城乡离哈密市区很远,进货很不方便,单独雇车拉货又划不来,他就找几个人一起配一车货拉回来。有时候也委托顺路的车带货。有一年春节前,他进了1000多元的货,托别的车带过来,没想到由于道路颠簸,这批货给丢失了。
20世纪90年代初,李宇投资5万多元,扩大商店规模。第二年一盘点,一年时间就赚了六七万。他有些不相信,反复算了几遍,误差只有几十元。1992年,李宇自己买了一辆车进货。有一次去乌鲁木齐办事,在碾子沟客运站,他看到好多人背着大包小包往同一个地方走,他就跟了过去,原来,那些人都是去批发市场进货的。李宇进去一看,这里的商品不仅种类多,价格也比哈密低得多,他立刻进行采购。后来每次去乌鲁木齐进货,他都带个床单,往车厢过道里一坐。采购完立刻回来,根本顾不上多停留。
“在农村开商店,最重要的就是诚信,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你坑人家一次,人家就把你记下了。我反复给店员讲,不要在秤上、尺子上做手脚。比如说卖布的时候,纤维布有韧性,尺子稍微拉紧点,每匹布就能给顾客短个几厘米。打酒、打酱油的时候,提子一定要提稳,分量一定要打够。你能瞒得了人家这一次,时间久了人家都能看出来。”李宇说。
“种瓜大王”赵玉亭:第一批农民农艺师
提起赵玉亭,哈密市南湖乡农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南湖乡的种瓜能手,他种出的哈密瓜远近闻名,又大又甜又好吃。他不仅自己种哈密瓜,还带领乡亲们种瓜。1984年,赵玉亭被哈密市评为劳动模范,1995年被哈密市人民政府评为“种瓜大王”。2000年被哈密市人民政府聘为农艺师,他是哈密第一批从农民中评聘的农艺师之一。
1959年,赵玉亭从江苏省支边到哈密县南湖公社二道沟大队,在这里一干就是40多年,先后当了24年的生产队长。20世纪60年代,赵玉亭种植的主要是当地传统品种加格达、黑眉毛密极甘、黄可口奇、博斯特皮牙子(纳希干)等,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他种植的哈密瓜红心脆开始出口。
后来他种植新密杂6号(8501),这个品种一直是出口品种,销往日本及东南亚。
赵玉亭种植的哈密瓜为啥能长期出口呢?
赵玉亭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特别聪明,他不仅能吃苦,还善于动脑筋、找窍门。原哈密地区农业局局长郭瑞民与赵玉亭相识多年,他给记者讲述了赵玉亭种哈密瓜的故事:
赵玉亭种哈密瓜,每一个环节都特别细心,哈密瓜保苗特别重要,大南湖风沙大,他专门找了东西放在幼苗旁,减少风沙伤害幼苗。他和当时的大队长算了一笔账,对比黄豆和化肥的价格和效益,决定用黄豆当肥料。他种植了黄豆,把黄豆煮熟后堆积发酵,黄豆里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在施肥的时候,他又不断试验,精心计算,在雄花刚开、雌花含苞时施肥,用小勺一勺一勺放在瓜苗之间的小坑里,小坑的深浅也是他不断摸索计算出来的。
“这么一搞,他的哈密瓜苗不但全部结瓜,而且瓜形整齐度相当高,由于是天然肥料,哈密瓜的口感也很好。后来他种的哈密瓜被定为出口瓜,还获得了大奖。”郭瑞民说。
如今,赵玉亭已经过世,他的几个儿子继承了他的事业,依然在南湖乡种植哈密瓜。
除了记者采访到的这六名“大王”,当年获得“十大王”称号的还有回城乡建国村的苏来曼·阿洪扎旦为“畜产品流通大王”、花园乡一村莫和买提·依不拉音为“农产品经销大王”、二堡乡头堡村阿不都·安木都为“种棉大王”、西山乡牧场卡力拜克为“养羊大王”。
虽然没能联系到他们,但他们作为普通农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能够迅速抓住机会,成为各个领域的探索者、先行者,凭着勤劳努力、诚实守信,闯出了一片天地,值得后人敬重和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