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52400000056

第56章 后序 我只能是阿Q、祥林嫂的儿子(1)

国民性批判是清末民初以来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命题之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尤其将此一命题推入高潮。我作为喝着五四奶水长大的读书人,作为鲁迅先生的忠实读者,对于国民性批判理论和实践,崇仰了大半辈子。

可是,最近几年,我的立场出现了巨大变化。从2008年秋天开始,我着手对这一命题进行探源、解构和抵制,一年有余我就此一连写了大约五十万字,还有若干内容等着我写下去。

我的学术视角发生这么巨大的变化,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也让许多关心我的朋友感到惊讶和陌生。究竟是什么机缘促成了我的幡然醒悟?追索一番起因和思想历程也许不无价值。

一切还得从我的村子和我的母亲说起。

我母亲是江西乡村最普通、最善良的一位老人,一生除了信奉人必须吃饭之外,就是信奉拜菩萨。我刚刚记事时正赶上“文革”时期,那时候乡村的菩萨和庙宇早就遭到扫荡。没有人敢于在自己的村子里、在大队书记和生产队长的眼皮底下拜菩萨,我母亲和她的同修们多次到十几里之外,一个小山谷的一棵树下拜菩萨,那棵树长在山谷的池塘边。

又有山谷、又有水、又有树,这里必定是神灵居住的地方。我们村里的香客都认为那里特别灵验。

那是一个所有人都神经紧张的时代,偶有一个无关紧要的人对这些香客追问一句无关紧要的话语,这些香客就会惊恐万状,拔腿就逃,一口气跑出那个并不险峻的山谷。有的人就因为这一拜、一跑,几个月的病病怏怏也就不翼而飞。于是香客们益发传说那个菩萨的灵验。

我十来岁的时候,因为患有龙身疮(现在知道那就是长在躯体上的带状疱疹),后序 我只能是阿Q、祥林嫂的儿子2 83跟着母亲和其他香客一起去那里求过灵丹妙药。让我感到意外的是,那不过是树底下随意码放的几块砖头,根本没有所谓菩萨塑像之类。我已经说过,“文革”时期所有的菩萨都被砸烂销毁,谁还有条件去拜一尊真正的菩萨呢?

后来读书生涯中,那些精英学者所着述的书文告诉我,中国是儒道释三教互补的国家,而西方是基督教国家。五四运动以后,我们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全部是西方文化资源。我还颇受鲁迅的影响,很信服他关于不读中国书、多读西方书的忠告。

尤其重要的是,“文革”结束以后,正是我大量阅读、大量摄取文化信息的高峰时期,而这一时期的写作者,恰是刚刚从牛棚解脱的知识分子,和刚刚从乡村回城的知识青年。他们在“文革”期间所受的惊险和屈辱,使得他们对中国社会和权力机构抱有较多的憎恶,他们对中国历史进行着最为黑暗的解读,对于自己的时代极尽妖魔化,至于中国社会以及底层民众,在他们笔下更是愚昧、封建、迷信、卑贱等等。那么,什么地方、什么社会、什么人群不愚昧、不封建、不迷信、不卑贱呢?那当然是西方社会、西方人种。

在以上诸般因素引导下,我二十几岁那时,已经俨然是一个崇洋但没有机会媚外的“全盘西化”论者。

在此背景下,我对基督教生起莫名其妙的好感。

我们村有一位前辈读书人,比我父亲略长几岁,民国时期就是赣北地区着名的基督教领袖,担任过赣北基督教会的副委员长。自从当了右派之后,一心在生产队长监督下劳动改造,从来不谈上帝或者撒旦之类。20世纪80年代,算是赶上了他的好时代。经过官方允许,他把自己的家变成了耶稣堂。每到周日,附近到他家做礼拜的老弱病残女,络绎不绝。我以观察员身份参加过他们的活动。我不知道那些老弱病残女跟上帝究竟有没有交流,我意识到他们之间具有的相互交流非常宝贵,他们借此具有了群体认同,缓解了内心的痛苦。

那一两年之内,我多次劝我母亲参加那位伯父大人的礼拜活动。那几年我们家处于最贫困的时期,我的父母内心压力都非常大。父亲从不表达这些压力,母亲则常常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极度强烈的忧患感。我几乎担心母亲某一天会精神崩溃。

我希望母亲在一个基督教群体中得到一点精神的解脱,至少能借助那种群体交往释放一些压力。

可是母亲对我的劝说一直是笑而不答。

我仔细分析形势,我跟那位基督教领袖的儿子同庚同学,往来甚多,关系极好。

我父母对于那位牧师也极为尊重,每次那位牧师跨进我家门槛,我母亲都是极为殷勤地起身让座、端茶送水,我以为我一定可以将我的母亲引进耶稣堂。我进行着坚持不懈的努力。

终于有一天,我记得是某个炎热的夏天,母亲笑滋滋地、然而是郑重其事地回答我说:“我不能去,我信迷信,这么大年纪了,不能改信。”

我一面为母亲信仰的坚贞所感动,一面久久惊讶于从母亲口中说出的“迷信”一词。她的信仰和她对信仰的命名反差太大了,以至于给我的震撼不是瞬间性的,而是必将持续终生。

母亲七岁那年,娘家的房子被日本飞机投弹炸掉了,从此无家可归。她跟我父亲结婚后一直借住在别人家里,一两年内搬家七次。她第一次拥有一间房子,是土改工作队分给她的。所以母亲一生最感激毛主席。毛主席说什么她都乐意照办。

只有一件事她没依从毛主席,那就是毛主席号召破除迷信,禁止拜菩萨,遭到她的阳奉阴违。

即使是在这件敢于违背毛主席指示的重大事情上,母亲也无法给自己的信仰命名,而只能接受毛主席和整个精英群体出于歧视而给予的命名——迷信。

我最不能释怀的是,为什么在毛泽东和我母亲之间,就一个拜菩萨问题存在着这么大的分歧?为什么我母亲在坚决扞卫自己的信仰权利的同时,却接受了禁止她信仰的那种力量对于她的信仰的歧视性命名?

此间是不是存在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如果底层人在最为坚贞、决不妥协的信仰问题上,也不自觉地接受了被支配的命运,那么,他们的整个命运中,还有一点不被支配的成分吗?

我按照当时所能想到的宗教分类,告诉母亲说,那不是迷信,那是信佛教。你信菩萨就是信佛教,跟人家信基督教一样合情合理。我还给母亲介绍了一些相关背景,诸如佛教是古代从印度传过来的之类。

但是我的介绍跟母亲基本无关。此后我虽然没再听见过母亲将自己的信仰说为迷信,但是也从未听见她说过佛教这个词。

我当然不再劝母亲改教。对于她的迷信,我可以理解和容忍,但是并没有真正关心过。

母亲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出现在二十年之后。这次震撼不只是引起我心灵的涟漪,而是对我的文化立场、群体认同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进入20世纪90年代,鄱阳湖北岸的乡村地区,重建寺庙的风气渐趋热烈。我们村里很穷,建不起大庙,我的父母和一位族叔领头募捐,在村西头建起了那座一人高的土地庙。我的母亲每月初一、十五都去上香磕头。母亲总是说,她拜菩萨的时候,家里老老小小每个人的名字都要念到,生怕落下一个。母亲的拜菩萨因此跟我产生了命运的关联。

母亲进入老年之后,她的信仰由于一个特殊的灾难而出现了危机。母亲募捐修庙时,她捐上了一百元。有一天二哥从小镇回到村里,看见村里捐款榜上,我的父母捐款最多。二哥就跟母亲说,那个捐款他出一半,并随手递上五十元钱。二哥是行政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对建庙的支持,让母亲和所有参与者都感到欣喜。

然而正是二哥的支持,增加了母亲的信仰危机。小庙建起来不久,二哥因为意外事故不幸去世,年仅三十九岁。

我的母亲虽然一辈子吃苦,但是儿女很旺。她生了六个孩子,个个长大成人,这在贫困乡村是较为少见的。中年时期的母亲,总是被村里人和亲戚路上的人请去参与打理婚嫁喜事,比如给新娘扯面、给新郎铺床之类,就因为我母亲的儿女个个顺道,可以传播吉祥和喜气。每当这时,总是母亲最为光荣、最为幸福的时候。

可是,当母亲老了,她的正当盛年的儿子,却遭遇不测。我陪母亲度过了给二哥办理后事的整个过程,我搀扶着我的母亲举行了与二哥的灵柩告别的独特仪式,世界上没有那样的仪式,那是母亲得到我的支持而举行的独一无二的仪式。我深知母亲心头的至痛。

我离家以后,我母亲天天在家哭喊:“菩萨呀菩萨,我二崽对你那么好,你怎么就不长眼哪!”

我母亲的信仰就这样一天天崩溃。我在遥远的北国,默默地陪着母亲憔悴、衰老。对于自己的命运我们完全无能为力。

几年之后,我回家探亲,遇上母亲邀伴到村西小庙烧香。母亲在与寺庙和菩萨疏离几年之后,终于重新回到菩萨身边。看来母亲内心最为伤痛的一角,终于又有了些微温暖,我因此感到高兴。

有一次,母亲和另两位老妇,一起去上香。我跟着去为她们拍照片。她们的仪式完毕以后,我进庙拍摄神龛里的菩萨塑像。

出乎意料的是,那菩萨竟然是一段五官模糊、一尺来长的木头。

我问母亲这是什么神?

母亲说,这是老嘎嘎。

老嘎嘎是我们那里对老爷爷的尊称,意思相当于可敬的老人。母亲只知道老嘎嘎是我们村里的一位祖先,这位祖先究竟什么身份,究竟是如何成神的,我母亲没法说清楚。

母亲补充说,这尊菩萨不是老嘎嘎的肉身菩萨,而是从香火堂捡来的韦陀菩萨。

咱们村的香火堂,原先是祖堂兼神庙。除了供奉祖先牌位,还供奉三将军(张飞)和老嘎嘎,这尊韦陀菩萨,是三将军和老嘎嘎的护法使者。

“文革”时期,三将军和老嘎嘎的神位被砸烂,这位韦陀菩萨也被人丢在什么阴暗潮湿的角落,寂寞几十年。直到那年建庙,人们才找到这尊韦陀菩萨,当作老嘎嘎的肉身,供奉在这里。面目模糊即系木质腐烂所致。

那一天我还不知道这个故事将会改变我一生的文化立场,因为心灵的变化总是慢慢完成的。

同类推荐
  • 普林斯顿的智慧

    普林斯顿的智慧

    “走进常春藤”系列丛书,茅于轼作序。选取了四所著名高校,与其有关的故事,从人生智慧、品性修养、风骨气质、励志精神等多方面给人们以启示,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很可贵的激励作用。抓住每所大学的特点,因此在选择上,侧重于领导力、管理能力、还有创造财富的能力。侧重人文方面的素养、心灵的诉求;侧重于领导力、创新、科学精神等。
  • 中华家训(第八卷)

    中华家训(第八卷)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勤劳善良的中国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悠久的中华古文化,具有比血缘更强的凝聚力,它把全世界的华夏儿女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 人民大澡堂

    人民大澡堂

    本书是凤凰卫视主持人尉迟琳嘉的脱口秀节目台词记录。在节目中,他精挑细选古今中外的社会民生、政经花絮、文化动态、娱乐八卦等各类资讯,以一种弦外有音、话外有意的讽刺调侃风格,绘声绘色地奉献给大家一道回味无穷的资讯盛宴。
  • 变态不穷:花鸟画(文化之美)

    变态不穷:花鸟画(文化之美)

    中国画历来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其中花鸟画的文化体系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息息相关。花鸟画的技法多样,既写形又写意。古代文人志士挥毫泼墨,在画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并间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本书以起源、发展、成熟与新变化时期为主线,翻开一部中国花鸟画的历史。
  • 神奇的想象:南北欧作家与中国文化

    神奇的想象:南北欧作家与中国文化

    书中主要内容有:欧洲人眼中的中国,中国文化和文学在荷兰的传播,中国文化在北欧的传播,易卜生在中国,意大利作家与中国文化等。
热门推荐
  • 难忘的亲情

    难忘的亲情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们都习惯家丑不可外扬,家底不可示人。作者则以百倍的勇气,真实的情感,细腻的笔法,写《长哥未必当父》里的大哥的欠债烂赌与不负责任不守信用的习性;《童年的期盼》中自己虽处贫寒家庭却生活在亲情与爱的包围中的感动;《哭泣的木香花》写二姐倔强的性格与命运;《飘拂的山羊胡中》的阿公的偏心;《心中的父亲》中父亲的辛劳与眷顾;《要强的女人》岳母的一家子人的爱情与生活;《永远的爸》中的亲情,《走进无声的世界中》大姐不幸的一生,这些原汁原味的生活,勾勒出一个农家人鲜活的亲情世界。
  • 雷灵战帝

    雷灵战帝

    当命运衍生出情绪时,便不再是命运!快要掌控不到他的命运时,便毁了他整个家族!当他再次回归到幼年时,虚无飘渺的命运再次发生了转变,陌生的世界,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慢慢的拉开序幕!一段尘封已久的远古辛秘渐渐揭晓而出!无数的尸骨,为他铺出一条伐天之路!
  • 秦下

    秦下

    她从大凉而来,逍遥踏浪,一酒一剑足以。一酒忘记不该愁的愁。一剑斩断不该生的情。他从大秦而来,亦步亦趋,一人一身足以。一人断绝所有俗世情。一身茕茕孑立高峰寒。
  • 一夜恩宠:总裁老公喂不饱!

    一夜恩宠:总裁老公喂不饱!

    一不小心错睡冰山总裁,带着腹中的种子她逃到国外。五年后,她成为他的下属……“楚公子,你再过来我就……”她节节败退,却依旧斗志满满。“再过来你就想怎样?”他置若罔闻,步步紧逼。直到——“夏小姐,你好大的胆子,敢偷走我的孩子!”他长眉轻佻,却是满脸的暧昧……
  • 血祭冰澜

    血祭冰澜

    万年之前,一场旱灾,使得生灵涂炭,鲜血之下,光阵之中,衣袂飞扬,一片大陆就这样开启,因大陆之门位于南极冰渊之上,故此大陆唤名冰澜……
  • 骑兵冲锋

    骑兵冲锋

    一个法国特种骑兵团的骑手,跟随着18.19世纪最伟大的将领拿破仑波拿巴的军队在欧洲的平原上多次击败欧洲列强组成的反法同盟。法兰西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骑兵冲锋。
  • 《浙江省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条例》释义与应用

    《浙江省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条例》释义与应用

    本书是适应当前各地学习、培训工作需要而编写的。该书多数作者直接参与了《条例》的起草工作,对《条例》基本精神和具体规定,有较深的理解、认识。《浙江省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条例释义与应用》的出版,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和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人员及其他法律工作者,学习、宣传、理解、执行《条例》,是有所裨益的。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恶少的小小新娘

    恶少的小小新娘

    什么情况?什么年代?居然到时下还会有娃娃亲?西门莉雪惊讶的瞪大了眼睛的同时已经成为了某人的准未婚妻。不不不,这一切都不是西门莉雪的意愿,所以,离家出走就显得如此理所应当。如果对方是跟自己青梅竹马的常磊,西门莉雪又有什么好反对?偏不巧,对方是大自己十几岁的大叔。Ohmygod。
  • 星空异能

    星空异能

    脑海中突然响起一阵声音:星空系统为你服务。正在发呆的林宇下了一跳:我艹,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