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之起源
在每一种文化中,人们从学会互相交谈的时候起,便开始计算了。
——[英]雅可布?布诺夫斯基《人之上升》
人类很早就知道数,知道位值制,通过数手指头知道10个数。郭沫若曾解释说,数生于手,古文一二三都是手指的象形。儿童启蒙也正是从数手指知道数的。罗马人当年用五进制,一五一十地数,显然是一手又一手的意思。玛雅人却是二十进制,有人说是因为玛雅地处热带不穿鞋的缘故,数完手指还可以数脚指。巴比伦和印度却是六十进制,因为一只手可数的关节有12个,用左手拇指去掐其余四指关节,数满一轮,就弯曲右手一个手指记数,12×5=60,这和中国的掐指一算,屈指可数的办法基本相同。公元595年以后,印度改为10进位值制记数法。而巴比伦的六十进制则保留在钟表里,最终还是挤进了现代社会。现在国际通用数码常称阿拉伯数码,确切地说,应该称为印度阿拉伯数码(Hindu-Arabicnumer-als)它形成于公元前7-8世纪的婆罗米(Brahmi)文字中。公元773年,一位印度天文学家造访了哈里发国王,王宫的译者将其所带的天文数表,译成了阿拉伯文字,后来又传到欧洲。欧洲大数学家斐波那契(Leonardo Fibonacci公元1170年—1250年)写了一本算盘书,开章便说:“这是印度的九个数码—987654321,还有一个阿拉伯人称之为零的符号‘0’,任何数都可以表示出来。”在欧洲人印象中,这些数来自阿拉伯国家,所以习惯上称为阿拉伯数码。其实“0”符号产生于印度,在瓜廖尔(Gwalion)地区的一块公元876年的石碑上,就刻着“0”字符号,史学家认为这是确凿无疑的证据。中国人也很早就知道“0”的概念了,用空一格来表示零。祖冲之《大明历》(公元463年),用“初”为零;一行《大衍历》(公元724年),用“空”为零;五代王朴《钦天历》(公元956年)用“空”为零。公元1180年刊行的《大明历》正式用“0”;秦九韶《数书九章》(公元1247年),开始大量使用“0”。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10进位值制记数的国家,而且是乘法累进制,仅用13个数字就足以应付自如了。这13个数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
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地之数也。
天地人之道也。
阴数也,象四分之形。
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舞也。
易之数,阴变于六,止于八。
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衰出也。
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
数之是也,一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最初的数字是结绳,以后又改为刻写符号——契数。
宋代时候,湖北麻城县出土了六件铜器,其一为中方鼎,铭文 末尾有“”二字,当时的学者勉强释为“赫”字。后来这类字又不断地从卜骨、甲骨、陶器、楚简上发现。今人张政烺提出这是一种数字卦,是原始易卦。
1978年,湖北江陵天星观战国楚墓出土竹简上的数字卦共8组,16个数:
数字:一六八九(残缺)
次数:37 49 5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周易》,其数字卦的数集中在一、六、八上,如离卦一八一八一,大有卦作一八一一。这很自然地令人想到易卦中阴爻阳爻发端于此,而与郭沫若之说有别。孔颖达《尚书正义》说:“数之所起,起于阴阳。”于是阴阳有了数的概念,数也浸透了阴阳的概念,这是中国易数的独特之处。其过渡便是河图洛书。
二、数图——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究竟为何物①历来看法不一,管仲说是祥瑞,郑玄说是帝王受命之符,俞琰说是宝器,薛季宣说是上古地图,毛奇龄说是典籍②,还有人说是符录、纖纬……现代人亦是各依其理,各持一说,更有人干脆以今解古,猜测为雨水、罗盘、气象图等等。学术界主流看法,认为河图、洛书是星图,这是比较合乎上古实际的。《晋书?天文志》说:“然则三皇迈德,七曜顺轨,日月无薄蚀之变,星辰靡错乱之妖,黄帝创受河图,故其星传,尚有存焉。”明代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一个自号“挹玄道人”的乡绅,在为一尊古佛装金时,竟然从佛肚里发现了一部卷帙浩繁的奇书——《开元占经》。作者瞿昙悉达,祖居印度,祖孙四代都为唐代天文官员。书中引用古代占星术著作达70余种,绝大部分都已失传,记录283星官(组星),1465星。可见中国古代天文学知识非常发达。正如顾炎武(1613—1682)所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戌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③。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茫然不知者也。有了大量仰观俯察的结果,这才形成中国古代独特的宇宙观——盖天说。古人一直以为天圆地方,《周髀算经》说:“天象盖笠,地法覆盘。”直到汉武帝之后,才发展为“天包地外,地居于中”的浑天派理论。奇怪的是古人盖天之说,一直缺乏完整的理论支持,仅仅是一鳞半爪的残篇断简,或是散落各卷中的片言只语。其实只要细心考察,亦有线索可寻,古人认为河图、洛书浑然一体,一圆一方不可分离。所以洛阳的古代河图、洛书碑,刻在一个球形巨石上。清代万弹峰《易拇》说:“盖河图外方而内圆,一三七九为一方,其数二十也;二四六八为一方,其数亦二十也;中十五,共五十五数。中十点作圆布,包五数在内,此外圆内方,而五数方布在中央,中一圈即太极图形,外四圈分布四方,为方形。”其实我们只要跳出文字的二维障碍,虚拟为立体图形就可一目了然,活脱脱显示出一个“盖天说模型”!
本书提出,河图、洛书就是上古的盖天说理论!也是盖天说时期最辉煌的理论成果。但这里不展开论述,仅提出论点,以启发读者思路。
1.河图
河图的确与天文有关,河图是用白圈黑圈点为数字组成的数图。上下是二七对一六,左右是三八对四九,中间是双五夹五。图中奇偶之数分别由内圈上下端向外散发,形成有两条旋臂的左旋涡图案,恰似银河系旋涡正视图案。奇偶合一,则中圈的一、二、、三、四和外圈的六、七、八、九连线分别呈8字形,合起来则为同轴的“8”字形,这是河图最明显的特征。
古人对河图数字之间的关系和方向,有一个说法:
一与六共宗,而居乎北;
二与七为朋,而居乎南;
三与八同道,而居乎东;
四与九为友,而居乎西。
(《太玄经?玄图》)
其中一与三为生数,九与七为成数。
一为生数在正北,则成数九(二加七)在正南,两数合十;
三为生数在正东,则成数七(三加四)在正西,两数合十。
阳数定在四正方,阴数定在四隅方。
六在正北之右,则四在正南之右,两数合十;
八在正东之右,则二在正西之右,两数合十。
天左旋,地右转;阳数左旋,阴数右转,数字方位就出来了:
一正北,二西南,三正东,
四东南,五正中,六西北,
七正西,八东北,九正南。
这样河图方位就与洛书方位完全吻合,可见两者本为一个渊源。近人杭辛斋说,河洛之数合一百,列为平方,每平方为十,对角分之,则河图得五十五数,洛书得四十五数④。汉代刘歆说:“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此语自有传授,非后世所能言之。”这都是强调必须用整体观来看待河图、洛书。河图之数称为大衍之数,《周易?系辞》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这段话是强调天地之道,一阴一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必须阴阳和合。
天数为阳数——一三五七九;
地数为阴数——二四六八十。
天数:1+3+5+7+9=25
地数:2+4+6+8+10=30
天地之数:25+30=55
古人把这10个自然数看得很神秘,认为是衍化一切数的根本,称之大衍数。又有人认为大衍数为勾股弦数,勾3股4弦5分别乘方:3×3+4×4+5×5=50今人金景芳认为“‘大衍之数五十’,有脱文,当作‘大衍之数五十有五’,脱‘有五’二字。”此说明代万历举人张燧即已指出:“此脱文也,当云‘大衍之数五十有五’,盖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正五十有五。而用四十有九者,除六虚之位也。古者卜筮,先布六虚之位,然后揲著而置六爻焉。如京房、马季长、郑康成以至王弼,不悟其为脱文,而妄为之说,谓所赖者五十,殊无证据。……盖数始于一,而终于五,天以藏德运化,数之始终于此,该而用之,消长于此。神故虚一与五,退藏于秘而弗用,则其用四十九焉而已耳。老氏所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当其无而有大衍之用也。此圣人千载不传之奥旨。”(《千百年眼?卷八》)大衍术的运用,标志着中国数学史上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创立;也标志着九九乘法表、六十四卦的形成。
2.洛书
在现代数学家眼里,洛书起初仅仅是一个三阶幻方——一个极古老的数学组合问题罢了。不料一旦深入进去,却发现它竟包含了几何、代数、函数、矢量学等一些高等数学内容。而且发现,河图原来是加减法之原,洛书原来是乘除法之原。祖先的大智慧可真是令某些权威始料不及!我们用现代数学方式作简单排列,就可知道洛书并非老朽过时,而是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洛书之数可分为两组:
其一称合数(两数之差为5),1-6,2-7,3-8,4-9;
其二称对数(两数相加为10),1-9,2-8,3-7,4-6。
12=1
92=81
22=4
82=64
32=9
72=49
42=16
62=36
从尾数看,92从12,82从22,72从32,62从42。用代数式表示即为:x2=y2式中x=1、2、3、4
y=9、8、7、6
x+y=10 x≠y
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从洛书中推衍出许多变化出来。仅数阵,宋代杨辉就推出了十九种,见《续古摘奇算法》。洛书纵横之和,常数为n(n+1)/2,n为阶数≥3。河图主全,数极于十;洛书主变,数极于九。全则为体,变则为用,一体一用,相辅相成。从帝王之居,便可得知洛书一问世即为轨范。古之天子,按五堂八室,每月轮换居住,以应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之需要(中间为太庙、太室)。《大戴礼?明堂》说:“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这三组数字,正是洛书图形。这是汉人之说,因为直到宋代大家才见到图形,后来魏晋时期的关子明才首次明确说明其数:“河图,七前六后,八左九右。洛书之文,九前一后,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后左,六后右。”
西周初年,周王在洛阳营建了两座都城,总名成周。《周礼?考工记》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轫。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由此可见洛书影响之深!以后各城都营建,莫不是以洛书之数为轨范,就连1403年(明永乐元年)开始建造的北京城,亦是如此。其中轴线纵贯南北全长十五里,显然是以洛书之数为依据。内城有正阳、崇文、宣武、安定、德胜、朝阳、东直、阜城、西直九门,正阳门(前门)高九尺九寸,正是洛书之数,古人取其法天则地,吉祥亨通之义。以后,堪舆家又从中推衍出一套法则,又演化为数派,其中玄空派为其主流,该派对洛书方位作了明确规定,以便其用:
四绿 九紫 二黑
巽 离 坤
杜门 景门 死门
三碧 五黄 七赤
震 坤 兑
伤门 中央 惊门
八白 一白 六白
艮 坎 乾
生门 休门 开门
八门九星八卦
图中九星按年、月、日、时,各以次轮值,称为飞星。飞星又分顺飞、逆飞两个方向,都由中心的“五”数开始:
顺飞,五→六→七→八→九→一→二→三→四→入中;
逆飞,五→四→三→二→一→九→八→七→六→入中。
由于一星动,九星皆动,合为八十一步,又称“八十一步量天尺”。地盘中心称“月窟”,进入地盘的星称“天根”,合称为“天心”,此为堪舆关键。每一运入中,则分配九星方位,此为配卦。每一运都按洛书数有具体规定,每一运可管二十年:
一运:1864年至1883年
二运:1884年至1903年
三运:1904年至1923年
四运:1924年至1943年
五运:1944年至1963年
六运:1964年至1983年
七运:1984年至2003年
八运:2004年至2023年
九运:2024年至204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