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冠冕堂皇的理由,以退为进,想化解危机,靠的是沈得住气;如果沈不住气,恐怕就只有叹气的分了。
直来直往,说好听点是豪爽,说不好听点则是没大脑,甚至是有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意涵。
因为人毕竟是一种情绪的动物,彼此间的交往、应对,如果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照顾好彼此的情绪,任何一种良善的言语与动机,都可能会被看做是来者不善、别具用心,而引发直接的反应,或种种节外生枝的不愉快。
尤其是要指陈别人的不是,或者是纠正对方的缺点时,某种经过“糖衣”包装的拐弯抹角,显然会有更好的效果。
不具有攻击意图的交往是如此,那具有攻击性的攻防呢?
不管是有心要教训他人,或者是想要狠踩对手的痛脚,那就更不能不讲究种种美化、掩饰自己动机的伎俩了。
以下,便是一则高手过招的精采故事。
田婴担任齐国宰相的时候,有人对齐宣王说:“每到年终总结算的时候,大王为何不多花费几天的时间,亲自听取各个地方官员的简报呢?否则,怎么会了解官员的奸邪、优劣呢?”
齐宣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
田婴当然知道这番冠冕堂皇的“馊主意”,是有人故意冲着他来,不让他事事专权的表示。厉害的是,尽管不动声色,田婴却早已盘算,要让“馊主意”破功。
因此,就在齐宣王准备亲自听取简报的当天,田婴下令官员们,把所有记载官库入帐、出纳的种种帐目准备齐全,而且要一条一条,巨细靡遗地逐一向齐宣王报告。
就这样,齐宣王听了整整一个上午,才听了一小部分。吃完午饭后,简报继续,直到晚饭过后,报告的程序还进行不到一半,齐宣王看来已经大感吃不消。
这时,田婴却对齐宣王说:“这是群臣们一年来,日夜操劳忙碌的成果,大王如果能彻夜倾听,对官员们的士气,必然是一大鼓舞,有益于他们将来更加勤于政事。”
齐宣王听后,同样觉得有道理。
尽管,齐宣王从善如流地挑灯夜听,但是过没多久,就一再打盹,昏昏欲睡了。官员们便趁这个机会作起弊来,迅速地将有问题、有漏洞的帐目用刀片削掉。最后,齐宣王还是撑不下去了,索性将听简报的事,全部交给田婴去处理。
从这个故事看来,齐宣王是“耳根软”没什么主见,而田婴则是害怕原有的大权,因为宣王被怂恿“用功”起来,无形中被稀释,同时,他也看准了齐宣王根本不是“那块料”,因此,决定要听,
就让他听得彻底一点,看看宣王到底有没有这副能耐。
于是,田婴顺水推舟,将计就计,同样利用冠冕堂皇的理由,以退为进,来达到保障自己专权的目的。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人为了要瓦解田婴的专权,却拐弯抹角找个最为忠心耿耿、名正言顺的理由,来让齐宣王无所推托,更让田婴找不到反对的借口。
很明显的,如果田婴立刻摆出横霸的嘴脸,加以阻挠,那自己狰狞的面目,就愈加显露无疑,刚好是中了对手的圈套。但是,聪明狡诈的田婴,很沈得住气,反而在别人的剧本中,把反派角色演成正派角色,化解了一次立即的危机,可以说是相当高明。
将计就计,谁怕“馊主意”!想化解危机,靠的是沈得住气;如果沈不住气,恐怕就只有叹气的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