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与少数民族节日礼仪
(一)春节
春节是我国农历的新年,在民间,它是最古老、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古称元旦。据民间习俗,从腊月二十四起直至新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止都称春节。现在,春节的庆祝活动一般从大年三十开始。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清扫一新,贴春联、守岁、放鞭炮、拜年等活动丰富多彩。
春节拜年是一种极普遍的礼仪习俗。新年伊始,人们走亲访友,登门拜年互致节日祝贺,联络感情。出去拜年要穿戴整洁。出门遇到熟人、朋友要恭贺新年,说些喜话。
过年时,招待宾客的食物极有说法。吃柿子苹果,意为事事平安;吃年糕会有年年高升之意。
春节期间,人们还经常走上街头,参加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逛花会等娱乐项目。
(二)元旦
元旦,是“一元复始”之意,我国古代称元旦为“旦日”,并且历代的元旦日期都不相同。相传,古代定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秦朝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相沿至清末。
辛亥革命后,中国改用世界通用公历。从此,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公历一月一日称为“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将公历一月一日正式定为元旦。
如今,每逢元旦,全国放假一天。但由于人们习惯把过年与春节联系在一起,因此,元旦节日观念尚不浓厚,广大农村几乎没什么活动。在城市中,一般单位会组织“团拜”活动。
(三)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一天叫上元月,这天晚上称元宵。自唐朝开始,民间就有元宵之夜观灯的风俗。据载,汉文帝刘恒将农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现在元宵节有很多节俗活动,如舞龙狮,灯会,吃元宵等。
(四)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又叫“寒食节”、踏青节,在阳历4月5日左右。
相传春秋的时候,晋公子重耳流亡到魏国,被困得饥饿难耐。他手下的一位忠贤之士介子推看在眼里,便偷偷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烤熟了给重耳吃,这才救了一急。后来重耳回国登了王位,做了晋文公,分封功臣时却把介子推漏掉了。
介子推并不怨恨,背上老母隐居到山西绵山。重耳醒悟后立即派人前去寻找,却寻不得,便下令放火烧山,他想孝顺的介子推一定会背老母出山的。没想到,母子俩骨气刚强,宁愿被烧死也没有出来。重耳十分后悔、哀痛,遂命在这一日不准生火,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清明节主要的活动就是扫墓和踏青。清明节人们纷纷前去亡故亲友、祖先墓前修缮、供奉、怀念、祈祷。现在,人们往往前去公墓、烈士墓、先烈纪念碑进行祭扫活动,哀悼、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传统教育。
清明时节,正值万物逢春,人们三五成群结伴春游踏青,舒活筋骨。按传统习俗还要荡秋千、放风筝,还要插柳戴花。传说这样可以避邪驱凶,红颜不老,还可预知天气、消灾解祸。
(五)端午节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或五月节,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节日。
在古代,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因为天气转暖了,“五毒醒,不安宁”。“五毒”指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潮湿的气候容易滋生疾病,所以人们在端午节要把菖蒲、艾草或大蒜头等挂在门上,据说可以起到净化空气、驱祛病毒的作用。人们身上都要带上香包,内装雄黄、艾草等药材,大人要饮雄黄酒,小孩子则将酒抹在前额、耳、鼻等处,还要在手、脚、脖颈等处挂上五色丝线用来避邪。
端午节吃粽子,相传是为了纪念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相传五月五日是屈原投汨罗江的日子,楚国百姓找不到屈原的遗体,便向江里投粽子,希望水中的蛟龙、鱼鳖等饱食粽子,以免伤害屈原遗体。这一风俗沿袭后世,便形成了民间在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传统习惯。
端午节有一项不可缺少的活动——赛龙舟。传说越王勾践被吴王打败后卧薪尝胆数载才回到祖国,于五月初五操练好水兵,一举消灭了吴国。后人为纪念他的胜利,便在每年这一天挑选年轻力壮的青年举行龙舟竟赛。
端午节寄托了中华民族对龙的喜爱和作为有气节的龙的传人的自豪,以及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
(六)中秋节
中秋原名“仲秋”,“仲”乃居中之意,农历七、八、九月为秋季,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中间,故名“仲秋”。
“月到中秋分外明”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秋高气爽、空气清新;二是因值秋分前后,昼夜时间等长,月亮受太阳光直射,看起来又圆又亮,让人赏心悦目。
中秋节有着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形圆如月,也叫“团圆饼”,它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古代有众多诗人喜爱吟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寓了离家在外的游子深深的思乡念亲之情。如今,求学、差旅在外的人逢中秋之时一定要写信或打电话问候家人,表达自己希望和家人一起团聚的心情。
(七)重阳节
在《易经》中,小“九”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有两个阳数,故名“重阳”,乃大吉大利。这一天又叫“登高节”“老人节”。
这天的重要活动是登高、插茱萸、赏菊花。相传东汉时期,有个名士叫恒景,被人告知九月九日恒家有难。他得到避难的办法,便如法行事,赶回家中。重阳这天,他携全家登上高山,臂上戴着内装茱萸的香袋,饮菊花酒,果然避免了一场瘟疫。后来,人们纷纷仿效,时间一长,就成了一种民间风俗。
秋季饮菊花酒、佩茱萸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由于农历九月时秋雨缠绵,天气阴潮,暑气未尽,故人易生病,衣物易发霉。菊花有清热祛风、平肝明目的功效;茱萸,可以驱虫御毒,这两种东西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大有裨益。
重阳节登高其实也有实际的生活原因:秋天正值山上药材、野果成熟之际,农民此时已秋收完毕,正好有时间登高来收,在“九九”之日前往采收主要是图个吉利。
如今国家还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向老年人表达敬意之情。
(八)劳动节
5月1日,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
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工人举行大罢工,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8小时工作制。经过斗争,终于赢得了胜利。
1889年7月14日,第二国际成立大会在法国巴黎举行。大会通过了法国代表拉文的提议,把5月1日定为“国际示威游行日”,亦称“劳动节”。
1949年以后,我国规定5月1日为劳动节。
如今每年劳动节,全国放假7天。许多单位召开表彰会、庆功会,宣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不少地方举办游园会,张灯结彩,欢庆节日。
(九)青年节
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北京13所高校的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帝国主义列强侵犯我国领土,学生的爱国行动遭到了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为了纪念学生的爱国运动,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1949年12月,我国正式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此后,每年5月4日这一天,全国各地青年都要以举办报告会、演讲会、文艺晚会等形式,纪念“五四”
运动,欢度“五四”青年节。
(十)儿童节
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是全世界儿童的节日。
1949年11月,为了保障全世界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改善儿童生活,国际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的理事会上作出决定,每年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1949年12月,我国政府规定6月1日为中国儿童节。
每年6月1日,各地儿童们身穿节日盛装,举行联欢会、游园会等各种活动,和世界各国儿童共同欢庆自己的节日。
(十一)国庆节
10月1日,是中国的国庆节。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
为新中国的国家名称,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并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如今每逢国庆节,放假7天。全国各地都张灯结彩,悬挂欢庆标语,并举办国庆晚会等活动。
(十二)藏族香浪节
香浪节在每年农历六月下旬举行。这是甘肃青海一带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这个节日时值气候最适宜,农活刚完和奶香肉肥之际,草地山间、百花怒放,藏民则带上丰盛的酒肉等食品,移帐于溪流、河滨之旁或山顶平坦之地,饮酒高歌,游乐玩耍几天。节日里最热闹的是赛马、赛牦牛。此外还有“大象拔河”“噶吞”、摔跤等体育活动。晚上燃起篝火,举行歌舞晚会。如今,当地机关干部也专门放假,与藏胞一起欢度节日。
(十三)藏族雪顿节
藏族的雪顿节,又称藏戏节。在7月初举行这个节日,历时5天。过节时各地藏剧团汇集于拉萨,举行会演。拉萨市民和郊区农民身穿盛装,带上食品、用品,前往罗布林卡看演出。如今,雪顿节时,拉萨、日喀则、穷结、雅隆、堆龙、德庆、尼木等地的专业文艺团体和业余文艺宣传队也赶来参加庆祝,演出各种节目热情歌颂西藏人民的新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
(十四)藏族沐浴节
沐浴节也是我国藏族人民的一个节日,历时7天。每年夏末秋初,拉萨东南天空出现一颗明亮之星时,各地的藏族百姓,都到附近的江河里去沐浴。
相传,从前草原上有一个人叫宇托,是云旦贡布的名医,医术十分高明。有一年,瘟疫在草原蔓延,宇托用其妙手回春的医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后来,宇托去世了,草原又遭到更严重的瘟疫。一天晚上,有一个病危的妇女,梦见宇托告诉她:“明晚,东南天空出现一颗明亮的星星时,你就下到吉曲河去洗澡,洗完澡,病就会好。”这妇女照此去做,果真恢复了健康。其他去洗澡的病人也都因此除病。人们说这颗星星是宇托的化身,他把河水变成药水,让人们洗澡治病。因为天帝只给宇托七天假,这颗星星也就只出现七天。从此以后,藏族人民把这7天定为沐浴节。
(十五)苗族爬山节
每年农历三月下旬苗族人民过传统的爬山节。
这段时间,方圆百里的苗族人民,在望丰乡五岔路口举行爬山活动。穿着节日盛装的人们,满山遍野,喜气洋洋,他们在这里举行有民族特色的赛马、斗雀、拔河和打篮球等活动。同时还举行盛大的赛歌会,有飞歌、情歌、酒歌、古歌和叙事歌,这歌声像一对对轻燕飞向天空,像一股股泉水,流淌到人们心里,抒发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的向往。
(十六)苗族吃新节
吃新节是苗族人民的古老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过节。时值中稻即将成熟,丰收在望,各家各户都要从稻田里拔出三颗孕穗的谷米,洗净后放在米饭上蒸熟,让全家品尝,这叫做吃新。据说吃新节是为了纪念一位一心为民谋福的英雄。
每逢过节,苗族人民都穿上节日盛装,吹芦笙唱苗歌,并举行赛马、斗鸟等活动。
(十七)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那达慕”一词是蒙语,意为“娱乐”或“游戏”。在每年7月牧畜肥壮的季节举行,内容有摔跤、射箭、歌舞以及贸易活动。
节日期间,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参加比赛和观赏。会场上,彩旗飘扬,人闹马嘶;平日宁静的草原,顿时变成繁华的彩城。
在节日的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美妙多姿的歌舞,有各种展览,可以进行物资交流。那达慕大会,是蒙古牧民欢乐的节日。
(十八)壮族歌圩节
壮族歌圩节在农历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初八、五月十二和中秋节举行。歌圩,在壮语中叫“窝墩”“窝岩”,意为到田间或岩洞外去唱歌,源于唐代歌仙刘三姐,盛于宋元明清。如今,歌圩盛行于广西五十多个市、县。
节日期间,男女青年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歌唱问答。内容多为天文、地理、历史、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和伦理道德等。此外,还有抛接绣球、碰彩蛋等活动。
(十九)瑶族达努节
达努节又叫祖娘节或者盘古王节。达努节是广西等地瑶族民间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农历的五月二十九日举行。“达努”是瑶族话,意为不要忘记民族的历史。这个节日虽然隆重盛大,但并非每年举行一次,而是根据当地的传统习俗、年成好坏、人畜安康的情况而定,有的地方三五年一次,有的地方甚至12年才过上一次。
(二十)彝族庆年节
每年10月是彝族人民的庆年节。过节时候,一般都要宰牛羊猪祭祖。过去在凉山,下属须向主子送猪头半边,以示隶属。彝族人民在过年节时饮酒唱歌互相拜年。节日夜晚,青年男女聚集松林里或空场上“跳月”。男子弹大三弦或伴以月琴、笛子,女子对舞。舞蹈动作有跑三步停两拍向前抬脚和原地跳转拍掌等,节奏鲜明,动作欢快。
(二十一)彝族火把节
夏历6月24日前后几天是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节日里,人们盛装庆祝,举行摔跤、斗牛、射箭、赛马等游乐活动。入夜点燃火把,挨家挨户走访,并奔驰山乡田野,驱除“鬼邪”。
火把节要欢度3天。头一天,白天各个村堡都要杀牛,将牛肉砍成大小均匀的坨坨煮着吃,称为吃“坨坨肉”;晚上,人人举火把。第二天和第三天,白天开展文体活动,人们斗牛、斗羊、摔跤、跑马、弹月琴、弹口弦、唱歌、跳冬格舞等;晚上以堡为单位,举火把,一条条火龙绕着堡子和庄稼地转,山山岭岭,村村寨寨到处出现火龙、火花、火环等。
(二十二)傣族泼水节
傣历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即公历4月中旬,是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傣族的新年,通常称为泼水节。
泼水节的第一天名叫“桑刊日”,是送旧迎新的日子。通常这一天不泼水,而是在澜沧江上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
泼水节的第二天举行泼水活动,晚上有盛大的文艺晚会。泼水分为文泼和武泼两种。文泼是对长者的一种方式。泼水时被泼者不能跑,泼水者口念祝词,用橄榄枝蘸上清水,向长者的头上,身上洒几滴,或者舀上一勺净水,口唱赞词,拉开长者的衣领,顺着脊背倒下去。武泼即不分男女老幼,人们用脸盆、水桶,将一盆盆一桶桶的净水,兜头兜脸泼去,淋个浑身透湿。泼水是傣族人民的一种祝福的仪式,一个人被泼得越多,表示受到的祝福越多,会因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二十三)纳西族三朵节
农历二月初八是纳西族的三朵节。这是一个祭祀性的节日,纳西人称“三朵颂”,意为祭三朵。三朵又称北岳,是纳西族地区玉龙雪山的象征,被尊为最崇高的民族保护神。关于三朵神,民间传说甚多。元、明就已开始祭祀。因传三朵属羊,故百姓在农历二月、八月的羊日祭三朵。诗云:“年年春二月,户户祝三朵。”
1986年8月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正式决定农历二月八日为“三朵节”,全县放假1天,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庆祝活动。
(二十四)白族三月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