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许优异的成绩给人生带来荣耀,忌惮学习成绩不理想未来可能面临糟糕的处境,而不是知识本身的诱惑产生的情感准备,纯粹把学习当作谋生或改善生存状况的工具,间或有一种愉悦的精神感受,却鲜有“高峰体验”。人生的需要是一种选择,体现的是一种价值取向。把实用性需要作为学习情感准备的人,以现实利益得失为驱动,其学习动机过于短浅和现实,这种功利色彩较浓的学生,一旦达到某一目的,学习动机随之降低标准,情感准备渐行渐远,学习成绩很快就会出现下滑之势。因此,实用性需求形成的情感准备是内部动机的低级形式,这样的学习很多时候并非自觉自愿,有很大被动成分在里面,平时想不起来学习,临考前突击一阵子。一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学个皮毛,很难领会知识的精华,大学毕业了,还不知道读书为了什么,学习意义究竟何在,当然无法提高生命的境界。
小屈就读某市级重点中学,中考前,期末考试进入年级前50名,按照学校规定,屈某顺理成章地与学校签约直升本校高中部就读。然而,由于屈学习目标不是很高或者自认为目标已经实现,后半学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学习劲头松懈下来,中考时砸了锅成绩下滑到年级100名之外,差点被学校拒之门外。
没有目标和期待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被动地学习,很难有快乐可言。这种失败的教训对每个学生都是一种难得的宝贵财富。在一个唯金钱论的社会里,很多在优裕环境下长大的独生子女,从小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缺少艰苦生活的历练,思想肤浅,把追求物质财富当成人生的全部。在他们看来,人生在世不过吃喝玩乐而已,学习就是为了今后多赚钱,生活得体面一些而已。而当父母早已为他们准备好房子、车子、票子后,感到自己别无所需,别无所求,人生开始迷茫,认为成绩优劣对今后生活没有太大影响,没必要再苦行僧般地去学习。不乏一些天赋很高的学生满足于现状,没有生活的压力,自然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很难把精力集中在读书学习上,只期望有个大学上,有一份工作就万事大吉,干吗活得那么累呢。学习劲头不足,游戏、交友、网络、武侠小说等在他们的生活中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在外界干扰下这部分学生不但无法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不少人玩物丧志逐渐被社会边缘化。
人格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着名心理学家高尔顿·奥尔波特的机能自主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很多动机是自主的,产生于以往系统但独立于他们的现有系统”。也就是说,这些动机与它原先赖以产生的需要已没有依赖关系,过去的动机与现在的动机在机能上没有联系,所以,过去的已经过去,一个人当下的动机是机能自主的。事实上,今天,在教育、科研、文艺创作领域内有所成就的人,很多人当初根本谈不上对所从事的专业有多么热爱,可能是为了谋生养家糊口,也可能受命于父母、组织,不辱使命。但是,随着学习探索和创作的深入,逐渐在感情上难以割舍。当他们成绩斐然,有了一定社会知名度,不再有生活上的顾虑时仍然乐此不疲,兴趣越来越浓,并把它当成了终生追求的事业,成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这对每个青少年学习或确定人生选择都是一种很好的示范。
当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也都是混乱的或是复合型的,拿绩优生来说,他们拼死拼活地学习,既有为了和同学竞争、考取名牌大学出人头地这些外部动机,也有受好奇心驱使对未知世界产生兴趣,愿意在某一学科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因素。完全有理由相信,不少青年学生随着人格的成熟,能够把实用性需要转化为探究性需要,开创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使人生价值最大化。
成长性情感准备
父母、老师的赏识鼓励能够帮助青少年激发学习热情,坚定信心,战胜自身固有的惰性,诱发积极向上的情感准备,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它和粮食、空气、水一样是儿童和青少年学习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补给。
不过,有实际学习效果支撑的鼓励和奖赏才能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波澜,激发他们的良好愿望,把积极的学习情感准备长久地保持下来。对于许多学业困难的学生,学习上存在着难以突破的瓶颈,并一天天沉淀下来,质变成一种畏难情绪,从而失去学习的内在动力。此时,老师和家长的褒奖在短时间内能够起到一定的鼓励兴奋作用,大部分学生随着学习困难的阻挠,这种积极的情感准备会逐渐衰减直到完全消失。也就是说,对于学业有困难的学生,赏识鼓励仅仅能起到一种短期的心理抚慰,由此产生的情感准备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很难将它转化为对学习的内在渴望,其作用无法长久的固化下来,学习永远是被动的。但是,任何人都不能低估和忽视赏识鼓励潜在的作用,它能够对青少年学习和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情感准备。
每一个青少年从懂事的那天起主观上都有很强的成就欲望,有发奋学习的愿望,谁也不甘心掉队成为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人。加之,这个阶段学习普遍带有一定的趣味性,竞争尚不激烈,功利性色彩不浓,一般学生都会对自己学习成绩感到满意,为习得知识、掌握新的技能而引以为自豪,能够程度不同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对人生充满无限的向往,在学习上保持良好的情感准备。因此,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几乎找不到没有学习愿望的学生。没有谁生来就甘于认输,即使那些成绩较差的孩子,他们也轻易不会承认自己在智力上与别的同学有太大差距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内心对取得良好学习成绩受到别人尊重有着无限的憧憬,仍然在学习十分吃力的情况下强忍着巨大压力和煎熬,披星戴月,一天不落地上学读书、做作业,期盼有朝一日出现奇迹,赶上和超过同学中的“牛人”。正是这种美好的期许,一些明知自己梦想难以实现的学生,从本意上也不愿就此放弃学习,心甘情愿地陪“太子”读书,很少有人在小学阶段就产生辍学的想法。
进入初中阶段,课程难度增大,学习任务加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的确努力了,在学习上使出了吃奶的劲,成绩却始终不尽如人意,学习上的失败连自尊心也输得片甲不留。思想压力随之增大,往往觉得自己比别人笨,怀疑甚至彻底否定自己的学习能力。尤其是每每看到别的同学取得很好成绩,洋洋得意的样子,就会恨自己不争气,经常心急火燎,在学校真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业困难的学生失去内在学习动力,因为糟糕的成绩使他们看不到希望,因此便产生自卑心理而信心动摇。好比江河中逆水航行的船只,自身动力系统出现故障不能发挥作用,又得不到外界的支持,很快就会被激流冲毁。
此时,老师家长一个真诚而甜蜜的微笑,一句赏识赞许的话语,甚至一个真诚友好的眼神都弥足珍贵,能够给自信心受到挫伤的学生以心灵上的安慰,使他们沉寂的情感准备又浮出水面,重新点燃学习的激情。心理上得到了必要的支持与帮助,这些年幼体单力薄的学生一般都会咬咬牙挺过去,把初级教育进行到底,轻易不会自暴自弃做出辍学的决定。
然而,残酷的现实有时候往往让人感到有一丝丝心酸和悲哀。在这个功利很强的社会里,人们习惯于锦上添花,而不愿雪中送炭。很少有人去同情弱者,谁的学习成绩不好,拖了全班的后腿,谁就是害群之马,成为同学羞辱欺负的对象。老师认为他们没有追求,朽木不可雕也,是人渣,批评和冷嘲热讽成为家常便饭。同学瞧不起,经常拿他们开涮,心灵遭受打击。从此,有的学生看不起自己,痛恨社会无情,人与人之间缺少真情和关爱。在他们思想出现困惑时,没有人真正地告诉他们学不进去的原因在哪儿?应该如何努力?一天到晚只能无助地在那里默默地忍受着精神上的折磨,形成消极的人生价值观,成为遭受学习失败和人格受辱双重打击最不幸的人。
人生起跑阶段一败涂地的孩子,在学校得不到丝毫同情和鼓励,他们会一遍又一遍怨恨自己无能,不够聪明,内心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唯一希望能够得到最最信赖的父母精神上的支持和心灵上的慰藉。但是,很多家长在孩子们最需要关心的时候不知道真傻还是装傻,一点也不理解孩子的苦楚,反倒认为当学生的坐在教室里风吹不着、雨淋不上,用不着出力流汗,读书唱歌学知识多好的事,还不好好学习。片面地认为孩子没有抱负,不刻苦,不求进取,怀疑他们脑子进水了。有的家长骨子里觉得自己孩子学习成绩比别的孩子差,让自己没有颜面,气头上还骂孩子,“没出息”“败家子”“不可救药”,辜负了父母的一片苦心,一再往他们的伤口上撒盐,致使孩子一肚子苦水没有地方倾泻,产生被社会、亲人抛弃的感觉,常常陷入极度烦躁、对立、怨恨的情绪状态。
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成绩差,得不到老师和家长诚挚的关爱,表现出消极的学习情感准备,人生理想追求可能会偃旗息鼓,产生放弃学习的念头。有的在矛盾和纠结中不能自拔,性格因此变得叛逆又自卑,上网游戏、交异性或志同道合的朋友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百无聊赖时以抽烟喝酒打发日子,遇到外界不良刺激便会鬼火乱冒发脾气、打群架发泄心中的不满。一些学生不堪忍受在学校这份洋罪,与其在挣扎中活着,不如寻求自我解脱到社会上找点事干,即便回家种地、外出做苦力,也不愿再受这些窝囊气。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初中或小学没有毕业就产生辍学想法,离开学校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
我上初中时,班上有两名十二三岁的同学,身高不到一米五,家庭条件并不差,但他们却早早辍学回生产队劳动。当时有些伤感,不明白事情原委,现在回想起来,当初,他们在课堂上回答不出问题,或考试成绩不好时,老师经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训斥他们为“废物”“二傻子”“造粪的机器”,人格遭受侮辱,稚嫩的自尊心被无情抽打,使他们继续上学读书的勇气一天天丧失。
未成年人在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年龄被逼迫辍学,诚然,有家庭经济拮据、成绩跟不上、升学无望,对上学产生焦虑和畏难情绪等客观因素。但主要还是因为这些成绩差的学生经常受到同学的歧视,老师和家长对学习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无视个体智力上的差异,把学习当作成功的唯一,强人所难,对学生提出不合实际的成才要求,使他们失去成长所必须的心理支持和精神支柱,永久性失去学习的信心,对人生做出消极的选择。
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本身没有问题,成绩也不错,但由于家长期望值太高,每当考试成绩出现波动,父母就认为孩子贪玩、学习不用功,对孩子很少有满意的时候,唠叨多于正面肯定,导致他们思想压力增大,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而出现逆反心理,更体会不到学习的意义,渐渐由厌学走向辍学。有些学生失去生活目标,人生即刻陷入迷茫,只好用物质享受来填补空虚心理,常常把人生挫折归因于社会不公,在不良的社会环境下,稍有诱因,非常容易出现打架、抢劫、盗窃、报复杀人等反社会行为。
17岁的初中男生白杰(化名),本来是天真无邪的年龄,但他却因为身背9条人命,成为公安部通缉的最年轻的A级要犯。
白杰是出生在东莞的外来打工子弟,小学时常常考第一名,中学一度学习成绩也很不错。但他调皮、贪玩,经常遭到老师批评。学校怕承担责任几次下了“劝退令”,父亲只好带着全家打道回府。
回到贵州后,白杰学习成绩开始出现下滑,白爸爸气头上的时候,顺手就给他两个耳光,白杰从不顶嘴,表面上认错态度很好,但内心里很不服气,一挨了打就开始旷课泡网吧。老师问及原因,他要么沉默不语,要么用“身体不舒服”“睡过了头”进行搪塞。父亲母亲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当时答应得很好,过后照样往网吧里钻,有时候,周末干脆背起书包直奔网吧,彻夜不回家。为了挽救浪子早日回头,父亲放弃了年收入5万元的工作回家看着他,每天接送他上学。白杰灵机一动经常和父亲玩“躲猫猫”游戏,从猪圈的窗子里往外跑,到附近的镇上浪荡、玩游戏。父亲每次把白杰从网吧找回来就是一顿暴打,有几次还用棍子打得白杰头上身上伤痕累累。白杰对如此严厉的惩罚,不但没有悔改之意,私下还做出辍学的决定,经常十多天不回家,气得父母直跺脚。有一年春节前,白杰离家出走,家人和亲戚四处寻找,直到正月十二才从县城一家网吧把他找了回来,但没在家待两天又消失得无踪无影,这一走就是四个多月。直到有一天,公安机关找上门来,全家才知道孩子摊上大事啦,尽管一开始他们根本不相信这样的事实。
据办案人员通报,白杰最后一次离家后,在社会上认识了一个叫何俊的混混,一同参与了犯罪团伙行动,先后在贵阳、安顺、毕节等地连续实施抢劫、杀人。他们冒充乘客搭载出租车,有时候是黑车,将司机或乘客杀害抢得现金等贵重财物,然后再把尸体藏匿山野密林之中,又开着车载客。前后共作案6起,杀死无辜群众9人。