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颐和园乐寿堂院内有一块横卧在汉白玉石座上的大石头,模样怪异,它从何而来,为何又矗立到了这里呢?围绕这块石头,我们还有多少未解之谜?
“败家石”缘何得名
在颐和园乐寿堂前的庭院里,一个雕刻海浪纹的石座上,横卧着一块海青色的大石头。这块山石长八米,宽二米,高四米,就像立在当院的一架屏风。每天都有不少人在此石前停步细观,兴致勃勃,侃侃而谈。可是,每当导游指出这是“败家石”的时候,很多游客都会感到疑惑:如此普通的一块石头,为何被称着如此不吉利的名字。
要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我们首先要认识一个人,他便是宋代米芾后裔、明朝太仆米万钟。我们为什么要认识他呢?这块石头跟他到底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呢?
米万钟(公元1570年至公元1628年),字仲诏,陕西蒲城县北关方城人。因爱石成癖,故号石。自幼随父身居京都,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中进士,先后任江宁等三县县令、江西按察使,官至太仆少卿。米万钟爱石如痴如醉,对相石之道有独到见解,远远超过前代著名藏石家襄阳人米元璋的“秀、绉、瘦、透”之四法,著成他传世之作《石史》一书。他为了展示奇石怪石的风采,不惜耗资在北京西郊购得百亩田园,于明万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611年至公元1613年)建成了北京最有名的私人园林——“勺园”,又称“风里烟”,京城人称“米家园”,其地址在今北京大学图书馆和留学生楼一带。米万钟的勺园集山水、奇石、佳树、花卉之大成,令人陶醉于人工园林风光之中。
也许是米万钟对石头的钟情感动了天下的石头,才让他无意中与颐和园内的那块石头有了密切的关系。
米万钟为寻求园林置石,不辞辛苦踏遍郊野群山。一日他在房山群山中偶尔发现一块长8米,宽2米,高4米,重20余吨的巨石,此石全身千孔万溪,漏透且瘦,“昂贵而俯,足趾而敛。濯之色而清,叩之声而悦。”米万钟当即爬上石头顶礼膜拜、赞叹不止,随即决定将此石运回勺园(现北京大学西侧),“以石取胜”,装点勺园,并借此在觅石成风的亲朋中显耀一番。
可是,如此大的一块石头,怎么样才能运出来呢?
米万钟首先雇用千余人(另一说是百余人),用44匹马组成一个拉石大车,人畜合力,艰难移动,结果运了十多天,才移动了几百米,这让米万钟发愁了。正在这个时候,有人给他献策说,古代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时,采取修水道的办法搬运山石,现在为什么不可以试一试?米万钟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就雇了好多民工,先修起一条大道,又在道旁每隔三里打一眼小井,五里打一眼大井。等到数九寒冬,就提水泼路,冻成了一条水道。当时还有人给这条水道编了一段歌谣,说:“彰仪门,修得高,大井、小井、卢沟桥;卢沟桥,长又长,过了长辛店是良乡;良乡塔、漫山坡,过了豆店是琉璃河……”大道一直修到了房山大石窝。直到如今,房山、丰台还有不少叫大井、小井的村子呢!
米万钟为运这块大青石,不知道花了多少钱!当将此巨石运出山区到平原良乡时,朝中不少大臣、官员和文人去良乡观赏这块以大、奇、灵、秀、“玲珑嵌空,窍穴千百”为特色的园林佳品,并认为它可以与宋代名石相媲美。此石当时轰动京都,大大超过了皇家御苑的置石品位,为此也惊动了魏忠贤私党。米万钟对奸臣当政者不屈不谀,当然难以摆脱魏忠贤的陷害,由该私党五虎之一倪文焕编造罪状,使米万钟遭受诬陷,因而获罪丢官。
轰动京都的灵秀巨石从此搁置良乡停止运送。人们疑惑不解,一些文人墨客向米氏探询。米万钟唯恐说出真情将会惹出更大祸害,就托言因运石而力竭财尽,表示无奈。此后人们越传越出奇,遂将此石称为“败家石”。此后该巨石就因米氏败家而出名。
虽然米万钟获罪丢官,但对奇石艺术追求仍很执著。他专为心爱的石头盖了一间草棚,怕它风吹雨淋日晒加快风化。为防止丢失和人为破坏,专门雇了人昼夜看守,想有朝一日条件成熟,仍将此石运进勺园。米氏死后,石头被弃,一些文人闲客非常怀念这位爱石书画名家,常至良乡凭吊,并作诗抒发怀念之情。
“败家石”为何又叫青芝岫
说到“败家石”得名缘由以后,人们感到不可思议的一个问题是:当年米万钟只是把石头运到了良乡,这里离颐和园还有很长一段距离,难道后来这块石头自己长脚走到了颐和园不成?而当我们仔细欣赏这块石头的时候,一个更奇怪的事情出现了,因为,这块巨石上面我们并没有看到“败家石”几个字,而是“青芝岫”几个大字,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有人会问:这是大家常说的“败家石”吗?如果是,那么“青芝岫”这个名字跟“败家石”有着怎样的关系,为何“败家石”又被称着“青芝岫”?
要揭开这些疑团,我们又得认识另外一个人,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十全老人”、康乾盛世的缔造者之一的乾隆皇帝。“败家石”变成“青芝岫”则是这位皇帝的杰作。
乾隆皇帝为了孝敬他的母亲,决定修建清漪园和圆明园,在修建这两座园子的过程中,乾隆皇帝寻遍天下奇石异木,可就是少两块像样的定鼎石。
有一回,乾隆去河北易县西陵为父亲雍正扫墓。路过良乡城,见大道边荒地丢着两块巨石,乾隆一眼就看上了,忙叫:“停轿!”叫来良乡地方官问他:“这两块石头为什么丢弃这儿?”
地方官回禀说:“这两块石头说来话长呀!这还是明朝的米万钟丢在这儿的,当年他为了造勺园到处选灵石,并且不惜破万金从良乡‘大石窝’里开石头,这两块石头就是这么开出来的,可是要运进京城费劲儿大了!结果只运到良乡郊外,家里的金银全花尽了,就丢在这儿了,老百姓都叫它‘丧家石’,所以没有人敢再用它,一丢就丢了一二百年。下官不敢造次,所以也没有献给皇上……”
乾隆眼珠一转说:“这两块石头才是真正的‘灵石’呀!它在这儿等我二百年了,那米万钟哪儿能享用这等仙石。我要把它当成定鼎石,一给清漪园,一块镇圆明园……”
就这样,大青石运到万寿堂前,原本是立着的,可一夜的工夫倒下了,定鼎石有倒着的吗?对大清不吉利呀,刘罗锅看乾隆和老太后全有怒气,于是对皇上说:“啊呀!好大的一堆灵芝呀!这可真是一棵灵芝仙石呀!”
说来也怪,这石块还真的像灵芝那样翘起来了,远看真像一枝青青的灵芝。乾隆一听转怒为喜,马上叫人拿过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提笔写上“青芝岫”三个大字,也就是灵芝山的意思。又写了“神瑛”、“玉秀”几个字,大臣们还写诗文赞颂一番。与此同时,乾隆采取各种方式说服太后,有关大臣和太监等非常领悟乾隆的爱石心态,各施技艺,渲染“青芝岫”美在何处,意在何处,叙说“吉祥”神韵,并深入浅出地与皇权联系起来,请太后到现场观看,结果太后被感动,终于认同此石,至此一场母子矛盾烟消云散。
这块石头,长二丈四、高一丈二、宽六尺,乾隆称它为“雄石”。
而那块小青石呢?运到圆明园的时赏斋,乾隆命名为“青云片”三个字,还有三首诗。这块石头高九尺,长一丈,周长二丈一,乾隆称这块石头为“雌石”。
这两块石头就这样成了皇家园林的仙石了。后来圆明园毁掉后,人们将青云片运到中山公园今雨轩,安置至今。
《红楼梦》中何以也有“败家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到过这块石头,他写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家,又将造劫历世。但不知起于何处,落于何方?”“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那时这个石头,因娲皇未用,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居住,就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
曹雪芹这里写的正是这块青芝岫,并且借这块石头点明“又将造劫历世”。“不知起于何处,落于何方?”并且明目张胆地把乾隆书写给青芝岫的石“神瑛”、“玉秀”也写进书中为“神瑛侍者”,足见曹雪芹是非常了解这两块石头前前后后的事的,他非常辛辣地给予嘲讽,把这块“定鼎石”仍然写成了“丧家石”,怪不得曹雪芹要它最后“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呢!
曹雪芹为什么要在《红楼梦》提到“败家石”呢?这其中又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原来,曹雪芹之所以在《红楼梦》中提到“败家石”,是因为他要借古讽今。谁曾想,正是这一嘲讽,引起了清朝廷的注意,从而使得《红楼梦》与“败家石”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康熙年间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自幼家中豪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后来突发变故,是因为在康熙诸皇子争夺皇位的过程中,曹家支持了八皇子胤禩,四皇子胤禛即位后立即查抄了曹家。当时曹雪芹只有十三岁,生活上的巨变令他痛苦不堪,到了成年后更加贫穷,竟然到了“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地步。遂看破世情,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开始写作石头记一书。乾隆三十八年,曹雪芹在穷困潦倒中撒手人寰,留下了石头记前八十回的书稿和后四十回的零散回目及片段。
曹雪芹在写作《红楼梦》的时候,有好事者,就曾将其原稿中的诸多语句摘抄下来,交给官府,并指出其中多有悖逆之言,指出曹雪芹一直对朝廷不满,这些人企图以这些东西来讨好朝廷。果然,这些东西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于是清朝廷委派和珅前来调查此事。
和珅的党羽苏凌阿花费巨资收买了曹雪芹身边的一些人,让他们将曹雪芹的一举一动随时报告给自己。结果和珅的这些爪牙为了争宠,竞相将曹雪芹写作《石头记》中与和珅相似的东西篡改后呈报给和珅。其中最为恶劣的是,将《石头记》中贾宝玉这个多情种与和珅相比,而此间一事恰好与之相匹配。原来,这个时候和珅的发妻冯氏病危,和珅承诺如果有人能治好夫人的病,他愿意舍弃一切家财。这位一刻都离不开弄权的奸相居然能多日不上朝,几乎每天陪着夫人,而乾隆深知和珅对夫人情深意重,亦不怪罪于他。冯氏死后,她所居的寿椿楼一切都按原样摆设,永远不让人居住,仅供和珅去凭吊与怀念殁人。而《石头记》中也有贾宝玉与病中晴雯依依惜别的描写。于是,好事者大放厥词,诬告曹雪芹有意影射和珅是如贾宝玉那样的纨绔子弟。结果,和珅派人前去刁难曹雪芹,这让曹雪芹异常愤慨,更使他萌生了要在《石头记》中借古事嘲讽当朝权贵的想法。
不久,又有人指出曹雪芹写的贾宝玉的身世与和珅类似。因为,和珅少年贫寒,三岁丧母,十岁丧父,靠借贷读书。二十三岁成为三等侍卫,后来被挑选到粘竿处,进了皇帝的仪仗队,二十六岁又充当銮仪卫侍卫,真正抬轿子出身。以至二十七岁作军机大臣,三十七岁授文华殿大学士,兼吏、户、兵部尚书,四十七岁成为当朝首辅,少有的飞黄腾达。而《石头记》里的贾政也是达官显贵,他的女儿被选入宫中为妃,家里盖了可与皇家媲美的大观园。和珅则娶了乾隆最宠爱的女儿做儿媳,家里的建筑和陈设甚至超过帝王家。这一切都不难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那些爪牙便在和珅跟前煽风点火,指出曹雪芹这样写是要按照曹家由盛而衰的线索来写,如果这样,可见曹雪芹也在暗指和珅的家族也会走向跟曹家一样的衰败的。和珅知道这个事情后,勃然大怒,他派人处处限制曹雪芹,使得曹雪芹栖身的地方一换再换,最后居然流落到了西山脚下。正是这段凄苦的经历,才最终促使曹雪芹要将这些权贵们的丑恶嘴脸写出来,并借用“败家石”的命运来暗示读者,其实和珅这样的人也将跟米万钟一样,下场可悲。
事实证明曹雪芹是有远见的,尽管在曹雪芹死后,和珅让高鹗来续写《石头记》,并让他给编造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可见和珅无论如何也不想落得像曹家和贾家一样的下场,但不管和珅如何为自己粉饰太平,可最终仍没有逃脱身败名裂的下场。只不过是嘉庆帝碍着他儿媳固伦和孝公主的面子,只对他抄家论罪,赐自尽,留全尸,还没有灭他的九族罢了。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史》,朱绍候等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2.《史记》,司马迁著,岳麓书社,1988年。
3.《中国考古大发现》,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
4.“越王勾践复制剑”网站(2001年春夏版)。
5.《三星堆祭祀坑》,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99年。
6.《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李婉贞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7.《龙泉青花瓷研究》,浙江省考古队编著,文物出版社,1989年。
8.《曾侯乙编钟钟铭校释及其律学研究》,崔宪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
9.《颐和园趣闻》,徐凤桐编著,北京出版社,1992年。
10.《颐和园长廊画故事》,林健等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
11.《〈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周宝珠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周本雄:《武威雷台铜奔马三题》,《考古》1988年5期第342页。
13.《考古的故事(中国卷)》,郭喜亭主编,中国书籍出版社。
14.《小屯发掘报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1936年。
15.《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
16.《甲骨文文献集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17.《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2000年。
18.《龙门石窟研究论文集》,龙门石窟研究所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9.罗波:《汉代玉衣与升仙思想初探》,《文物春秋》1994年第3期。
20.《双×档案——北京人失踪和阿波丸沉没》,李树喜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
21.《兰亭论辨》,文物出版社编,文物出版社,1977年。
22.《法门寺地宫珍宝》,石兴邦编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补记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以上大量图书,我们在此深表感谢。同时,为了达到图文并茂的目的,本书选用了一些与书中内容相关的图片。所用图片均系近年来在国内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作品,由于其来源辗转,加之时间仓促,未能一一辨明作者姓名,请有关作者(或版权所有人)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即按有关规定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