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1780-1850)字元抚,一字孝穆。晚号竢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官至湖广总督、两广总督。道光十九年(1839)以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二十二年(1842)被遣戍伊犁。二十五年(1845)起复,历354任陕西巡抚、云贵总督。三十年(1850)以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行至广东潮州病终。着《云左山房文钞》及《诗钞》、《林文忠公政书》等。《清史稿》有传。道光十四年(1834),任江苏巡抚时,邀请魏源等批阅书院试卷。二十一年(1841)在被遣戍途中,与魏源会晤于江苏镇江,将《四洲志》交与魏源,嘱撰《海国图志》。魏源作《江口晤林少穆制府二首》;又曾作《题林少穆制府饲鹤图》。《清史稿》列传一百五十六有传。
林昌彝 字惠常。福建侯官人。道光十九年(1839)举人。着《三礼通释》、《小石渠经说》、《温经日记》、《说文二徐本辨伪》等。尤关心时务,英国入侵时,绘射鹰驱狼图以寄意,着《平夷十六笔》及《破逆志》,又自名其诗话着作曰《射鹰楼诗话》。道光二十四年(1844)四月,在京重病,魏源、何绍基、朱琦、李杭等解囊为捐医药之资。生平足半天下。某次,与长乐人温训同舟五十馀日,每夜深与训畅谈经史,娓娓不倦,训悉记之,撰《同舟异闻录》。
苗 夔(1782-1857)字先簏。直隶河间人。道光十一年(1831)优贡生。好许慎《说文解字》及顾炎武《音学五书》,撰《说文声订》,订正自六朝五代以来妄删或附益《说文解字》之伪。又着《广籀》、《韵补正》、《建首字读》、《说文声读表》、《集韵经存》、《经韵钩沉》等。《清史稿》有传。为何绍基作《东洲草堂诗叙》云:“岁癸卯[道光二十三年,1843],子贞集同人鸠资创建亭林顾先生祠于城西[京城]慈仁寺西隅隙地。每岁春秋及先生生日皆举祀事,尝有春禊、秋禊二图,同人多赋诗纪事。讫今计之,前比与祭者,汤海秋、徐星翁已逝,苏赓堂、陈颂南、许印林、王艧轩、冯敬亭、赵伯厚、朱伯韩、郑浣香、叶东翁、王子怀、杨墨林、子言兄弟,皆先后归里。罗梅生、朱亮甫、庄卫生、魏默深俱外擢。后至者来往无定,惟余与石舟、子贞则每举咸在。”
欧阳辂(1767-1841)初名绍洛,字念祖,号涧东。湖南新化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举人,后屡试不第,乃南游岭南,北游燕代。回籍后,杜门不出,养寡母以终。一生坎坷不显。嘉庆十九年(1814),魏源作《京师送欧阳涧东丈南归》诗云:“倦游天地后,垂老浩然归。白发偕儿女,黄河濯布衣。风霜人古怪,出处世从违。亦动离亲感,因之吟式微。”以诗名。着《涧东诗钞》十卷,陶澍称其诗“炼骨入声,融神于气”。
欧阳俶“俶”又作“垣”。字艺园。湖南邵阳人。欧阳隽之弟。嘉庆九年(1804)举人。大挑以知县用。官四川郫县,清理监狱,引沱江水灌溉,颇得民心。权剑州知州。着《息耕堂文稿》。
欧阳炯明 字步青,号畏庵。湖南邵阳叶家湾人。廪膳生。魏源幼时塾师。后魏源作联《赠欧阳炯明师》:“桃李春风思绛帐;藻芹化雨感薰陶。”
欧阳厚均 字福田,号坦斋。湖南安仁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历官户部主事、郎中、浙江道监察御史。年未五十,即辞官回乡侍奉老母。后主讲岳麓书院二十馀年。着《坦斋全集》。魏源、江忠源、曾国藩、唐训方等均出其门下。鸦片战争时,捐款助军需。
易润槐 号午亭。湖南长沙人。嘉庆十八年(1813)拔贡。授户部七品京官。二十二年升主事。二十三年(1818),中顺天乡试南元。道光二年(1822),因母丧回籍。嘉庆十九年(1814)九月三日,唐鉴设宴为陈沆、欧阳厚均回乡饯行,易润槐、魏源等均在座。
罗士琳 字铭香,号次球。江苏甘泉人。精天文推算之法,以天文生入钦天监。道光初,为同辈所嫉,不得官而去。着《勾股截积和较算例》、《勾股容三事拾遗》、《三角和较算例》、《弧矢算术补》、《四元玉鉴细草》、《四元释例演元》、《九式台锥积演学启蒙疏释》、《增广新术》、《淮南天文训存疑》等,其诗文集名《观我生室剩稿》。约在道光十九年(1839),魏源请他推算焦山旧藏周无专鼎铭的日月干支,以证《诗经》的《出车》、《常武》等为周宣王时的作品,因而作《周无专鼎铭考》,认为此鼎铭作于周宣王十六年九月十七日。罗思举(1764-1840)字天鹏,一字子江。四川东乡(今宣汉)人。少贫困。于川楚陕边境聚众为盗,熟知山川厄塞、民俗情伪。嘉庆元年(1796),白莲教起义爆发,充乡勇,每战皆为前驱,以功擢千总,迁副将,晋总兵,历任贵州、四川、云南、湖北提督。卒于任。自编《罗壮勇公年谱》。《清史稿》有传。嘉庆二十四年(1819),魏源访川东道陶澍于重庆时,与时为重庆镇总兵的罗思举会见。后于《圣武记·嘉庆川湖陕乡兵记》中专记罗思举其人其事,写道:“思举,忠孝人也……源尝遇诸川东道署,酒酣,身袒相示。”又云:“罗思举者,嘉庆中以乡勇杀贼四川起家,至节镇,威名亚二扬。”
罗金鉴 字玉田。湖南新化人。博览群书,尤好言风水,着《支陇承气论》及《地理纲目》罗金鉴也尝为魏源在西洞庭邓尉山、栖霞、龙潭等处卜择墓地,葬魏家先人。
罗惇衍(1814-1874)字星斋,号椒生。广东顺德人。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官至户部、工部尚书,着《孔子集语》、《集义编》、《庸言》等。咸丰八年(1859)春,以在籍户部侍郎奉命为团练大臣,在家乡办团练。《清史稿》有传。道光二十四年(1844),在京都慈仁寺,与何绍基、魏源等同祀顾炎武。
金安清 字眉生,号傥斋。浙江嘉兴人。监生。初任江苏海安、宿南通判。咸丰三年(1853),办周天爵军粮台。后官湖北督粮道。咸丰十一年(1861),以署两淮盐运使在江苏通州、泰州征厘劝捐,因账目不清被革职。同治二年(1863),入曾国藩幕,整顿两淮盐政,因曾氏常用其策,而不用其人,心常郁郁。官至记名按察使。着《宫同苏馆全集》、《六幸翁文稿》。咸丰六年(1856),曾邀魏源、何绍祺、谭祖同(字桐舫,江苏南丰人)、孙义钧(字子和,江苏吴县人)、许乃钊等同游西湖,名曰“延秋会”。事后,请戴煦绘《湖舫延秋图》。咸丰七年(1857)三月初一日,魏源临死前,金安清前来侍候,二人聚谈逾晷,魏源徐谓曰:“君且休,吾将逝矣!”
周济 字保绪,又字介存,号未斋,晚号止安。江苏荆溪人。嘉庆九年(1804)举人,年二十四。第二年成进士。以对策直言不讳,抑置丙科,授淮安府教授。与李兆洛、包世臣、张琦等切磋经学,务求实用;同时学习兵法,好专刺骑射;暇则纵情诗酒,放浪于江湖间。卒年五十九。着《说文字系》、《韵原》、《史义》、《晋略》、《介存斋诗》、《味隽斋词》等。《清史稿·文苑传》有传。魏源与周济订交,约在道光八年(1828)。周济死后,魏源作《荆溪周君保绪传》。
周凯 字仲礼,号芸皋。浙江富阳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着《内自讼文钞》。道光十年(1830)六月初二日,龚自珍招周凯、魏源、吴葆晋、张维屏等集会于北京龙树寺,诗酒唱和。
周天爵(1772-1853)字敬修。山东东阳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历官怀远县知县、阜阳县知县、知州、布政使、漕运总督、湖广总督等。咸丰元年(1851),起复为广西巡抚,加总督衔,镇压太平军失败后,被解除军务。咸丰三年(1853),署安徽巡抚,以兵部侍郎衔督师皖北,镇压捻军。是年,魏源被革高邮州知州职,赴周天爵营,听候差遣,旋赴宿州前线。
周心存 安徽阜阳人。道光八年(1828),与魏源同为内阁中书。后官至陕西候补同知。
周仪日韦 字伯恬。江苏阳湖人。嘉庆初年举人,授宣城训导,署山阳县知县,调凤翔县知县。能诗。着《夫椒山馆集》。《清史稿·文苑传》董佑诚传附载其事迹。道光六年(1826),曾与魏源等参加京郊尺王庄宴会。
周仲墀 字雪桥。江西湖口人。道光三年(1823)进士。翰林院检讨。道光十年(1830)四月,参与徐宝善、黄爵滋、魏源等在京都花之寺举行的诗会。道光十三年(1833),出任山阴郡守。
周系英(1765-1824)字孟才,号石芳。湖南湘潭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历官编修、侍讲、山西学政、四川学政、太常寺卿、光禄寺卿、署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内阁学士等。着《北游小草》、《奏议》。360《清史稿》有传。嘉庆十九年(1814)魏源初入京,“周石芳侍郎系英偶见府君诗篇敦雅,四出揄扬,数日名满京师”(魏耆:《邵阳魏府君事略》)。后魏源作《户部左侍郎提督江苏学政周公神道碑铭》。次子诒棫,字左璋。第三子诒朴,字子坚,陶澍之婿。二人均与魏源友谊甚深。诒朴曾任淮北海州分司板浦场盐大使、广东盐库大使等。魏源有五古《出都前夕与周子坚夜步月下》,中云:“但得方寸明,冰魂常同趣。”
周诒谷 字鹭孙。湖南湘潭人。周系英之侄。幼随周系英于江西、江苏官署。道光四年(1824),周系英逝世,随丧归里。后又随魏源于江苏扬州,从从弟周诒朴于山东济南,“所见多巨人长德,如武进李[兆洛]、泾县包[世臣]、邵阳魏[源],皆朝夕继见,习闻绪论,故君虽未尝一试有司,而意识实远出贴括经生之右”(罗汝怀《周鹭孙家传》)。
周树槐,字星叔。湖南长沙人。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第二年成进士。历官山西沁源县知县、江西吉水县知县。年未五十,即致仕归,杜门读书。着《壮学斋文集》。魏源执友。曾为魏源《净士四经合译》作叙。(按:此据李伯荣《魏源师友记》。为《净土四经》作序者,为周诒朴)。
郑之侨 字子雅。江苏吴县人。举人。江苏兴化县教谕。协助梁园隶、魏源等于咸丰元年(1851)修成《兴化县志》。
郑复光 字浣香。安徽歙县人。好几何,研究光影之理,成《镜镜讠令痴》,末附《火轮船图说》。道光二十四年(1844)至京师,友人杨而久为刊其书。《海国图志》卷八十五引用其《火轮船图说》,又卷九十五引用其《作远镜法说略》。二十四年,与何绍基、魏源等在京都慈仁寺祭祀顾炎武。
法良 字可庵,爪尔佳氏。满洲正红旗人。其父玉德官至闽浙总督,兄斌良官至刑部侍郎、驻藏大臣。《清史稿·文苑传》斌良传云:法良善诗,“梅曾亮曾称其诗学东坡,得清旷之气,而运以唐贤优游平夷之情。有《沤罗庵诗集》”。作《怀人诗》多首,中有一首怀魏源,云:“记异人传海国图,谈天凿空太模糊。复官今仍从戎幕,露布王绒制也无。”
宗稷辰(1787-1867)字涤甫,一字越岘,号涤楼。浙江会稽人。道光元年(1821)举人。内阁中书,与魏源等同为道光朝“薇垣五名士”之一,以文名。后迁军机章京、起居注主事,转户部员外郎。咸丰元年(1851),迁山东道监察御史。再迁刑科给事中,官至山东运河道,加盐运使衔。同治六年(1867)引疾归。着《躬耻斋文钞》、《躬耻斋诗钞》、《四书体味录》等。《清史稿》有传。附:李伯荣《魏源师友记》记宗稷辰为道光六年举人,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