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下颌角点与下颌颏顶点间的连线(Go-Gn)。
下颌支平面(RP.ramalpane):下颌升支及髁突后缘的切线。
面平面(N-Po.facialplane):由鼻根点与颏前点之连线组成。
Y轴(Yaxis):蝶鞍中心与颏顶点之连线。
(三)常用硬组织测量项目
X线头影测量常用于临床对错颌畸形的机制分析,以明确诊断及作出治疗设计。错颌畸形可以是牙源性的也可以是骨源性的也可以是两者并存,主要是牙齿、牙弓,颌骨、颅面间的关系不调。通过头颅侧位X线片的头影测量是反映颅面结构深度和高度的二维空间关系。可测量上颌、下颌各自的形态、大小、位置和相互间的位置关系以及牙齿的位置或牙轴倾斜。从测量方法及单位来看,可分为角度测量、线距测量及线距比例。每一测量项目都有其特定的意义,说明相应结构的特征或生长变化趋势。但是,孤立地评价一项指标常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因为头颅是牙颌、颅面各部分结构组成的复合体。其正常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某一指标:而取决于各部分间的配合。在一定变异范围内,只要牙颌、颅面有协调的关系及相互补偿,就会产生正常的颅面形态。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牙颌畸形正是由于牙颌、颅面各部间的不调所致。因此在评价畸形特征及其机制时,必须综合评价各项测量指标,然后才能明确畸形机制,作出正确的诊断。
1.上下颌骨的常用测量项目 常用测量上、下颌骨相对颅部及其他结构位置关系的项目很多。通常所用的基准平面为前颅底平面S-N和眼耳平面FH。
(1)SNA角: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上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反映上颌相对于颅部的前后位置关系。当此角过大时,上颌前突、面部侧貌可呈凸面型,反之上颌后缩面部呈凹面型。
(2)SNB角:蝶鞍中心、鼻根点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反映下颌相对于颅部的位置关系。此角过大时,下颌呈前突,反之下颌呈后缩。
(3)ANB角: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与下齿槽座点构成的角。此角亦即SNA角与SNB角之差。此角反映上下颌骨对颅部的相互位置关系:当SNA大于SNB时ANB角为正值,反之ANB角为负值。
(4)NP-FH(面角):面平面NP与跟耳平面FH相交之后下角。此角反映下颌的突缩程度。此角越大表示下颌越前突,反之则表示下颌后缩。
(5)Y轴角:蝶鞍中心与颏顶点联线(SGn)与眼耳平面(FH)相交之下前角,此角亦反映颏部的突缩,此角越小则表示颏部越突,反之则表示颏部越缩。Y轴同时代表面部的生长发育方向。
(6)NA-PA(颌凸角):由鼻根点至上齿槽座点连线(NA),与颏前点至上齿槽座点连线(PA)延长线之角,此角反映面部的上颌部分相对于整个侧面的关系。当PA延长线在NA前方时,此角为正值,反之为负值。此角越大表示上颌的相对突度越大,反之表示上对后。
(7)MP-FH(下颌平面角):由下颌平面(MP)与眼耳平面(FH)的交角。此角代表下颌体的陡度、下颌角的大小,也反映面部的高度。
此外也有依下颌平面(MP)与前烦底平面(SN)交角来代表下颌平面角的,其意义同与FH所成的下颌平面角。
(8)ANS-Ptm(上颌长):翼上颌裂点与前鼻棘点在FH平面上垂足间之距离。代表上颌的长度。
(9)S-Ptm(上颌位置):翼上颌裂点与蝶鞍中心点在FH平面上垂足间的距离。表明上颌后界与蝶鞍中心点间的位置关系,亦反映上颌骨的前后位置关系。
(10)Co-Po(下颌长):髁突后缘切线与頦前点切线在下颌平面上垂足间的距离。代表下颌骨的综合长度。
(11)S-Co(下颌位置):髁突后切线与蝶鞍中心在FH平面上垂足间的距离。代表下颌髁突后界与蝶鞍中心间的位置关系,同样也代表下颌骨的前后位置关系。
2、上下前牙的常用测量项目
(1)1-SN角:上中切牙长轴与SN平面相交的下内角,反映上切牙对于前颅底的相对倾斜度:此角过大表示上中切牙唇倾,反之为舌倾。
(2)1-MP角: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相交之上内角。反映下中切牙对于下颌平面的倾斜度。此角过大表示下中切牙唇倾,此角过小表示下中切牙舌倾。
(3)1-NA角: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一上齿槽座点连线(NA)交角,代表上中切牙的倾斜度和突度。
(4)1-NA距:上中切牙切缘至鼻根点一上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亦代表上中切牙的倾斜度和突度。以上两项测量相互结合就可以精确地确定上切牙的倾突程度。
(5)1-NB角:下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一下齿槽座点连线的交角,代表下中切牙的倾度和度。
(6)1-NB距:下中切牙切缘至鼻根点一下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亦代表上中切牙的度和度。
以上两项测量相互结合就可精确地确定下切牙的倾突程度。
(7)上下中切牙角:上中切牙长轴与下中切牙长轴的交角。反映上下中切牙特别是上下前部牙弓的突度,此角越小突度越大,反之突度越小。
3.面部高度的常用测量项目
(1)全面高(N-Me):从鼻根点至颏下点的距离。
(2)上面高(N-ANS):从鼻根点至前鼻棘点的距离。
(3)下面高(ANS-Me):从前鼻棘至颏下点的距离。
(4)上面高与全面高之比:N-ANS/N-Mex100%。
(5)下面高与全面高之比:Ars-MeAN-Mex100%。
(四)常用X线头影测量分析法
至今,学者们已提出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法已不下几十种之多,主要测量分析颅面骨骼间的关系以及牙颌与颅面骨骼间的关系,对错牙合畸形进行机制分析,作出诊断及矫治设计。
在以X线头影测量作为手段的各研究课题时,各测量项目均依不同的研究分析内容而定。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并较为系统的测量方法。
1、Steiner分析法 Steiner提出了一个具有14项测量内容的头影测量分析法,其中一些测量内容是以往已提出的Downs、Riedel等分析法中择优而集成,这一分析法也较为广泛应用于口腔正畸临床诊断及设计分析。
Steiner分析法除了14项测量内容外,还有一个由ANB角与上、下中切牙和颅面颌骨位置关系所组成的臂章分析法。
测量内容:
1)SNA角:如烦底平面-上齿槽座点角。代表上领基骨对烦部的位置关系。
2)SNB角:前颅底平面-下齿槽座点角。代表下颌基骨对颅部的位置关系。
3)ANB角: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此角为SNA与SNB角之差,代表上下颌基骨间的位置关系。
4)SND角:前颅底平面-骨性下颌联合中点构成的角。代表下颌整体对颅部的位置关系。
5)1-NA角:上中切牙长轴与NA连线的交角。代表上中切牙的倾斜度和突度。
6)1-NA(mm):上中切牙切缘至NA连线的垂直距离。此线距亦代表上中切牙的倾斜度和突度。
7)1-NB角:下中切牙切缘与NB连线的交角。代表下中切牙的倾斜度和突度。
8)1-NB(mm):下中切牙切缘至NB连线的垂直距离。此线距亦代表下中切牙的凸度。
9)Po-NB(mml):颏前点至NB连线的垂直距离。
10)1-1角:上下中切牙长轴交角。
11)0P-SN: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之交角。代表颌平面的斜度。
12)GoGn-SN: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交角。代表下颌平面的斜度及面部高度。下颌平面由下颌角点与颏顶点连线所组成。
13)SL(mm):蝶鞍点至颏前点向SN平面作垂线的交点间距离。代表下颌颏部对颅底 之位置关系。
14)SE(mm):蝶鞍点至髁突最后点向SN平面作垂线的交点间距离。代表下颌髁突对颅底的位置关系。
SL及SE两项测量相结合,可了解下颌位置的变化及下颌生长发育情况。
Steiner认为,建立正常个体各项头影测量标准,对于各个种族作为了解颅面生长特征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并指出各民族建立自己的测量均值的重要性。
我国各地,如北京、上海、哈尔滨、成都等地均建立有Steiner分析法的均值标准及臂章分析参考标准。
2、Downs分析法 是以眼耳平面作为基准平面,具体包括以下的测量内容。
(1)骨骼间关系的测量:包括面角、颌凸角、上下齿槽座角、下颌平面角及Y轴角等五项测量。
1)面角(facialangle):面平面与眼耳平面相交之下后角。此角代表了下颌的凸缩程度。此角越大则表示下颌越前突,反之则表示下颌后缩。
2)颌凸角(angleofconvexity):NA与PA延长线之交角。此角代表面部的上颌部对整个面部侧面的关系。当PA延长线在NA前方时,此角为正值,反之若PA延长线在NA之后方时,则此角为负值。此角越大表示上颌相对凸度越大,反之表示上颌相对后。
3)上下齿槽座角(ABplaneangle):AB或其延长线与面平面的交角。此角代表上下齿槽基骨间的相互位置关系。此角在面平面之前方形成为负值角,反之在面平面之后方形成则为正值角。此角越大表示上颌基骨对下颌基骨的相对位置显后缩,反之,此角越小则表示上颌基骨对下颌基骨的相对位置关系为前突。
4)下领平面角(MPA man dibular plane angle):下领平面与眼耳平面的交角。下合页平面由通过颏下点与下颌角下缘相切的线所代表。此角表示下颌平面的陡度及面部的高度。
5)Y轴角(Yai):Y轴与眼耳平面相交之下内角此角也表示颏部的突缩。Y轴也代表面部的生长发育方向。
(2)牙颌与骨骼间关系的测量包括牙合平面角、上下中切牙角、下中切牙平面角、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及上中切牙凸距等五项测量。
1)颌平面角(cant of occlusion plane):颌平面与眼耳平面的交角。此角代表颌平面的斜度。此角越大代表颌平面越陡,为安氏II类面型倾向,反之此角越小代表颌平面越平,为安氏III类面型倾向。颌平面采用第一恒磨牙及上下中切牙的标志点组成。
2)上下中切牙角(1 to 1angle):上下中切牙牙长轴的交角。此角代表上下中切牙间的凸度关系。此角越大则表示凸度越小,反之此角越小则表示凸度越大。牙长轴以切缘与根尖的连线来代表。
3)下中切牙-下领平面角(1 to mandibular plane):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领平面之交角。此角表示下中切牙唇舌向的倾斜度。
4)下中切牙-颌平面角(1-to occlusal plane):下中切牙长轴与颌平面相交之下前角。此角表示下中切牙与功能颌平面的关系。
5)上中切牙凸距(1-AP):上中切牙切缘至AP连线的垂直距离(mm)。此距代表上中切牙的突度,当上中切牙切缘在AP连线前方时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Downs使用以上分析法得出了美国正常颌白种青少年各项测量的变异范围、均值、标准差等数据,提供口腔正畸临床参考。由于Downs分析法的测量内容包括了骨骼间及牙颌与骨骼间的关系,内容较为完善,因而这一分析法至今仍被各国正畸医师广为应用。
1951年Vorhies、Adams及Wylie分别将Downs分析法的10项测量结果,以多角形图来表示,以正常颌的测量结果得出基本多角形图。Wylie的方法是以中线代表10项均值,以其正负2倍标准差作为多角形的范围而构成一多角形图。在中线右侧之数值代表安氏EI类凹面型趋势,中线左侧之数值代表安氏II类凸面型趋势,而错颌个体之测量结果以图中之曲线显示之。
由于牙颌、颅面结构特征存在着明显的种族差异,因而不同种族需有各自的正常颌测量均值作为临床参考应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傅民魁于1965年研究得出了北京地区正常颌,替牙期、恒牙初期、恒牙期个体的Downs分析法10项测量的均值、标准差及多角形图,以作为临床上X线头影测量的诊断分析参考。替牙期组平均年龄为9.6岁,恒牙初期组平均年龄为13.9岁,恒牙组平均年龄为18.7岁。
3、Tweed分析法 Tweed分析法主要测量由眼耳平面、下颌平面、下中切牙长轴所组成的代表面部形态结构的颌面三角形的三角。
(1)眼耳平面-下颌平面角(FMA):眼耳平面与下颌平面的交角,以下颌下缘的切线作为下颌平面。
(2)下中切牙一眼耳平面角(FMI-A):下中切牙的长轴与眶耳平面的交角。
(3)下中切牙一下颌平面角(IMPA):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交角。
Tweed应用此颌面三角分析结果得出美国白种正常颌儿童的FMA均值为25°,IMPA的均值为90°,FMIA之均值为65°。在Tweed分析法中,不论错的部位在何处,均以下颌的分析为依据:Tweed认为,FMIA65。是建立良好面型的重要条件。因而,FMIA65。成为矫治追求目标。
在3项测量中,FMA较难使用一般的正畸方法来改变,因而要达到FMIA的矫治目标,主要依靠改变下中切牙的位置和倾斜度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