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相邀为10~15岁青少年写一套心理丛书,喜自心底生。一来觉得太有必要,二来觉得多年与青少年打交道的经验终于可以和更多同学分享。信誓旦旦地拟了一套丛书的名字和主旨,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雀跃着准备大干一场。
开始干活了才发觉事情往往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和困难。本来我胸有成竹地想凭借这些年对青少年内心困扰的深刻理解写一本青少年的案例集,以体现他们内心困扰和挣扎的心路历程,没想到的是:困难接二连三出现。
案例不具普遍性。我凭着这些年的咨询经验,本以为会很容易整理一本青春期案例集,可是很快就遭遇了致命打击。编辑要求:具有可读性,孩子们爱看;具有实用性,对孩子有用。一好友告诫:淑青啊,你写这个给孩子们读不是积德的事儿,孩子们还小,思想还不定性,你这可能起到引导作用啊!首度挫败!
写故事。按照我接触到的案例,隐了相关信息,运用文学的写作方法,把故事主人公形象进行丰满、加工,放到故事情境中去。找了中学生、大学生、编辑读,他们还是觉得故事性不强、说教味道太浓。可我这毕竟不是儿童文学啊!再次挫败!
时间一天天过去,交稿时间迫近,我的工作却反反复复没有任何进展,急!我找到学生家长,家长说:“娓娓道来,孩子们未必不爱看,只要你能触动他们,能够给他们一丝清凉和引导,他们是爱读的。”我找到儿子崇拜的语文老师,老师说:“书信形式,既能描写复杂的内心情感,又能给予心理方面的细致回应,孩子们也爱看。”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最后我一头扎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到了铺天盖地的“烦”。有的烦让人好笑,有的烦让人无奈,有的烦让人悲伤,有的烦让人沉重,还有的烦让人感动。
稚嫩的文笔,书写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我就徜徉在他们的情感风暴之中,尽情地接受青少年烦恼的洗礼。
少年最识烦滋味,就此诞生。
由于时间紧迫,本人特邀请好友谭淑新(石家庄信息工程学院)帮本人完成第一篇学习是会呼吸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