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成朴 字震初。陕西朝邑人。道光八年(1828),由举人入官内阁中书,与魏源同寅。九年(1829)成进士。官湖南辰州府知府,迁署衡永郴桂兵备道。坐事落职。后开复,官至浙江台州府知府。卒于任。
蔡逸 字逸史。浙江海宁人。着《茜云楼诗存》。道光二十八年(1848)七月十五日,与黄爵滋、铭岳等在南昌百花洲参加为魏源的江西之行饯别的宴会,作《戊申七月望日,树斋先生及铭东屏司马召集百花洲觞月,谨叠前韵报谢》诗二首。其第二首云:“露坐月向阑,兰卮催共把。脱略谢拘牵,恣谭及风雅。退傅妙清言,天怀自摅写。膺体工别裁,古斫世良寡。大力肩起衰,远胜几复社。九品律精严,吾甘学喑哑。”自注:“席间,先生[指黄爵滋]与默深品第近诗,有九等之目。”黄爵滋、铭岳、德林、古汝达等均有和诗。
戴煦 字春卿。江苏高邮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林凤翔、罗大纲攻取仪征、扬州,清军的溃兵逃勇涌向高邮州,掳强奸宄,知州魏源令戴煦及其弟戴文生率团勇抓获四十馀人,按总督“格杀勿论”之令,尽杀之。后戴煦在助攻太平军时中炮死。
曦润 浙江杭州僧人。道光八年(1828),魏源曾请曦润法师为自己讲《楞严》、《法华》二经。
德林 字砚香,姓阎。满洲人。官至河南知府,迁盐运使。嗜金石,搜藏甚富。工篆、隶,善画山水,尝作《偶园读画图》。道光二十八年(1848)七月十五日,参加黄爵滋、铭岳等在江西南昌百花洲为魏源的江西之行送别集会,并作和诗二首。其一云:“渴饮快就泉,如获攀倒甑。我从匡庐游,庶几惬禅定。苏圃景亦宜,却暑生幽兴。簋陈学士羹,盘列君子饤。筹觥错中宵,文学参上乘。光怪烛牛斗,地因人杰胜。划然清风来,遥听开云磬。”其二云:“坐中多奇士,一笑杯相把。蔡侯发浩唱,老笔擅通雅。魏子伟着作,书乞抚州写。逍遥水石间,此会亦良寡。莲叶正藏舟,莲花堪结社。世事不可为,咄载且佯哑。”诗见黄爵滋《戊申粤游草》附录。蔡逸、黄爵滋、古汝达、铭岳等人的诗。
翟声焕 山西曲沃人。举人。嘉庆十一年(1806),正白旗人玛隆阿出任魏源故乡宝庆府知府,第二年即调同知翟声焕佐治。嘉庆十三年四月,府试时,识拔魏源、邹汉勋等。十五年,玛隆阿他调后,翟声焕署宝庆府知府,不久去任。嘉庆二十五年(1820)和道光四年(1824),又两次署宝庆府知府。
简钧培 字梦岩。直隶顺德人。孝廉。道光十年(1830)四月,在京都花之寺与徐宝善、魏源等人参加诗会。与黄爵滋时有诗词唱和。
廖宗湘 湖南郴州人。魏源为其祖父撰《廖含虚先生墓志铭》,中云:“邵阳魏源获交于先生之孙宗湘,湘为言先生行事至章以备。”
谭献《清史稿》作谭廷献,字仲修。浙江仁和人。同治六年(1867)举人。官安徽歙县、全椒、合肥、宿松等县知县。张之洞聘他主持经心书院。年馀辞归。治经必求西汉诸儒微言大义,不屑于章句。其读书心得,皆录于《复堂日记》中。与李慈铭友善,常相与唱和。《清史稿》附入《文苑传》之李慈铭传。魏源晚年住杭州时,已聋且病,虽不能深谈,谭献亦常往谒见。
端木国瑚 字子彝,号鹤田。浙江青田人。由举人选用知县。道光十年(1830)进士。十一年,任内阁中书。为道光年间“薇垣五名士”之一,与魏源等齐名。以经述闻名。着《周易指》,属稿二十六年而后成,龚自珍对其所论,认为闻所未闻。诗才清丽,着《太鹤山人集》。青田县产鹤,而国瑚性格清傲似鹤,当时,浙江学政阮元夸他为“青田一鹤”。《清史稿·文苑传》宋大樽传附载其事迹。道光六年(1826),曾与魏源等一起参加文人们在京郊尺五庄举行的宴会。道光十年(1830)四月九日,与魏源等十四人参加徐宝善、黄爵滋主持的饯春会于北京花之寺。道光十二年(1832)春,与魏源、宋于庭、包世臣等十五人参加龚自珍主持的公车名士的集会。
潘谘 字悔叔,一字少白。浙江会稽人。少习兵法剑术。独游奇山异水,浪迹四川、陕西、山西等地,行程数万里。道光二年至京师,与姚学塽、丁卯桥等友善。从受业者不少,却从不受人之馈。后居金陵,太平军入城,不食而死。《清史稿》姚学塽传后有附传。魏源有《雪诗三首柬潘少白山人》,中云:“空山寂无声,声在白云远。”意在为潘谘的人格写照。
潘斌 顺天通州人。道光五年(1825)举人。八年(1828),与魏源同官内阁中书。官至云南罗平州知州。
潘曾沂 字功甫。江苏吴县人。举人,内阁中书。与魏源同为宣南诗社社友。着《功甫小集》、《东津阁文集》。魏源《吴农备荒议》云:“迩者,潘舍人倡区田备荒之议,民以其废二麦之春收而莫应。”文中“潘舍人”指潘曾沂。
潘曾莹 字星斋,字申甫。江苏吴县人。潘世恩之子,潘曾沂之弟。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年二十四,即有诗近千首,与兄曾沂、弟曾绶并有才名。着《小鸥波诗文钞》。道光十年(1830)四月,与徐宝善、黄爵滋、魏源等参加在京都花之寺举行的诗会。
潘曾绶 字绂庭。江苏吴县人。潘曾莹之弟。以御试得中书,擢侍读,晋卿班。不及五十岁,即辞官,以文史自娱。有诗云:“一身系轻重,天下同饥寒。”传颂一时。道光十年(1830)四月,与兄曾莹一起参加徐宝善主持的京都花之寺诗会。
潘德舆 字彦辅(亦作“研”、“砚”),一字四农。浙江山阴人。幼年至孝。道光八年(1828)江南江试第一,以知县分发安徽,未到任,卒,年五十五。与郭仪霄、张际亮、张履、汤鹏、徐宝善等为知交。道光十年(1830)四月,与徐宝善、魏源等参与在京都花之寺举行的诗会。治经,不袒汉宋,力求古人微言大义。谓天下大病,不外乎吏、例、利,有匡济大略的世儒,非纵横,即陷于功利,未有能破功利而成百年休养之治者。着《养一斋诗话》、《养一斋集》。入《清史稿·文苑传》。
颜以懊 广东连平人。举人。道光八年(1828),与魏源等同任内阁中书。后官至河东河道总督。
壁昌 字东垣,额勒德特氏。蒙古镶黄旗人。历河南阳武县知县、大名府知府。道光七年(1827),从那彦成赴新疆,办理平定张格尔叛乱善后事宜。九年(1829),擢头等侍卫,充叶尔羌办事大臣。十一年(1831),擢参赞大臣,于大叶尔羌一带开垦屯田二万馀亩。二十三年(1843),任两江总督,筹办江防。二十七年(1847),任福州将军。咸丰三年(1853),任巡防大臣,御卫京都。《清史稿》有传。魏源入壁昌幕,参与议,论淮南盐政改革等事。魏源又因于道光十年(1830)曾赴甘肃,准备参与西征,故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向壁昌访问新疆见闻,并据此作《道光回疆善后记》,补入《圣武记》。
魏彦字盘仲。魏浚之子,魏源之侄。八岁时,龚自珍见而爱之,举说古今人物的事迹以勉励之。常与魏源居扬州。魏源逝世时,与金安清一起为料理一切身后事。入仕为候补知县,授直隶州知州。
魏五达(1799-1869)字连福,又字履康,号云轩。魏源二伯父魏辅邦之次子,魏源之堂弟。好读书,更好藏书。所见珍本,大多重金购买,告诫子侄说:“其体吾苦,珍藏守世;若抛弃者,是为不肖。”并且把这个意思刻印在各卷之首,以使子侄触目惊心。十四岁补弟子员,道光五年(1825)拔贡生。但后来参加十三次科考,均未被录取。魏源署江苏东台县令时,五达为抄《老子本义》。着有《崇实堂文》与《古今体诗》四卷。卒年七十有一。
魏进达 字领袖,一字子莹。魏源之堂弟。屡试不第。魏源任江苏高邮州知州时,“襄办盐务”。不久告归,对魏源说:“亲,吾既不逮养,行当归课子孙,奚逐逐于仕进为!”石达开所部太平军进击邵阳时,练团丁,与石达开对抗。年八十有一卒。左宗棠为他撰传。魏源作《赠子莹》联云:“事纵放心须再慎;言虽到口更三思。”魏邦嵩(1773-1832)字祝三,号麓门。湖南邵阳人。魏源之五叔父。自嘉庆二十一年(1816)北上京师参加科举考试,计八科十一寒暑,均未被录取。大司成蒋丹林评其课艺曰:“此在今日,已为《广陵散》,惟识者为赏音。”与魏源同住京都,同治举子业。道光十二年(1832),死于南下回家途中的河南许州临颍县,年五十九。
魏亨达 直隶人。魏源于道光二十九、三十年(1849~1850)权扬州府兴化县时,魏亨达正任扬州府知府。
魏光焘(1837-1912)字午庄。湖南邵阳人。魏源之族孙。咸丰六年(1856),入曾国荃吉字营,从攻吉安,以功擢知府。后官闽、浙时,改隶左宗棠军。随左入陕、甘,任平庆泾道道员。光绪六年(1880),统领武威军,留防会宁、皋兰。七年,迁甘肃按察使,十年改布政使。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中,随吴大瀓抵辽东,回援牛庄,与李光久部以二千众当日军二万,予敌重创,后因寡不敌众,仅以身免。战后,调江西布政使,擢云南巡抚,改陕西巡抚。二十六年(1900),任晋陕甘总督,调云贵总督。二十九年(1903),调391两江总督。三十一年(1905),被铁良参劾,开缺回籍。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军兴,清廷起任湖广总督,未赴任。旋卒于家。魏源的《元史新编》稿,于源逝世后落入仁和龚自珍后人之手,后又落入莫祥芝之手。魏光焘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索回原稿,并请同邑欧阳辅之、邹改之校刊,历八年才完成今本《元史新编》。
魏显达(1790-1854)字南杰,号筠谷。其祖父魏志正与魏源祖父魏志顺是亲兄弟。父名魏邦修。显达于道光元年(1821)中举,取第二名,而魏源于次年中举,亦取第二名。生平博闻强记,曾与邓显鹤登泰山,于车中背诵杜甫有关齐鲁的诗句,全部不漏一字,不错一字,邓显鹤因赠诗云:“山川能说重当时,舍子多闻定语谁。敖具名嫌原不废,绎蒙形似更无疑。眼中历历奚斯颂,耳底琅琅杜老诗。试问牟赢征五汶,《水经》、《地志》得重披。”与魏源的关系甚深,常有歌诗唱和。魏源集中有《村居杂兴十四首呈筠谷从兄》、《春雨柬筠谷兄三首》、《秋试下第柬筠谷兄二首》、《夏斋读书呈筠谷兄》等诗,又有《赠筠谷从兄》对联一副。未入仕。善医术。着有《筠谷未定草》,文清雅,诗淡远,尤以五言为佳。光绪《邵阳县志》有《魏显达传》。
魏辅邦(1765-1835)一名字邦,字协昌,号坦斋。魏志顺之次子,魏源的二伯父。乾隆五十五年(1790)入县学,为附生,补廪生。肄业于岳麓书院。时书院山长为罗典(1719-1808,乾隆十六年进士,官至鸿胪少卿,乾隆四十七年起任岳麓书院院长二十七年)。嘉庆十二年(1807),罗典举行鹿鸣宴时,书一联赠魏辅邦,联曰:“川泳云飞,亲兹道味;鸾停鹄峙,称其家儿。”魏辅邦出书院后,在家乡隆回授课子侄,言传身教,指画讲授,甚为严格。魏源即其塾生之一。乡间有急难亲朋,常解囊救助,其德行被广为传颂。后两广总督劳崇光特为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