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①存”,神之谓也。“山骞②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③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①斯:语气助词,这里指“仍然,还”。
②骞(qiān):拔去,引申为损、亏,这里可作为土石脱剥流失的意思。
③具乎:集中于,体现于。
俗话说:“去掉稻谷外壳,稻谷的精髓立刻呈现。”这个精髓,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它却不会崩倒,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坚硬的岩石。”这里所说的岩石,相当于一个人身上的骨骼。一个人的精神,主要反映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相,主要集中在他的面孔上。观察他人,既要看他们的内在精神状态,还要考察他们的外形。好比开门见山,观神骨是鉴人的首要之事。
“智慧解读”
人逢喜事精神爽,但这里所论的“神”,不会因人一时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大的变化。貌有美丑,肤色有黑白,但这些都不会影响“神”的外观,换句话说,“神”有一种穿透力,能透过人外貌的干扰而表现出来。比如人们常说“某某有艺术家的气质”,这种气质,不会因他的发型、衣着等外貌的改变而完全消失。气质,是“神”的构成之一。
“神”并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质形态而空空地存在,它肯定有所依附,这就是说“神”为“形”之表,“形”为“神”之依,“神”是蕴含在“形”之中的。“形”是“神”存在的基础,与“神”的外在表现紧密相关。如果“神”是光,“形”就是太阳和月亮;日月之光放射出来普照万物,但光又是深藏在日月之中的东西,它放射出来就是光。这就说明:“神”藏于“形”之中,放射出来能为人所见,如光一样;“形”是“神”的藏身之处,但又与“神”有着千丝万缕、分割不开的物我关系。“神”必须通过“形”来表现。这种复杂的关系,说明日常观人时,既要由“神”观“形”,又要由“形”观“神”,二者相反相成,相辅相依,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单独地看。
《冰鉴》中所言的“骨”并不是现代人体解剖学意义上的骨骼,而是专指与“神”相配,能够传“神”的那些头面上数量不多的几块骨。“骨”与“神”的关系也可以从“形”与“神”的关系上来理解,但“骨”与“神”之间,带有让人难以捉摸、难以领会的神秘色彩,一般读者往往难以把握,只有在实践中自己去多加体会。
为比较形象地说明“神”和“骨”,曾国藩用了两个比喻,以便读者能充分地理解两者的奥妙。
稻谷的精华是米,米蕴藏在壳内,碾壳成糠,皮去掉了,精华犹在,也才有用。米未随糠去,因而“神”也不会因“形”(相貌等)而消失。“神”与“形”,犹如“米”与“糠”。所以说“脱谷为糠,其髓斯存”。
“骨”外面有皮有肉,如高山之上有土有沙。骨骼是人体框架的根本支柱。骨与人体,犹山石与泥土。泥土脱落流失,但山石岿然屹立,仍足以见其雄壮;人体相貌即使有什么损伤缺陷,但骨之丰俊神韵不会变化,仍足以判断人的显达。所以说“山骞不崩,唯石为镇”。
人们常用“双目炯炯有神”来描述一个人的精力旺盛、机敏干练。从这儿就会发现“目”与“神”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按中医理论,眼睛与肝和肾是相通相连的。一个人肝有病变,从眼睛就可以看到一些征兆。如果一个人双目有神、精光暴露、熠熠生辉,表明肾气旺盛、身体状况良好,是健康的标志;反之,则表明精神状态不佳,缺乏活力,难以集中精神工作。
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痛等各种感受欲望,都会从眼睛中流露出来!甚至人的智愚忠奸、贤不肖明浊,都能通过眼睛看出一点名堂来。因此,眼睛是观察一个人各种品质的指路牌。
因为人的体能相貌是由骨、肉内外连结而成的,骨与骨的连络,肉与肉的板结,骨与肉的内外包合,统一构成了人的外在形貌。由于骨起着框架和支撑作用,因而“骨”相的优劣,成为人的体貌美丑的首要因素。大脑是人的中枢神经,是人的指挥系统,头部骨骼的优劣又成为整体骨骼优劣的“首长”。传统医学认为,头为群阳会集之府,五行正宗之乡,头骨为整体骨骼的代表,面骨又是头骨的代表,因而面骨之优劣能鉴头骨之优劣,进而可鉴全身骨骼之优劣。正出于这个理论,《冰鉴》有云:“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观人的“神”、“骨”,犹如门外的大山,门既打开,山势自然可见。山势既幽深,必有来龙去脉;既雄伟,必有深根厚基,此喻人之命运,其优劣高下,不言自明。
“智慧应用”
汉高祖:骨刚质刚,骨柔质弱
观察一个人的“骨”,能识辨他的强弱。“骨”健,其人强壮;“骨”弱,其人柔弱。曾国藩在鉴识人才时,认为“神”和“骨”是识别一个人的门户和纲领,有开门见山的作用。他经常将“筋”和“骨”联在一起来考察一个人的力量勇怯。
《史记·高祖本纪第八》中记载:高祖这个人,高鼻子,长颈项,面有龙相,须髯特美,左大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他仁厚爱人,喜欢施与,意志豁达,胸襟开阔,常表现出大度宽宏的气量,但不肯从事农作生产。到了壮年,他试作官吏,做泗水亭长。
高祖常常向王媪、武负二人赊酒喝。一次,高祖喝醉,卧不能起。武负、王媪常看见高祖身体上面有龙出现,甚以为怪异。高祖每次来买酒,便在酒馆中畅饮,二人按酒价数倍记账。二人在见高祖醉卧而有龙出现的怪事以后,年底算账,这两家酒馆撕了账单,不再向高祖索债。
高祖常出差到秦都咸阳,当时恣意游观名胜,看到了秦皇帝的威仪盛势,他感慨长叹说:“啊!大丈夫应当像这个样子!”
单父县人吕公与沛县令相友善。吕公为了避仇人,迁到沛县来,随沛县令为客,因而在沛县落户。沛县豪杰吏人听说沛令有贵客来,都前往道贺,当时萧何为主吏,他向贵宾们说:“凡是致赠礼金,不满一千钱的,就请他坐在堂下。”
高祖当时做亭长,平日就轻视沛县衙中吏人。于是他假写了一张礼帖,上写:贺钱一万。实际他连一文钱都没有带去。这个礼帖送到吕公手上,吕公看了大惊,立即起身迎接高祖于门前。吕公好给人相面,看见高祖的状貌特殊,因而特别敬重,引高祖入座。萧何向吕公说:“刘季这个人,常常大话说得多,能做成的事很少。”高祖因吕公对他敬重,便轻侮诸客,高坐上座,毫不谦让。
吕公因高祖状貌之奇,乃在席间以目示意,坚留高祖不要退席。于是高祖便留下来,在客人都散去之后,吕公对高祖说:“我年少的时候,就好给人相面。我相过的人太多了,但是没有一位像刘季你的相貌这样高贵的。刘季,我希望你能多多自爱!”吕公稍停说:“我有一个女儿,愿意作你执箕帚的妻子。”
酒席宴罢,吕媪对吕公决定以女儿嫁高祖的事非常生气。吕媪怒向吕公说:“你平素总是说:‘这个女儿是奇特不寻常的,应该嫁与贵人,沛县令和你相交极好,求我们女儿,你不肯。为什么自己胡乱地就把女儿许给刘季了?”吕公说:“这就不是孩童女子所能了解的事了1吕公终于把女儿嫁与刘季。吕公的女儿就是后来的吕后,生孝惠皇帝和鲁元公主。
高祖做亭长的时候,常常休假回家,到田里看看。有一次,吕后带两个孩子在田中耕地,一个老人由田中经过,求些水喝。吕后见老人饿,又给老人一些吃的,老人就给吕后相面。老人说:“夫人的相貌,是天下的贵人。”吕后又要老人相两个孩子,老人看看孝惠皇帝,说:“夫人所以能够大贵,就因为这个男孩子的关系。”老人又相鲁元公主,也说是贵相。等老人走了之后,高祖正好从田舍来,吕后便将老人相面的事说给高祖听。高祖便问:“老人在哪里?”吕后说:“刚走,不会走远。”高祖便追去,果然追上了。高祖问老人相吕后和孩子的事,老人说:“方才我相过的夫人和小孩,相貌的高贵都像你,你的相貌,贵不可言。”高祖便道谢说:“如果真如先生所言,这相面夸赞鼓励之德绝不敢忘。”后来,高祖贵为天子,找寻这位老人,可是老人已不知去向。
曾国藩:文人先观神骨
江忠源是湖南新宁人。他本是读书人,后成为湘军中很有代表性的文人勇将。1848年,江忠源开始办团练,比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还早三年,而曾国藩也是1853年才开始办团练的。江忠源办团练,是为镇压新宁县的青莲教起义。青莲教首领雷再浩率众起事,江忠源率乡里团练,一役即将雷再浩剿灭。由此江忠源被授予七品知县,往浙江任职。
江忠源本在湖南偏僻山中读书,因参加科举考试到了北京,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去拜见曾国藩。见面后,两人谈得很投机,曾国藩也赏识江忠源的才华。江忠源告辞时,曾国藩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离去,直到他走出门外。
曾国藩对左右人说:“这个人将来会立名天下,可惜会悲壮尽节而死。”
太平军在广西起义后,1852年,江忠源带兵进驻广西,奔赴广西副都统乌兰泰帐下,准备狙击节节胜利的太平军。曾国藩知道后,从北京给江忠源写信,坚决反对他投笔从戎,认为他投笔从戎“则非所宜”。他还动员朋友劝阻江忠源,认为“团练防守”即为文人本分,他率兵去广西,就是“大节已亏”。曾国藩为什么要坚决反对江忠源投笔从戎,旁人以为是他“爱人以德”,不愿文员夺武,但是否与他认为江忠源“会悲壮尽节而死”有关呢?可惜曾国藩未在书信、日记中提及此事。
江忠源与太平军的第一次作战就大获成功。他率军在广西蓑衣渡设伏,重创太平军,太平军早期领袖南王冯云山即牺牲于此役。江忠源因此以善带兵而闻名朝廷。
随即,江忠源乘胜追击,连战连捷,声名显赫,终由七品知县迅速升迁至安徽巡抚。
1854年,太平天国勇将、翼王石达开率兵迎战湘军。江忠源防守庐州,被太平军围困,城破,江忠源苦战力竭后,溺水而死。
曾国藩是根据什么来判断江忠源会“立名天下,当悲壮尽节而死”,现在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注视良久肯定与察神有关,“文人先观神骨”意义非常。
任何一位领导人,在考察人物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禀赋。不如此,不足以成就大事。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领导人必须会鉴别人才,然后才能组建强有力的核心首脑集团,带领社团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纵观古今人物,身为团体领导人,唯有曾国藩留下了一套鉴别人才的非常系统的学问——《冰鉴》。唐代的袁天罡,宋代的陈抟,都是鉴别人物的高手,但他们都不是世俗中人,偏僧偏道,游于山水之间,过着神仙般的生活。而曾国藩秉承“兼善天下”的思想,从未打算要归隐山林。他祖父也是鼓励他要竭尽血诚效忠朝廷的。
曾国藩这套鉴别人才的学问,影响不小,与民间流传的相学也区别甚大。相学是静态考察,易流于机械主义,而且宣扬命运天授思想,看不到个人努力的作用,还从面相中定人一生富贵。人的富贵荣华,受家庭、历史条件、个人奋斗等多种因素影响,仅凭相貌来定,少掉了许多依据,也违反了科学规律。曾国藩鉴别人才,一个核心思想是从他的相貌、言语、行动特征来考察其思维和做事的方法,从而判断他才能的大小,以此确定他适合担任什么工作,结果如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