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年,秦国把中央集权制度搞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同蚁民们被这台永动机一般的帝国机器驱使着,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修墓垒城,盖房挖沟,打夯平路,没完没了,这都是些千秋伟业、身后显名的大工程。这些工程被千年风雨拍打留下的遗迹,也让后世那些不经常歌功颂德的人忍不住扼腕叹息,如视天物。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是这期间陆续搞出来的大型水利工程,与陵墓、宫殿、长城和官道这类最后被荒弃、当作文明景观来瞻仰的工程不同,千年以降,这些水利工程被以后的帝国和老百姓在修修补补中使用了好多年,好用还耐用,堪称人类奇迹中的伟绩。
公元前251年,秦国委派李冰来蜀郡当郡守,那时候,这个西南蛮夷之地刚刚被秦国真正征服不久,各方面基础设施相当简陋,老百姓也非常缺乏教化,因为一点小事,就容易不满、上火,只要一有人煽阴风点鬼火,就马上起事造反。穷山恶水出刁民,是因为没吃没喝,不当刁民,便没出路。作为秦国的大后方,郡守李冰不等、不靠、不要,自力更生,利用山河地势,打造出都江堰。从此,成都平原上种出的粮食,不仅当地人吃不完,还能为秦国前线输送。更难能可贵的是,蜀地的老百姓从此吃饱穿暖,开始知礼节、守忠义,深切地感受到农耕文明带来的实在好处,思想觉悟得到极大提高,深深地感到成为秦国子民的欣慰,不再闹事,甚至还愿意为秦国伟业效死作战。都江堰给秦国带来的另一个最大的好处是,从战略上,秦国在长江上游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稳固的基地,从这里出发,顺着长江而下,不用费劲,战船可以漂着漂着,就漂到楚国的腹地了,非常适合打长江下游的楚国。而楚国是战国时期,个头最大、民众最彪悍的国家,制约住楚国,只要不让它安心地救援其他国家,秦国也就赢得了极大的战略主动。从现在的考古发现看,秦国人就是这么干的。
公元前246年,一个叫郑国的水利工程师来到秦国,为韩国当间谍,准备兢兢业业地充当灭国级别的“妖孽”。他口吐莲花,分析大势,很快便赢得信任,秦王同意他提出的建议——在关中平原整修灌溉渠。韩国一厢情愿地认为,做事喜欢较真儿的秦国一旦将大量人财物投入修渠建坝上,绝对会被活活拖死,渠还没修成,秦国会先穷死困死,使韩国真正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斗法最高境界。不过,郑国这种别有用心不久被发现了。然而,尽管目的极度险恶,目标非常敌对,但实事求是地讲,郑国出的点子还是相当靠谱的。秦始皇为此决定在这条道上跑到黑,最终支持郑国完成工程。
虽然韩国拙劣地低估了秦国的战争潜力,折腾十来年,不但秦国没被拖死,一条横亘关中平原的水渠还顺利落成,把关中平原变成秦国第二个取之不竭的大粮仓。“郑国渠”以阴谋开场,却以帮忙收尾,最终变成六国特别是韩国的梦魇,也真正激荡起秦国杀出函谷关、逐鹿中原、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雄壮野心。在郑国渠的滋润下,秦国的农业生产不再完全靠天吃饭,旱涝保收让秦国的粮食吃不完,年年还有富余。粮食有富余,人就能攒力气,打仗就有后劲。有粮食,国家就有东西来赏赐立功将士,再让大家干任何工作包括杀人、抢劫,因为有盼头、有实惠,即使累点、苦点,甚至不小心把命搭进去,大家在思想上也不会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心理上更容易平衡。毕竟立功受赏、拿钱干活这是天理,只要不拖欠,不忽悠,军队的士气就能始终高涨,将士就会用命不怕死,统一大业自然是“渠”到功成。当然,悲催的是,韩国搬起石头砸到自己的脚,丢人现眼,还亡国灭种,值得同情。但大家也还是应该厚道点,不能一味地嘲笑韩国缺心眼儿,说实在的,韩国这么做,无非是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儿,秦国也一定做不到。“推己及人”本身没什么错,错在韩国没有做好调查研究,没有认识到商鞅变法后,秦国已经变成了一头战争怪兽;错在对自己认识不足,不清楚自己为什么总是弱不禁风,并因此勾起秦国屡屡欺负自己的强大欲望。
秦国消灭六国之后,由于始皇帝一贯拥有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成就万世伟业的雄心,他很自然地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南方百越之地,哪怕这是一方一根毛都没有的蛮荒之地。不过,那里的老百姓从未接受过像样的中原文明的滋润,缺乏接受帝国统治的美好愿望,靠“传檄而定”是不现实的。再说了,人家根本看不懂你的檄书上说的都是什么,没办法,只能动兵戈。据说,和文化理念、生活习惯相差太大的人群交流,一个方法是拿东西打他们,另一个方法是音乐。
当然,始皇帝用的是前一种方法。他派出50万秦兵征伐南越,但南方地区的道路实在是太崎岖,将士们跑到那里,后勤跟不上,当地土著还坚壁清野,导致几十万部队吃上顿没下顿。看样子,如果这么耗下去,不被打死,也会被活活饿死。更让人难过的是,即使好不容易在当地搞点吃的,大多数人竟然还水土不服,上吐下泻,武功全废。人家土著士兵尽管武器装备很差劲,但对当地山河地势很熟悉,他们发挥这种优势,锲而不舍地搞出很多神出鬼没的偷袭,秦军的最高统帅竟然也被人家通过夜袭搞死了,军队吃了大亏。
为了解决后勤“掉链子”问题,帝国决定在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之间挖一条大水沟,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水沟一旦挖成,关中平原的粮食、器械和军队就可以乘船一路南下,直达珠江流域。虽然工程浩大,花钱很多,但皇帝是铁了心,非要把自己的雄心壮志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非要解放这块蛮荒之地上的百姓,帮助他们过上文明生活。这条大水沟,叫作灵渠(大概是一挖就“灵”的意思)。灵渠完工后,航运的好处马上得到体现,既为几十万军队长期作战提供了充足的吃喝和用器,甚至在送粮食和军械期间,还可以送点零食和家书之类改善生活、充实精神的东西。在后勤保障极端充足的情况下,大家没了牢骚,打起仗来心情放松,思想集中。将士们在吃饱喝足后,马上变得斗志昂扬。这时候,地狭人穷的南越人的抵抗就变成穷折腾,再也没有机会以小博大最终翻盘,不得不彻底降服。当然,从历史角度看,灵渠修成之后,中国历代王朝都习惯性认识到,南越之地是一个统一帝国必须占领的地区。一个立志于统一天下的王朝如果没有占领南越之地,就会感到很不好意思。这么说,正是因为灵渠伟大地存在着,珠江流域就再也没有脱离过中华版图。
秦帝国修出来的大型水利工程当然是为了帝国自我膨胀的事业服务的。在帝国看来,疆土中的花花草草都是战争机器的可用资源,吃饭的百姓和吃草的牲畜都理应变成嗜血的杀人利器,大型水利工程是打磨这些利器最好且必要的工具。不过,当帝国制度轰然解体之后,这些为杀人略地服务的利器离开血泊,回归自我。水利工程们依然温柔地运转着,无声无息,源远流长,恬静,温润,乖顺,让我们再也不忍心想起它们当年磨砺杀人利器时的狰狞面目,有时想起,也不愿意再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