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不死的祖父
——东田四子
祖父是一位巨富,他仅靠一代的奋斗便构筑起现在数亿万日元的家业。可是他在刚过花甲之年,打算将家业传给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父亲的时候,被查出患了癌症。
由于内脏的癌肿摘除手术十分成功,所以虽然还会有复发的可能,但是医生说,只要依靠药物抑制就无大碍。
可是祖父似乎并不满足这一点,继而提出一项令人出乎意料的要求,那就是用别的健康人的内脏来替换自己所有的器官。
但不能是死人,而是活人的内脏!于是,他开始四处寻找植物人,然而几乎是空手而归——植物人的家属拒绝拆除维持亲人生命的医疗器械。
为此,祖父想方设法,经过多次协商,终于以高额的补偿金换回了一个植物人的身体。就在这时,政府却出面干涉了。
国家法律认为,植物人虽说处于死亡状态,但仍是活着的人。因此,这样做无异于杀人害命。所以,祖父的行为可以说是购买人体,甚至也可能构成杀人罪!
祖父并不因此而断念,他有自己的主张——植物人的躯体,即使不卖给我,也是必死无疑。
那么,趁活着的时候将肉体提供给需方,结果不都是一样吗?而政府告诉祖父,只有在拆除医疗器械之后,才能摘除脏器。但祖父不同意这一做法,将政府告上了法庭。
判决在传媒界引起很大的争论。焦点集中在“若脑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那么,何种状态才可称为死”这一问题上。
祖父仍然固执己见,认为靠机器维持生命的植物人可以认定为死人。
祖父对此事所持有的热情令全家都感到吃惊。他已经上了年纪,即使接受了那种手术,恐怕也不会延寿多少年。
并且,已决定稳居静养的他,无论如何也不像对“生”有如此强烈的愿望。判决花费相当长的时候,最终以祖父败诉而告终。
司法界的结论,仍是依据常识,认为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的植物人并非死人”。虽说是依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但只要有一个细胞还有存活的可能性,便可认为生命依旧存在。只有在拆除维持生命的医疗器械、所有细胞都死亡时,才可以称其死亡并允许进行脏器移植……这就是判决书上写着的最终结论。
审判刚刚结束,祖父便去世了。或许是让人担心的癌细胞扩散所致,但祖父也的确到了寿终正寝的年纪。可在这之后,却引发了小小的骚动。祖父的律师开始采取行动。律师们拿出祖父临终时托付的文件,对给祖父下死亡定论的医师提出死亡证明无效的起诉。
令人费解的是,祖父在生前,将手术中摘除的一部分癌肿寄放在某研究所的仪器中了。
那是具有特殊作用的仪器,其功能就是维持细胞的生命力!众所周知,癌细胞不同于一般细胞,只要不断汲取养分和氧气,它就会无限地分裂下去。也就是说,它是长生不死的细胞!
我去看过那些细胞,在玻璃容器中,仿若一片牛肉。然而,那却正是“长生不死的祖父”的形象。律师们提出,只要有一部分细胞还存活,祖父就没死。司法当局一定不知如何是好。
按常理,祖父的确已经去世,但政府当初正是以“虽说是依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但只要有一个细胞还有存活的可能性,便可认为生命依旧存在”来答复祖父的。因此,政府不得不承认,祖父仍旧活着。只要不拆除医疗器械,祖父……祖父的癌细胞就会永远活着。并且,祖父嘱托家人不能拆除医疗器械。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奉养祖父直到永永远远!那么,祖父为何要这样做呢?读到这里,不知有人能否破解这个谜。我也是看了祖父的遗书(不,因为他并没有死,所以正确来讲不应称之为遗书),才恍然大悟的。
祖父并不是对“生”留恋不舍,而是为我们子孙后代设计了一步很巧妙的棋。试想一下祖父打下的江山和积累的巨额资产,就会晓得由于他的死,我们将缴纳多么大的数额的继承遗产税。但只要祖父一直这样活下去,我们家族就再也不必缴继承遗产税。
我们一家的巨额财富,将永远这样得到保障,不必缴一分一厘的继承遗产税!
踏踏实实做人,诚诚实实办事
——陈建
有一个小寓言,讲得异常深刻——甲乙两人死后来到阴曹地府,阎王查看功过簿后说:
“你二人前世未作大恶,准许投胎为人。但是现在只有两种人可供选择:付出的人与索取的人,也就是说,一个必须过付出、给予的生活,另一个则必须过索取、接受的生活。”
然后要他俩慎重选择。
甲暗忖,索取、接受就是坐享其成,太舒服了,于是他抢先道:
“我要过索取、接受的生活!”
乙见此情景,也没有别的选择,就表示甘愿过付出、给予的生活。
阎王听其所愿,当下判定二人来世前途:
“甲过索取、接受的人生,下辈子当乞丐,整天向人索取,接受别人施舍。”
“乙过付出、给予的生活,来世做富翁,布施行善,帮助别人。”
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才会走下去,才会捕到“大鱼”。有个渔夫整日打鱼,以此为生。有一天,他运气不佳,忙活了一整天,只网到了一条小鱼,而且小鱼还劝他另做决定:“渔夫,你放了我吧,看我这么小,也不值钱,你要是把我放回海里,等我长成一条大鱼,到那时你再来捉我,不是更划算吗?”渔夫说:“小鱼,你讲得挺有道理,但是我如果用眼前的实利去换取将来不确切的所谓‘大利’,那我恐怕就太愚蠢了。”
要知道,大海可不是渔夫自家的池塘。想什么就捞什么,所以切切实实地珍惜每一分收获是很重要的,只有脚踏实地,方可做得更牢。
人的差异
——田晴
一个城郊的居民区住着三户人家,他们的平房紧紧相邻着,三个男人都从农村招工进了一家炼铁厂。
厂里工作辛苦,工资又不高。下班了,三个人都有自己的活。一个到城里去蹬三轮车,一个在街边摆了一个修车摊,还有一个在家里看书,写点文字。蹬三轮车的人钱赚得最多,高过工资。修车的也不错,能对付柴米油盐的开支。看书写字的那位虽没有收入,但也活得从容。
有一天,三个人说起自己的愿望。蹬三轮车的说,我以后天天有车蹬就很满足了。修车的说,我希望有一天能在城里开间修车铺。喜欢看书写东西的那个人想了很久才说,我以后要离开炼铁厂,我想靠我的文字吃饭。其他两位当然都不信。
五年过去了,他们还是过着同样的生活。十年后,修车的那位真的在城里开了一家修车铺,自己当起了老板。蹬三轮的那位还是下班了去城里蹬车。十五年后,看书写字的那位发表的一些作品,在地区引起了不少关注。二十年后,他的作品被一家出版社看中,调到省城当了编辑。
为人才买公司
——小小
世界着名的福特汽车公司有个显着特点:非常器重人才。
一次,公司的一台马达发生故障,怎么也修不好,只好请一个名叫斯坦曼的人来修。这个人绕着马达看了一会,指着电机的某处说:“这儿的线圈多了16圈。”果然,把16圈线去掉后,电机马上运转正常。福特见此,便邀请斯坦曼到自己的公司来。斯坦曼说自己现在所在的公司对他很好,他不能来。福特马上说:“那么看来我只有把你所在的那家公司买过来,你就可以来上班了。”
福特为了得到一个人才,竟不惜买下一个公司!他求才若渴的举动其实并不难理解。因为市场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设备需要人去操作,产品需要人去开发,市场需要人去开拓。人才意味着高效率、高效益,意味着企业的兴旺发达。没有人才,即使硬件再好,设备再先进,企业也难以支撑。
聪明的放弃
——琳琳
电视上有一个娱乐节目,内容就是数钞票比赛。在这个节目之外,还有另外几个娱乐节目,每个节目都有若干名观众参加,获胜者最后得1000元奖金。
而这个“数钞”节目的游戏规则不同。主持人拿出一大叠钞票,这一大叠钞票里面,有大小不一的各类币种,按不同顺序杂乱重叠着,在规定的三分钟内,让现场选拔的四名观众进行点钞比赛。这四名参赛的观众中,谁数得最多,数目又最准确,那么,他就可以获得自己刚刚数得的现金。
主持人将游戏规则一宣布,顿时引起全场轰动。在三分钟内,不说数几万,应该也数出几千来吧。而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能获得几千块钱的奖励,能不叫人刺激和兴奋吗?
游戏开始了,四个人开始埋头“沙沙沙”地数起了钞票。当然,在这三分钟内,主持人是不会让他们安心点钞的,他还会拿起话筒,轮流给参赛者出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来打断他们的正常思路,并且,必须答对题目才能接着往下数。几轮下来,时间就到了,四位参赛观众手里各拿了厚薄不一的一叠钞票。主持人拿出一支笔,让他们写出刚才所数钞票的金额。
第一位,3472元。第二位,5836元。第三位,也数出了4889元的好成绩。而第四位,只数出区区500元。四个观众所数钞票的数目,相距甚远。当主持人报出这四组数字的时候,台下顿时一片哄笑,他们都不理解,第四位观众为什么会数得那么少呢?
这时,主持人开始当场验证刚才所数钞票数目的准确性。在众目睽睽之下,主持人把四名参赛观众所数的钞票重数了一遍,正确的结果分别是:3372、5831、4879、500。也就是说,前三名数得多的参赛观众,不是多计了100元,就是少计了5元或者10元,距离正确数目,都只是一“票”之差。只有数得最少的第四位才完全正确。按游戏规则,那么也只有第四位观众才能获得500元奖金,而其他的三位参赛观众,都只是紧张地做出了三分钟的无用功。
看到这样出乎意料的结果,台下的观众先是沉默,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时,主持人拿出话筒,很严肃地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自从这个节目开办以来,在这项角逐中,所有参赛者所得的最高奖金,从来没人能超过1000元。全场观众若有所悟。
法国点心大师
——施慧
贝尔蒙多出生于巴黎一个贫困家庭。他天生迟钝,学无所成。为此,他的母亲一筹莫展,望子成龙的热情也日益消减。
贝尔蒙多十几岁的时候就被迫辍学,面对母亲疲惫的脸,他除了懊恼沮丧,就是把家收拾得一尘不染,做些点心以博得母亲舒心的笑。
在家无所事事,他就摆弄几个苹果,做成可口的甜点。这些讨乖的行为不但没有博得母亲的称赞,反而使母亲对他的前途更加忧心如焚,继而对他放任不管,认为他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贝尔蒙多去了巴黎一家非常豪华的大酒店做小伙计。他相貌普通,又无特长,谁都可以对他指手画脚。后来他去了餐饮部当一名打下手的小厨师,帮助一位甜点大厨师洗水果、配调料。当时他会做的唯一一道甜点,就是把两只苹果的果肉放进一只苹果中,而外表上一点儿也看不出是两个苹果拼起来的,果核也都巧妙地去掉了,吃起来也特别香甜。
一次,这道特别的甜点被一位长期包住酒店的贵妇人发现了。她品尝后,十分欣赏,并特意约见贝尔蒙多。这个一直不被重视的憨小伙激动地表示他将再接再厉以不辜负她的赏识。
贵妇人虽然长期包了一套最昂贵的套房,可是一年中也只有加起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此度过,但是她每次来这里,都会指名点那道贝尔蒙多做的甜点。
那几年,巴黎的经济萧条,酒店里每年都裁去一定比例的员工。然而毫不起眼的贝尔蒙多却安然无事——那位贵妇人是酒店最重要的客人,而他,可爱的贝尔蒙多是酒店里不可或缺的人。
酒店举行豪华庆典的那天,每个大厨师都做了一道自己的拿手菜。轮到贝尔蒙多时,他仍然精心地做了那唯一一道甜点,对着家属席中的母亲,他热泪盈眶地说:“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曾想给母亲带来一点点欣慰,可我没有做到。我希望今天,当我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时,母亲能尝尝我10年前就做过的这道甜点。”
在众人的注目中,这位年迈的母亲眼里含着幸福的泪花,一口一口地品尝着这道该酒店远近闻名的招牌佳肴。她终于知道,贝尔蒙多不是一个普通而碌碌无为的人,因为上帝给了他两个苹果,他却巧妙地调制成一个独一无二又口味独特的苹果。当年,她忽视了他,幸好,上帝从来没有轻视他,尽管上帝能够给他的,只是两个普通的苹果。
精与憨的故事
——王志康
我在一家外企做业务主管时,手下有两位业务员的业绩最为突出。
其一是个浙江女孩。她能文会武,且善解人意,擅长公关,贼精。跑业务之前,她就列出准客户名单,并给每个准客户建立一个小档案,客户的简历、脾气性格、特长爱好一一记录在案。和客户接触时,她并不急着道明来意,而是和客户闲聊神侃,投其所好,爱足球的就和他聊足球,好书画的就和他侃书画,以子女为骄傲的就夸赞他的子女,总之是句句说到客户的心坎儿里,客户就对她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建立了这个交往基础,下次再去时,客户往往就摆出了友好的态度。此时如果了解到客户有什么难处,她必竭力为客户排忧解难,使客户在友好的基础上又添了几分感激。一来二去,大家就成了朋友。这时再“不经意”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就有些顺理成章了。堡垒一个个被她攻破,单子一份份被她签下,她理所当然地成了公司的金牌业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