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尽耍嘴皮、耍小聪明,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有“智慧”,或许也能够“浪得虚名”,但终究无法通过时间的考验。
“记忆”是理解与分析的基础。人类记忆的能量尽管强大,但如果透过“记录”的整理与归纳功夫,不仅能使“记忆”更加深入,更能使记忆容量无限扩大,这是文明进展的根基所在。
文明进展是透过记忆与记录的轨迹,来校正坐标,引领前航。当今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更是使人类记忆、记录的能量,达到空前的扩充。
文明的进展必须藉助记忆与记录,才不致于“迷航”!有心于自我成长的个人也是如此,空口白话,不如用心于记忆与记录功夫的增长与精进。
以下,便是一个例子。
明朝时,蒋颖叔担任江淮转运使时,在他的官署门前竖立了一面测量风速的旗帜,并且每天派人仔细做记录。
他又命令负责押送漕船的官员们,也要记录每天漕船行进的速度与风向的顺逆……等等。而每艘漕船到达以后,则要两相比较岸上与船上的记录,并以此来做为行船速度快慢的依据。
如此“科学”的做法,让漕船的安全与管理,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记录与分析,几乎是科学的基础,也就是史学家黄仁宇教授所说的“数字化管理”。
华人社会在近代以前,这方面的功夫非常粗糙,即使到了现今,虽然在很多方面,表面上看起来已经有长足的进步,事实上,在社会文化底层,仍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
这从很多方面,包括社会行为、大众行为、媒体现象……等等呈现天马行空、睁眼说瞎话、不重证据的现象,可以看得出来。
所谓“智慧”,应该也可以说是一种周全的精算功夫。针对问题,透过各种层面的思量,找出最合理、最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是科学的态度,更是智慧的表现。
以一般人而言,如果自觉天资鲁钝,而愿意以观察与记录的苦功夫,来面对、解决问题及其实已经距离“智慧”不远了!
反过来说,如果尽耍嘴皮、耍小聪明,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有“智慧”,或许也能够“浪得虚名”,但终究无法通过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