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者与不信仰者的不同在哪里?
佛陀当年就此告诉提问的弟子:不信仰者中第一支箭,心里便执著于该箭,迷惑、恐惧、伤痛永远缠绕着他。这无异于前箭未拔又中了第二支箭。佛陀接着告诉弟子:而信仰者中箭后,会平静地去体察前因后果,尽可能地去消除伤痛,并且很快忘却。这无异于中了第一支箭以后,不再中第二支箭,而且拔掉了第一支箭。
记得,有这样一个句子:“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刘邦在《大风歌》中畅怀歌唱的。同样对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大不同了。你看,她吟咏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去年,有个信徒找我,说她宝贝独女实难调教,年纪不大却急于找男友。这位信徒认为,她这准女婿既不富有又不帅气,觉得女儿如嫁他很是可惜,请我帮她劝劝她女儿。可是我是僧人,如何能因此劝人呢?不过也不能因此不满足信徒的要求啊。末了,我指点这位信徒去问寺里的四面佛,四面佛不是也分管爱情婚姻吗?至于怎么问,就看她的悟性了。前几天,这位信徒又找到我,直夸女婿的诚意孝心,庆幸自己得了半个好儿子。我问她,原来的……她说:就是女儿原来的那个男友,去年底结婚的。我问她:你女儿的男友现在变富有帅气了?她不好意思地说:原来也是为了疼爱女儿,总希望女儿找个条件好的人,毕竟女儿是自己人,当时的准女婿是外人;现在不同了,他们是夫妻了,我们都是一家人了。
佛教告诉我们,不同人因缘不同,业力也不同。同人于不同的时间段,其因缘与业力也不同。因此,对同一件事,不同人或同人不同时就会有不同的心态心境、感受体验。作为信仰者,其心态心境是经过调整的。调整好的心态心境,要么为其筑起了一道厚厚的防卫墙,为其抵挡了来自心外的箭;要么干脆放空其心,心空因此有容而无量,无拘无碍,虽箭过而无痕。而不信仰者,其心态心境是未调整好的,心也因此容易受伤。
中第二支箭与不中第二支箭,这就是信仰与不信仰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