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位于南美洲东部,国土面积约854万平方公里,约占南美洲总面积的一半,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人口1.8亿多,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8人,人均可耕地面积1.75公顷,实际利用耕地面积5000多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近20年来,巴西的耕地面积每年递增1.84%,还处在“拓展农业边疆”的发展阶段,处延发展的潜力极大。
巴西农业人口约354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3%;农业劳动力1150万,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2%。农业是巴西经济的重要支柱,近年来农业总产值占GDP的35%左右。有些农产品对世界起着主导作用,例如,咖啡、柑橘、木薯、香蒸、剑麻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大豆、可可产量居世界第二,牛肉、家禽、谷物、皮革的产量居世界第三,烟叶产量居世界第四。这些产品在世界总产量中所占比重很大,如咖啡占世界总产量的33%,柑橘占世界总产量的50%,大豆占世界总产量的19.5%。
巴西拥有世界着名的亚马逊热带雨林,起着调节气候的作用,还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亚马逊平原,占国土面积近1/3。加上日照充足,雨水充沛,而且降水均衡,旱涝灾害少,适于各种农作物生长,是全世界最适于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的少数国家之一。
适时调整农业政策
巴西农业政策的总体目标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但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政策特点。
在1995年以前,巴西的农业政策经历了由补贴向价格支持的转变,目的是支持和保护农民收人。在1965年至1985年,用于农业的政策资金累计约2191亿美元,其中310亿用于农业补贴,其他用于投资和市场政策。随后,由于财政紧张,政府从1985年开始取消对农业的补贴,转为以农产品价格支持为主的政策。价格支持主要有两个手段:一是联邦政府的直接购买,当市场价格低于规定最低价格时由政府买入;另一个是营销贷款。从1985年到1995年,农业补贴由142亿美元减少到60亿美元,但是,由于价格支持的缘故,谷物产量却由5980万吨增长到8000万吨。
这项政策一直持续到1994年WTO的成立与农业协议的签署。自1995年开始,一方面出于财政压力,另一方面考虑到必须遵守WTO的规则,巴西政府再次转变农业政策,提出了两个新的措施来逐步取代旧的价格支持政策,即产品售空计划和期权合约补贴。其目标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持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是针对大农场,减少价格支持,使之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二是确保农民收入不低于城市居民收入,以防止农村人口向大城市的过快流动而造成社会问题。
在农业结构的调整方面,1975年以前,巴西的农产品出口以咖啡为主。从1975年开始转向谷物,如大豆、玉米、大米和小麦等。为了促进这一转型,巴西专门成立了农牧业技术研究公司,改良大豆作物的种子等,使之更适合于巴西的土壤。
巴西在发展农业方面持开放的方针,大胆吸引外资,进行国土开发。如吸引以色列开发商在巴西的东北部进行农业投资,发展灌溉工程;吸引日本对巴西稀树林带进行投资、垦田等。与此同时,巴西最近十年来对其邻国玻利维亚也进行了大面积的农业投资和开发,建立了2000多个农场,占地约50万公顷,被人称之为“新的黄金”。
制定“鼓励出口计划”
早在2002年,巴西的谷物产量就达到上亿吨,农产品出口达450亿美元。鉴此,不少专家认为,随着形势的发展,巴西将是“21世纪的世界粮仓”。
多年来,巴西农产品可以自由出口,政府没有任何限制。相反,政府还制定鼓励本国农产品出口的政策和措施,同时积极开展经济外交,努力消除别国对巴西农产品出口设置的贸易壁垒,为巴西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
根据巴西政府制定的“鼓励出口计划”,国家为出口农产品提供信贷、贴息和出口担保。近年制定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发展计划,也是优先发展农村交通,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降低运输费用。同时,巴西政府还大力发展热带水果的种植和出口,努力实现农产品出口的多样化。
此外,巴西政府还倡导无农药污染水果的生产,鼓励出口优质水果;为增强牛肉出口的竞争力,下决心全部消灭口蹄疫等。
鉴于巴西75%的大宗农产品出口被少数大公司所垄断,巴西政府于1999年特地建立了中小企业出口联营集团,以实现规模经营。后来,巴西政府又公布了《微小企业法》,扩大对微小企业出口信贷,并向他们提供各种咨询和服务。
为拓宽农产品的出口渠道,巴西总统还责成外交部负责各种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推销活动。
目前,巴西大量的农产品出口不仅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经营效益,而且形成了品牌优势,使巴西农业质量不断提升,竞争力不断增强。
令人瞩目的“农业城”
巴西的里贝朗普雷图市,是巴西最富有的城市,生产总值95亿美元,占全巴西的2%。全市约50万人口,人均收入近4000美元,在巴西是最高的。因为农业占该市财政收入的95%以上,仅有的工业也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和医药加工业以及为农业服务的机械修理业,所以该城被誉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城。
里贝朗普雷图位于巴西东南部的圣保罗州,区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平展,历来是巴西农牧业的主要产地。由于巴西多年来开发并普及了从甘蔗提炼乙醇作为汽车替代燃料的技术,从而使甘蔗成为效益最好的农作物,并迅速发展为里贝朗普雷图最重要的农作物,约占全市种植面积的70%。目前,该市年产乙醇24亿升,占全国酒精燃料汽车消耗量的30%以上;年产糖4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2%以上。除了甘蔗之外,里贝朗普雷图还种植大豆、稻米、柑橘和玉米等作物,产量在全国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里贝朗普雷图市政府机构全为农业而设,农业规划、农业金融、农业机械和农业科技等部门门类齐全。全市有农机商店149家,农机修配厂85家,均实行24小时为农服务,农民可以随时购买或修配农机。全市还实行送机械上门服务,农民只要一个电话,需要的农机就会被送到农场,或者技术人员上门服务。市政府直属的农牧业研究公司专门负责农作物新品种研制和开发,农牧业技术推广公司则负责向农民推广新的耕作技术和新种子的使用。这两大技术公司的主要经费来自政府,在市属80个城镇都设有分支机构,实行垂直领导。它们通过农业部的研究和推广机构,用最快的速度让农民掌握和运用全国乃至世界上最新的科研成果,以提高产量,改进品质。该市还设有圣保罗大学的农学院分校和3所农业技术学校,对青年农民进行农业知识和技术培训,以便他们能跟上日新月异的农业科技发展。
里贝朗普雷图市政府的口号是一切为了农业,所有的力量全投入到农业中去,只要农业生产需要,一定百分之百地投入全市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每个人都以从事农业为荣,农业也就成为衡量政府官员政绩的主要标准。
该市政府官员还颇为感慨地表示:有一种误解,认为一个地区要发展经济,单靠农业是不行的,必须发展工业,以工业养农业。里贝朗普雷图市根据自身是传统农业地区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生产得到飞速发展,经济效益明显,也使广大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显然,巴西这个“农业城”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不但改变了不少人“重工轻农”的观念,而且增强了许多农民种田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大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
巴西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投入,大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如仓储设施、水利灌溉和交通运输等。
前些年,巴西政府曾制定了一个名曰“前进巴西”的计划,对公路、铁路、天然气、能源、运输、蓄水电站、河道方面的投资超过400亿美元,拟铺设大约7500公里的公路,从而使公路网络大大扩张。这些项目将改善能源和运输网络,并促进非工业的农业、木材、采矿业部门经济发展,有助于开发更多的边疆地区,并鼓励更多移民迁入该地区。
与北美和欧洲相比,巴西将粮食运至港口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据巴西农业部称,在过去的短短数年里,巴西主要粮食产区的运费已经平均下降了35%;而在未来的不长时间里,
运费将再降25%。随着“前进巴西”计划的完成,尤其是地区间运输体系的改善和延伸,将使许多相对边远的地区转为潜在的农业产区,不仅粮食运输费用将全面下降,分支公路的改善也将增加种植面积。此外,公路、铁路、河流运输之间的竞争将提升运输效率,并降低整体的粮食运输成本。
在仓储设施方面,仓储公司每年得到的拨款占农业部预算的1%;在水利灌溉方面,政府早在1985年就制定了“东北部百万公顷灌溉计划”,总投资43亿美元,并得到了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在其“1996年-2000年财政投资纲要”中,又对农村灌溉工程资32亿雷亚尔。
在巴西,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立项,基本上都是由市上报计划,由农业部驻州代表处审核计划是否可行。然后组织一个评审组,由农业部代表处、州农业厅与市农业局的官员和农场主代表(一般占50%)组成,根据气候、土壤、农民经验、当地场现状及产量情况,在可行的计划中确定优先扶持对象,由联邦、州和市三级政府按照“三三制”的原则,共同出资,不用农民掏腰包。在部分地区,也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予以支持,大体上是农民和政府各出一半价钱。
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巴西并没有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前几年,巴西全国每年被毁掉的森林多达2万平方公里,被滥捕滥杀和走私到国外的珍稀动物多达千万计,加之工业和城市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的破坏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据巴西官方统计,全国有395种动物和108种植物濒临灭绝;而据一家国际机构估计,巴西濒临绝迹的动植物总共有665种。人类的环境灾害早已超越国界,原本很少灾害的巴西近年来也是不涝则旱,甚至在2001年还因数月少雨而致使水库水位下降,迫使巴西全国实行限电达半年之久。
惨痛的教训使巴西人充满环境危机意识,千方百计保护亚马逊原始森林更成为当务之急。政府为此制定了多种法规、计划,还斥资14亿美元建设了着名的“亚马逊监视系统”。该系统拥有19个固定雷达站、6个移动雷达站、数架分别装有雷达和遥感设备的电子侦察机、99架战机和87个地面接收站,采用高技术从空中和地面对500多万平方公里的亚马逊地区进行密切监视,监督防范各种破坏活动。
与此同时,人们也渐渐认识到农业生态环境是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对自然资源实行合理开发利用是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在开发资源的同时,也加强了生态保护。
巴西在全国建立了5500万公顷资源保护区,并明确规定:严禁开发亚马逊热带雨林地区,比较干燥的塞拉多平原南部20%的土地必须永久性地保持原样。根据资源特点,规定不同区域种植不同作物,合理进行开发利用;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提高小农生活质量”计划,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通过鼓励农民应用先进技术、建设水土保持工程、改良土壤等措施,改变小农掠夺式经营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提供低息贷款扶持小农户进行绿色农业生产,主要施用有机肥料,不用或少用化肥、农药。此外,还严禁乱扔普通塑料制品及包装物等。
巴西科研机构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努力中,成功地研发出了一项新技术,即用甘蔗渣和稻壳等农业废料为原料,生产环保且价廉的“绿色”水泥。这项新型环保建材发明者、巴西国立弗卢明内斯大学教授吉列尔梅·沙加斯·科代罗曾髙兴地向人介绍说:水泥制造业是污染最为严重的产业之一,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人类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7%。新研制的水泥原料是甘蔗渣经焚烧后的残留物,在水泥中最高可占20%,能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此外,由于加工甘蔗渣的过程相对简易、快捷,耗能量低,所以这种“绿色”水泥的生产成本只有传统水泥的1/10。但是,它的使用寿命却比传统水泥长,质地也更细密。
巴西盛产甘蔗,现有甘蔗耕地约650万公顷,2007年甘蔗产量达5.5亿佘吨。巴西目前水泥年均产量为4500万吨。如果按甘蔗渣残留物在水泥混合物中的比例为15%计算,巴西每年可减少排放约300万吨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