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练就舌灿莲花、以理服人的功夫,对于事理的节理、层次,恐怕更要有良好的掌握,才能游刃有余。
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与彼此交往、沟通的方便,制作了很多大家可以一体依循的“标准”,像是时间、各种度量衡、法律规章……等等。
不过,这些“标准”表面上看来,虽然像是“死的”,但如果被“活用”起来,就会产生很多争执,甚至产生很多料想不到的事情。例如,偷斤减两、玩法弄权等等的事情就是这样发生的,所以,我们常常会有守规矩的人吃亏、不守法的人占便宜的慨叹。
当然,活用“规矩”或“标准”,并不是奸诈之徒的专利,因为人间事复杂,并不是样样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就能保证平安无事、天下太平,对于各种成规的运用之妙,也在于个人,甚至是所谓聪明或有智慧的人,赖以鹤立鸡群、笑傲江湖、青出于蓝的绝活呢!
习惯成自然,自自然然就容易不知不觉,而忘掉事务的本质。以下这则故事,正是在钟表未发明之前,一位聪明的将军耍弄成规,大摆匪徒乌龙的有趣故事。
唐朝时,有一个叫做王童之的人图谋叛乱,与散居各地的徒众,相约在某一天的清晨四更集结暴动。
不料,这个消息被一向足智多谋的节度使段秀实知道了。段秀实成竹在胸,认为这般乌合之众并不难应付,所以根本不动声色,除了暗中加强防备之外,决定给他们来点不一样的“教训”!
就在匪徒举事的前一天傍晚,段秀实就胡乱地编了一些理由,把夜里负责打更的差役找来痛骂一顿,说他们打更不够尽责,开小差,乱打一通,坏了他的大事,害他的老婆睡不着觉……等等,所以处罚他们在当天晚上,在每次打更之前,得先到衙门来向他报告。
打更差役们,莫名其妙地挨了一顿骂之后,人人心不甘情不愿地照着段秀实的指示,在每更之前,都乖乖地先到衙门之前听训。
有趣的事真的发生了,由于加上这道“听训”的手续,打更的时间无形中被拖延了。因此,当天到了打“四更”的时分,天色已经大亮,叛乱徒众们原本趁夜色,出人不意发动攻击的策略,硬生生地被段秀实的战术性拖延给模糊掉了。
匪徒们在一阵莫名其妙之后,发现被摆了一道,只好各自鸟兽散去!而段秀实就在谈笑用兵之间,解除了一次危机。
段秀实高明的地方,在于情报掌握正确,而后又巧妙地运用打更操之在我的优势,将匪徒玩弄在股掌之中。
匪徒想出人不意,结果,段秀实更加令他们料想不到;匪徒输了情报,“时间点”又掌握在他人手里,没有不输的道理。
“偷天换日”是一句异想天开的形容词,可是段秀实却在谈笑之间,如此轻松地呈现,不费不兵一卒,就解决了一次兵戎之灾,将大事变没事。可见,抓得住事物的本质,加以灵活运用,真是妙用无穷呢!
“时间”可以掉包,谈理论事同样也可以。因为每一件事理,都有它不同的角度与层次,如果没有站在等同的谈论基础或标准之上,就如同“鸡同鸭讲”一样,即使是所谓“就事论事”,也难免会流于各说各话,不可能产生“真理愈辩愈明”的效果。这就是为何我们常会被一些听起来似乎言之成理的狡辩之词,气得七窍生烟的原因了。
所以说,如果想要强词夺理,逞口舌之快,这些模糊焦点、移花接木、灵活转换的伎俩,有时应该还蛮管用的才对。何况,若要练就舌灿莲花、以理服人的功夫,对于事理的节理、层次,恐怕更要有良好的掌握,如此或许才能在深入浅出、左右开弓之间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