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内容是发在《信息时报》上的专栏文章,讲的内容主要是从秦朝到汉武帝这段时间据说发生过的事。这些事都来自《史记》或《汉书》,我只能保证这些事都是有记载的,但不能保证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毕竟我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看过原版史书的人都知道,史书也是人写的,是人写的东西都会被作者不自觉地加入一些自己的观念,观念多了,真实历史的信息就会变了味。我自不量力地想把在史书背面躲着的一些事挖掘出来,说直白点,就是抱着猎奇的心理,从和主流观点不太一样的角度,把史书中记载的一些故事再折腾一遍。我只能保证在文章里尽量能自圆其说,如果哪位高明的读者发现,我其实把自己已经绕进去了,希望就不要太和我较真儿了。大家都知道,走钢丝的最后掉下来,玩奇技淫巧的最后玩砸了,这都是极为平常的。既然能看出来我也玩砸了,您不要再跟我一样,自己从中出来就是了。
那些看过我的文章的人,或者知道我在写这些文章的人,经常问我,中国历史这么长,你为啥要写这段历史?这个问题一直以来也很困扰我。说实在的,在写专栏之前,我对煌煌的汉朝和倒霉的秦朝,其实没啥特殊的感觉。在十几年前,非常随便地写过《孟姜女哭倒了男人世界》和《博浪沙》这两篇文章,前者完全是模仿《南方周末》一篇布局精练、观点突兀、文字“很跩”的文章写出来的,后者则是纯粹因为张良刺杀秦始皇的地方就在我的家乡。我想,这是我写这类内容的专栏,或者说是这本书的起点。不过,这两篇文章都没被收进本书,原因是,文章的文字和布局都太端架子,那时候,我只是一个不懂事的文艺青年,还不太会和大家话家常。
当然,有人说,“你想把中国历史‘打通关’,既然这样,肯定要雄心万丈从头越,所以拿秦汉开刀”(这位朋友说得不准确,如果想“打通关”的话,最起码也应该拿春秋战国开刀,我不好意思批驳他)。说实在的,被人忽悠多了,爱慕虚荣的我还真的动过这个心思,也怀疑过自己是不是从开始就立下了这么大的雄心壮志。后来仔细一想,这种事也就是拿去吹牛的时候(或是喝多的时候)说说罢了,真要拉开架势,捋胳膊挽袖地去干,还真要悠着点,以前吹过很多离奇的“牛”,可对这个事,我不敢瞎吹。一是自己真的没这种才情;二是确实没这基础;三是一旦干起来,看到中国历史如此之长,史料如此之浩瀚无边,真写起来,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啊!我是个关注结果比过程更甚的人,能受得了漫漫长夜、编辑催稿的非人生活吗?我没这自信。
在这里,我想老实交代的是,选择秦汉这段历史来写专栏,完全是因为秦汉的史料少,必须看的史料不多,写篇专栏文章不太费劲,仅此而已(如果以后还会往下写,也完全是走哪儿算哪儿,不是蓄谋已久的结果)。即使漏了底,我其实也不觉得有啥丢人的,毕竟我不是学历史科班出身,是学经济学的。我知道,在经济学研究的圈子里,如果比实力和能耐,按照现在的经济学发展势头,一般是比谁的数学模型造得更奇特和更符合逻辑,比谁搞的理论能做到“一针扎下去,鲜血突突地往外冒”,如果道理说出来后,大家觉得很是那么回事,看样子可能要“源远流长”一阵子,那就更牛了。而我写历史方面的文字完全是因为自家的“自留地”不容易种好,不得不主动去帮别人耕田播种的。如果种出来的庄稼不好吃,大家别生气,全怪别人家的地也不“给力”,我可是下劲了,也是拿做经济学论文的劲头和套路来写这些专栏的——为写每篇文章,我看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经典名著,对主流观点也提炼过了,那是相当费劲的。
在这本书里,我讲的事大家都不太陌生,稍微有点闲心关注一下历史的人,或者在中学历史能考70分以上的,一般都可以拿着这本书很顺溜地看下去。如果大家还在茶余饭后看过高希希导演的《楚汉传奇》和陈家林导演的《楚汉争雄》,以及数不胜数的讲述秦汉历史的影视剧,大家再看这本书,就更没啥障碍了。当然,有时候,我为了显示自己比较博学,也有意地卖弄了一些生僻的名词或观点,这完全是为了提升本书的品位所需。我认为,这么做虽是故意,但尚可原谅。
我写这段历史还有一些体会需要和大家分享,第一,读历史真没啥实际用途。读史书和读管理、财经方面的书最大区别是,读史对吃喝穿住的好处在短期内不太明显,也不能立竿见影地增长自己的发财能力。而史书中所涉及的管理知识,因为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史书的语言太过拗口,讲述的事也太繁杂,想从中领悟出一些有实际用途的管理知识,还真不容易。即使好不容易悟出一些东西,还很可能因为掌握的史料不全面,得出的结论不对路——读史书、用史书的前辈们经常犯刻舟求剑的低级错误,一旦把这些领悟出的东西用于实践,很容易让人掉到沟里,后果还是相当恐怖的。这么看,对于喜欢直奔主题、直来直去的读者而言,想靠读史这条路径迅速增强自身的社会竞争力,我觉得,可能会让大家很着急、很失望。第二,读历史有助于提升自信心。这个很好理解,比如,你如果能认真地细读刘邦这类大人物的人生轨迹,就会发现再遇到以前以为是天塌下来的大事,很容易觉得,“这事没啥大不了的”。道理很简单,一想到,“像刘邦这些事业成功的前辈,也遇到过很多让人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成的难事,和他们相比,我们遇到的这点破事,就根本不好意思和别人说了”,本着“见贤思齐”的传统美德,出于“见到不如自己的,心理就平衡了”的基本人性,大家自然会鼓起和让人糟心的命运抗争到底的勇气。第三,读史有助于“显摆”。大部分人都希望别人觉得自己无所不知和未卜先知,某人一旦读史多了,肚子里的存货就多,如果他的嘴巴上能“跑火车”,在人前滔滔不绝地把这些东西倾泻而出,必然会雷倒一大片人,那些受“重伤”的肯定会用崇拜的眼光长久地注视着他(她),其中很可能包括和他(她)能幸福地度过“七年之痒”的未来伴侣。不过,我很少和别人说历史故事,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在乎崇拜的眼神,而是实践表明,我的嘴确实“跑不上火车”,还需要勤加练习。
不过,这本书在本质上也可以说是我“在键盘上跑火车”的产物。与在嘴上“跑火车”的产物不一样的是,我有时间对这些文字做很多遍的修改(虽然对个别地方已经改来改去了,达到了让自己犯恶心的程度,但最后的样子还是一种见不得人的德行)。改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语言尽量通顺。这么做希望能对得起在地铁、在厕所、在床上和在凳子上看文章解闷的读者,大家都很忙,不想给大家在百忙之中添堵。二是更加清晰地阐述“历史人物为啥要这么做而不那么做”的原因。直到现在,也不知道我的努力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想到此,我的心脏难免七上八下乱跳,想按也按不住,满手出汗,已经达到可以不用去洗手,手也能干净到煞白没血色的程度了。
这本书的整体布局是一篇说一个事、一篇讲一个理,很适合大家在没正事干的时候看,如果你也感到看着不太累,是在不知不觉中看完的,没感到占用很多时间,觉得自己占了很大便宜,这其实是很合我意的。我真不好意思让大家用大块时间看这本书,现在我还没这样的底气——我只能争取以后有。
是为序。
王文剑
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