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别小看了这简单的寒暄,它对于营造一种愉快的气氛很有帮助。在和客户见面的时候,随便扯些闲话,诸如天气、交通、国际大事、体育娱乐等等,甚至你还可以关心地询问对方在忙些什么?这样很容易就营造出一种愉快的氛围,对于唤起对方的认同心理,消除隔阂感,有很好的作用,当然了,不能够喧宾夺主,不能够光顾为了营造气氛,而忘了自己的真正目的。
第二、用真诚的赞美拉近彼此的关系。
最能够让人高兴的方法莫过于赞美,在谈话时,应该敏锐地发现对方的优点,给对方以真诚的赞美。当然,赞美别人要真诚,如果虚假的赞美只会让别人讨厌,哪里还能够交流的投机呢?
第三、用幽默来调节气氛。
幽默能够放松神经,活跃气氛,可以创造出一种轻松的气氛,而且这种玩笑能够起到极好的改变氛围的作用。
4. 处于夹缝中不要表明自己的立场
有时候,人免不了处于夹缝之中,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三缄其口,不要轻易表明对自己的立场,只有这样才能够皆大欢喜,使大家都喜欢你。
英俊潇洒的小王是标准的“白领人士”,和女朋友佳佳认识了好几年,感情很好。有一次,女朋友的母亲来看望佳佳。正好趁着礼拜天,小王便和佳佳陪伴老母到公园划船,兴致正浓时,佳佳的母亲突问小王:“如果与佳佳同时掉入河中,你会先救谁?”
好个厉害的岳母!小王心中暗暗叫苦。如果回答说救“母亲”。佳佳肯定感到不乐意,如果说就佳佳,让人觉得自己不孝顺,的确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但小王很快就镇静下来,沉稳地回答:“我会救未来的妈妈!”
“我会救未来的妈妈!”这是多么巧妙的回答! “未来的妈妈”对佳佳来说,就是她自己,因为结婚后必定会生子;而对佳母来说,婚后,小王就名归正转是她“儿子”啦!所以,小王的回答可以说是两者都不得罪。
在和人交往的时候,如果和小王一样处于夹缝之中,最聪明的办法,就是不要表明自己的立场。尤其是处于你死我活、 针锋相对的斗争中,要尽可能的避于其外,不能够轻易的表露心迹。否则的话,最后吃亏的会是你。
唐朝的时候,唐高宗李治想要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一决定遭到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大批元老重臣的反对。
一天,李治又要召见这批元老大臣前来商量此事。褚遂良说:“今日召见我们,必定是为皇后废立之事,皇帝决心既然已经定下,要是反对,必有死罪,我既然受先帝的顾托,辅佐陛下,不拼死一争,还有什么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李勣和长孙无忌、褚遂良一样,也是顾命大臣,但他看出,此次入宫,凶多吉少,便借口有病躲开了;而褚遂良由于当面反对册封武则天为后。遭到武则天的当面斥骂。
过了几天,李勣单独谒见皇帝。李治问他:“我要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坚持认为不行,他是顾命大臣,若是这样极力反对,此事也只好作罢了!”
李勣是个明白人,自己处在一个夹缝当中,反对皇帝的决定不可行,而公开表示赞成,又会受到其他大臣的议论,所以,他说了一句很圆滑的话:“册封皇后是陛下的家事,何必询问外人呢!”
这句回答真是巧妙,既顺从了皇帝的意思,又让其他大臣没有什么话可说。李治因此也
下定了决心,武则天终于当上皇后。
后来,反对册封武则天做皇后的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都受到了武则天的迫害,只有李勣的官运一直亨通。
这就是处于夹缝中不轻易表明自己的立场的妙处。其实,有很多的人都因为在党派之争中不表明自己的立场,最后保全了自己。
和李勣同样聪明的还有被康熙皇帝誉为“元辅高风”的清初大臣范文程。范文程历经清太祖、太宗、世祖、圣祖四朝,官至大学仕太师兼太子太师,在建立和巩固清王朝中屡出奇谋,是一位颇有远见的政治谋略家。
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病死,因为皇位继承问题事先没有安排,满州贵族之间爆发了残酷的斗争,一时间杀人流血,势不两立。在这场斗争中,作为政治谋略家范文程可以说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但是处于保身的目的,他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始终没有表明自己的立场,没有向任何一方倾斜,并且在任何一方向他请教斗争策略时,他都拿“臣是朝廷之臣,只为朝廷尽忠,立君乃皇上家事,臣下不便干预”这句话来搪塞,巧妙地回避了。
在这场权利之争中,很多人成为皇家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惟有范文程巧妙地避免了皇族内部的派系之争,最终得到了保全。成为辅佐皇帝开国,而未受皇帝剪除的少有人物之一。
由此可见,在夹缝中千万不要表明自己的立场。那么怎么能样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第一、 要能够认清自己所处的形势。
只有清楚地了解了自己所处的形势,才能够做出恰当的选择。如果不了解形势,盲然开口,就会使自己陷于被动的局面,所以,认清形势是第一重要的。
第二、 处理的方式要巧妙。
大凡处于夹缝之中,即使不表明自己的立场,有时候也难免得罪于一方,所以,在双方的夹缝中,表达的方式一定要巧妙,不能够让任何一方抓到自己的把柄,李勣和范文程的所采用的方式就很巧妙,一句“立君是皇帝的家事”,使各方都无从抓到自己的把柄。
5. 趁着热火好打铁
说话要能够秦到一定的作用,就要讲究一定的时机。这一点十分重要,如果说得晚了,只能是说了也白说,而说得早了,可能引不起别人的重视,作用也不大。在恰当的时间,说出恰当的话,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在说话的时候,特别是在要引起别人重视或是注意的时候,要注意在他们兴致高昂,或者说是比较高兴的时候,乘机说话就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在中国几千年的长河中,出现了无数的善辩之士,在战国时期的安陵君就是一个很善于说话的人,但是他并不是遇事张口就说,而是很讲究说话的时机,在别人高兴的时想,说出漂亮话,做出漂亮事的人,他的这种选准时机说话的艺术,值得我们借鉴。
安陵君是楚王的一个宠臣,能说会道,很受楚王的器重。不过随着他的权势过重,不断地受到忌疑,渐感自身处境的危险。
安陵君手下的一个谋士江乙曾劝他对楚王表示愿以死相报的忠心,这样才能确保长久地安宁。
安陵君说:“谨依先生之言。”
但是,过了很长的时间,安陵君依然没有对楚王说出这样的话。江乙为此又去见安陵君说:“我对您说的那些话,您为何至今也不去说,既然您不用我的计谋,我就不敢再见您的面了。”
言罢便要告辞,安陵君急忙挽留,说:“我怎敢忘却先生教诲,只是一时还没有合适的机会。”
又过了些时日,机会终于来了。楚王到云梦打猎,一千多辆奔驰的战车接连不断,旌旗蔽日,野火如霞,声威壮观。
这时,一只受惊的野牛向人群直冲过来,楚王拉弓射箭,一箭正中牛头,把这头狂怒奔来的野牛射死了。这时百官和护卫欢声雷动,齐声称赞。楚王也高兴得仰天大笑,说:“痛快啊!今天的游猎,寡人何等快活!待寡人万岁千秋之后,你们谁能和我共有今天的快乐呢?”
此时,安陵君抓住机会,泪流满面地走上前来,说: “臣进宫就与大王同共一席,出宫与大王同乘一车,如果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我愿随大王奔赴黄泉,变作芦草为大王阻挡蝼蚁,那便是臣最大的荣幸。”
楚王闻言,大受感动,正式设坛封他为安陵君,安陵君自此更得楚王的宠信。
安陵君善于等待说话的时机。安陵君表示忠心的说话技巧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有充分的耐心,等待楚王有兴致时,才不失时机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愿来,在此情此景之下,哪一个人会无动于衷呢。
所以,能否抓住别人“热火”时的高兴劲,这个说话的的有利时机对你非常宝贵。但何时才是这“决定性的瞬间”的“热火”之时呢,怎样才能判定并把所到好时机,这并没有一定的规则,主要是看对话时的具体情况,凭你的经验和感觉来把握对方的心情和心态而定。说话要说的恰到好处就需要把握好对主的心绪,不失时机的说话,才能出现所谓的“说得早不如说得巧”的境界。
有一位老师深受学生的敬重,他说的话、讲的道理同们都爱听,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懂得说话要趁热打铁的道理,善于抓住说话的缘故。
新学期伊始,经过一个假期的放松,同学们上课上自习时说话的现象很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在班会上,这位老师首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有个人请客,看看时间过了,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来。主人心里很焦急,便说:“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咯?”于是悄悄地走了。主人一看又走掉好几位客人,越发着急了,便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又都走了。最后只剩下一个跟主人较接近的朋友,看了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叫他们走哇!”朋友听了大为光火,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故事讲完了,同学们笑成了一团。这位老师趁机引导学生:说话有说话的技巧,假如出口不够谨慎,不考虑场合,不顾虑到听者的接受心理,就很容易在无意中伤害别人,而产生一些不必要误会。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就是这个道理。
老师抓住机会,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到话说多了不仅没有好处,甚至还有许多坏处。在上课的时候老是不停地和邻座的同学讲话,不但无法专心学习老师讲授的东西,也妨碍了别人的学习;上自习时经常说话,不仅耽误了自己的学习,而且还会影响班级的学习氛围。
同学听完这个故事,经老师这么一说,都觉得老师说得很对,以后同学上课上自习时候说话的现象就销声匿迹了。
一个人说话的内容不论如何精彩,但如果时机掌握不好,就无法达到说话的目的。因为听者的内心,往往受个人情绪的左右。要想对方愿意听进去你说的话,或者接受你的观点,最好是先择在他心情较佳的时候才道出来,结果一定自然不错。
就是自己在心情好的时候,也乐于与人交往,也乐于倾听别人说的话。别人和我们也是一样的。这种把握“热火”的说话艺术,就譬如两个人谈恋爱,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迷恋如痴,而另一个却对他毫无好感,或是反应平平,这时既使你有再大的热情,也无法打动对方。所以只有在对方有了的积极的情绪,对别人的话有了较敏捷的反应时,说出自己的话,才会引起对方的重视。
如何才能做到趁着热火好打铁呢?我们有以下的几条建言:
1. 在注意在别人春风得意时说话。
在别人高兴时, 我们就不妨因势利导,巧妙地加以利用,恰当而又不失时机动地说出自已的话,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在今天,我们在劝说别人,或有求于人的时候,也要注意时机。比如在办公桌上不好说的事,在酒桌上大家在高谈阔论时可能就好说一点。
2. 要察其言,观其色,要注意把握好一个人的个性与心理,在他有心理需要的时候,不失时机地表达自己的建议,使别人对你的意见能够重视起来,并不会导致对你的反感,事情就会容易好办了起来。当领导不高兴的时候不要进言,可以等他心情好的时候进言。这种技巧要在实践中琢磨。
6. 机会来了就要顺着杆子往上爬
人们常说; 时机转瞬即逝。的确是这样,说话的时候,如果把握不住机会,说话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抓机会,机会来了就要顺着杆子往上爬,争取达到说话的效果。
老李家的电冰箱已经用了十多年,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制冷效果很差。老李为此几次和妻子商量提出要买一个新的,都因妻子不同意而只能作罢。
有一天中午,妻子对丈夫说:“今天真热,你把冰箱里的雪糕给我拿一支来。”
老李打开冰箱说:“哎呀,冰棒全化了。”
“这个破东西!”妻子骂道。
“还是再买一个新的吧。”老李再次提议。
“看来还真是不能用了。不过就是需要花消一笔钱啊 ,我可是心疼。”
“花钱是花钱,可是方便了嘛。你看这吃一个冰棒都成问题。换冰箱是迟早的事了。”
“那你就看着办吧。”妻子口气不有些软化了,表示不再强烈的反对意见。
“那咱们先到商场去看一看再说,怎样?”丈夫引导说。
“那好,就按你说的办吧。”妻子终于同意了。
这位丈夫捕捉住了说话的时机,终于达到了目的。
在反映情况和说服人的时候,要感知对方和所知和知想,顺着他的意思来说,把话说到他的心坎里,虽然他有一时的不理解,便是抓住了他内心的所思所想的事情,步步地引导,说清楚其中的道理,别人还是可以听进去自己说的话的。这时也要特别注意把时机选在对方心情比较平和的时候。因为一些人由于劳累、遇到不顺心或正在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时,是没有心情来听你说话的。
在时机闪现的时候,我们要紧紧地抓住并很好地利它,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时候,面对对方的刁难,我们更要抓住有利的时机,给对方以有利的反击。
1843年,亚伯拉罕·林肯作为伊利诺斯州共和党的候选人,与民主党的波德·卡特赖特竞选该州在国会的众议员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