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此诗共四章,各章前四句叠章重唱,后八句则否。这是各章前四句。
此诗通篇都是一个走在归家途中士兵心理的写照,反映了民众对和平生活的怀念和向往,写得生动真实。
在每章的开头,他都唱道:“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他去东山已经很久了,现在走在回家路上,天上飘着濛濛细雨,衬托出他的忧伤心情。清人王照圆说:“《东山》诗何故四章俱云‘零雨其濛’?盖行者思家,惟雨雪之际最难为怀。所以《东山》劳归士则言雨,《采薇》遣戍役则言雪,《出车》之劳还帅亦言雪。”(《诗说》)
他一会儿想起了从军生活的艰辛,那难耐的乡愁,夜里的行军,车下的露营(第一章)。一会儿想起了恢复平民生活的可喜,一会儿又想起了老家可能已经荒芜,迎接自己的也许是一派破败景象。不过即使是这样,他也觉得还是老家好:“不可畏也,伊可怀也。”(第二章)他一会儿又想起了结婚后即分别,三年未曾见面的妻子:“自我不见,于今三年。”(第三章)然后又想起妻子新婚时那么漂亮,担心三年不见,不知现在如何了:“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第四章)——如果用《卫风·伯兮》来回答,那么就应该是“首如飞蓬”吧(参见上文《女为悦己者容》)?
此诗写的是史上著名的周公征东之役,此役以周公一方的胜利而结束。此诗里的士兵应该是凯旋归来,可是他却没有一点胜利者的喜悦,反而是通篇的儿女情长,感慨忧伤。这就是《诗经》中战争题材诗歌的特色。
古希腊两大史诗之一的《奥德赛》,以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奥德修斯的回乡为主题。特洛伊战争历时十年,他的回乡旅程也历时十年。他的妻子正在故乡等着他,但是也正在受着别人的骚扰。看来,中西士兵(或将军)的担心都是一样的。
这首诗对于后来的厌战诗歌也是有影响的。如汉古诗《十五从军征》,写一个老兵白头归来,却见老家已经破败,亲人已经去世,虽然写得比《东山》夸张,但无疑曾受过《东山》的影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此后,杜甫的名作“三吏三别”中的《新婚别》,想来也应该受过《东山》的影响吧?
原文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豳风·东山》各章首四句)
今译
我赴东山打仗,久久不能回乡。我从东山归来,细雨迷迷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